APP下载

大数据下女性“科学管道”效应研究

2016-03-24杨丽

关键词:评议科研人员共同体

杨丽

大数据下女性“科学管道”效应研究

杨丽

“科学管道”效应揭示了女性进入科学领域面临的一种劣势状态。以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科学管道”效应的3大机制:科学文化的入门机制、科学共同体的认同机制和同行评议的把关机制;提出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女性科研人员管理机制的措施。

大数据;“科学管道”效应;女性科研人员

“科学管道”效应①发现,退出科学生涯的科研人员多为女性,女性在科学领域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1]。作为科学技术范畴的大数据,其本质是一种经过海量选择与细致分析后的信息资产,具有较强的洞察力与决策性[2]。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考察“科学管道”效应的制约因素、运行机制。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处理与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可量化分析女性科研群体状况,揭示影响“科学管道”效应的相关要素,提出女性“科学管道”效应的对策。

一、“科学管道”效应概述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科学活动中,但是最终能够成长为专业科研人员的女性人数极少。在“科学管道”出现“渗漏”(即科研人员因各种原因退出科学研究)时,“漏出”的往往是女性。通过整理《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关于“中国科研人员分性别人数”的官方大数据发现,2009—2014年,参与科研的男女人数比例为3∶1,参与科研的女性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4。目前,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数量不足,队伍整体不稳定,人员增长幅度相对缓慢。科研女性面临发展困境,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接受科学培训人数最多的美国[3]以及欧洲多国。朱克曼和科尔的研究发现,“科学管道”中存在“三重处罚”,即准入处罚(科学界一开始就排斥女性进入科研领域)、不均对待处罚(已进入科研领域的女性常得不到平等对待)、歧视处罚(对女性科研人员存在歧视)[4]。

二、“科学管道”效应的三大机制

(一)科学文化的入门机制导致的准入难

女性进入科研领域会受到社会习俗与传统思维等多因素的影响[5],其中,社会和文化或明或暗地阻碍着女性的科学事业发展[6]。两性各自生养其间的文化赋予了男女人格特征的诸多表现[7],文化差异造成了男女气质差异。“我真实地引领你和她的孩子走向大自然,让她成为你的仆役与奴隶”[8],这里的大自然的孩子即科学的诞生。性别文化客观论的这一观点表达了科学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压迫,女性被男性所征服。性别差异观点认为,以量化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活动需要理性思维,男性更适合科学研究,女性的感性思考模式不适合从事科学活动[9]。倘若女性一定要参与科研,不仅要拥有与男性一样的科学思维,还要和男性一样具有稳定的科研时间与科学训练模式。基于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现代女性主义观念催生了新的性别文化,使得女性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意识觉醒。更多的女性愿意投身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科学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新的性别文化倡导女性参与科学活动。但通常女性承担与男性近乎相等的科研工作量的同时,还要确保其家庭责任能够安排妥当。女性的社会角色被定位为主内,科研女性的自主意识、科学潜能得不到完全施展[10]。在家庭与事业的双重矛盾中,女性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难以有充分的精力适应高强度的科研工作。而科学文化影响下的“准入惩罚”,实际上提高了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的门槛高度,加大了女性科研人员成长的阻力,加剧了女性科研人员的流失。

(二)科学共同体的认同机制导致的认可难

科学界以“普遍的、前后一致的规范准则为特征”[11],科学共同体普遍遵守着共同的“范式”[12]。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对于科研人员来讲,不仅意味着对自身学术成果的认可,还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资源。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女性的认同与科研领域准入标准、学科选择以及社会科学思维定势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女性的认可,应当看其是否具有相应的科学素养与卓越的科研成绩。女性科研人员一旦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科学资源与学术资源随之而来,从而形成优势循环,将推动女性成就更优秀的科研表现。倘若女性的科研工作没有被承认与认同,其科研成就评价也相应较低,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劣势积累,导致科学女性难以获得再次认同。但女性科研人员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并不容易。女性科研人员的个人科研成果统计数据直接决定了其能否被科学界的规范准则所认可与承认。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体现了科学共同体对女性个人科研表现的认同。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获此奖项的女性科学家。但科研活动中的大多数女性依然受到性别歧视对待,在晋级、获奖等方面很难具有与男性同等的待遇,存在同工不同待遇的现象[13]。一些资历尚浅的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如果没有导师的推荐,也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14]。

职业性别隔离通常会造成女性只能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职业领域,从而限制了女性的科学事业发展范围[15]。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影响着科学女性的研究与职业领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职业性别隔离。近年来女性科研人员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医药卫生领域较为认同女性的参与。科学界普遍认同女性更适合从事人文关怀方面的研究,如生命医学、社会科学与生态环境等。尽管某些科研领域已开始接纳女性,但科学共同体的认同仍导致女性与男性的参与领域与研究方向存在差异,男女在某些学科获得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拉开了距离。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带来学科准入种种“隐形”制约,使得某些学科领域的“科学管道”“渗漏”,女性科研人员流失,导致“科学管道”内的性别比例失衡。

(三)同行评议的把关机制导致的评审难

同行评议与科研人员项目经费获取与职称晋升紧密相关。同行评议是指同行间依据一定的评议标准,对有关科学问题和研究成果所具有的价值进行的评议评判。由于其中难免加入了主观评定因素,而同行评议的结论又很容易受到诸如性别等因素的影响[16],在评审过程中,非知名女性的研究成果尤其会遭遇到某种歧视[17]。有关研究经费获批情况的同行评议结果显示,女性处于劣势。关于职称评审的同行评议结果也是如此。美国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女性,在同行评议里遭遇了与男性不同的对待[8]。同等条件下,运用相同的科研精力完成同一研究任务,女性的科研成果往往会明显低于或少于男性。性别上的不公平使科研女性在科研资源的分配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女性科研人员的科学成果没有得到认真引证。因此,在同行评审和交流等方面,女性科研人员不占优势。同行评议的不平等对待,导致女性科研人员在科学成果方面落后同年龄层的男性。此外,受到科学共同体的关联影响,一些学科领域甚至隐性拒绝女性参与评议。

三、应对策略

“科学管道”效应表明,女性的科研生涯境况依旧艰难,女性在科学领域处于劣势地位[18]。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女性科研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新视角和方法。首先,通过大数据的积累与聚焦,建立女性科研人员特别是高端女性科学家的学术档案。女性学术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女性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激励更多女性参与科学活动[19]。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明确女性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制约因素,为预防及排除相关制约因素提供数据支撑。最后,通过大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女性科研人员管理模型,监控女性科研队伍及参与学科的发展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非正常退出科研领域的女性预先关注并积极干预,降低女性科研人才流失风险,为培养坚实的、学科均衡发展的女性科研人才队伍保驾护航。

注释:

①桑尼特(GerhardSonnert)和霍顿(GeraldHolton)将个体受教育、知识积累以及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一直到成长为科研人员的过程,比拟成一个“管道”。在管道的每个连接处的渗漏现象好比是科研人员因各种原因而退出科研领域。

[1] SONNERT G, HOLTON G. Who Succeeds In Science: The Gender Dimension[M]. New Yor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5: 9-11.

[2]张尼.大数据安全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3.

[3]吴锤结.《自然》社论:如何应对女性科学家的困境[EB/OL].(2009-06-01).http://www.docin.com/p-85092063.html.

[4]ZUCKERMAN H, COLE J. Women in American Science[J]. Minerva, 1975, 13(1).

[5]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状况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6] ZUCKERMAN H, COLE J. The Outer Circle: Women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M]// EPSTEIN C. Constraints on Excellence:Structural and Cultural Barriers to the Recogni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Achieve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39-258.

[7]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

[8] KELLER E F, GOLDHABER G S. 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Scienc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3.

[9]徐佳宁.科学交流体系发展研究[J].图书馆界,2010(5).

[10]刘钊.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4(6).

[11]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珺珺,张平,孟建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22.

[12]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范岱年,纪树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8.

[13]张利华,陈钢,何革华.中国科学界的女性:现状与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4).

[14]董美珍.21世纪科学女性的发展空间[J].晋阳学刊,2003(5).

[15]蔡禾,吴小平.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J].管理世界,2002(9).

[16]姚亚楠,杨克魁,甘章平,等.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发展趋势探索[J].价值工程,2011,30(32).

[17]任胜利.同行评议也有缺陷[J].科学新闻,2009(23).

[18]杨丽.科学管道效应的成因解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2).

[19]杨丽,徐飞.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5).

(编辑:王苑岭)

G913.68

A

1673-1999(2016)12-0010-02

杨丽(1978-),女,博士,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11)公共教学部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科技哲学。

2016-10-11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科学管道效应影响机制研究”(SK2014A279);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80);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gxyqZD2016374)。

猜你喜欢

评议科研人员共同体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爱的共同体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