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湖州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思考*

2016-03-24冯新勤杜尉栋湖州市发改委办公室浙江湖州33000湖州市发改委规划处浙江湖州33000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湖州市思考建设

冯新勤,杜尉栋(.湖州市发改委办公室,浙江湖州33000;.湖州市发改委规划处,浙江湖州33000)



关于湖州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思考*

冯新勤1,杜尉栋2
(1.湖州市发改委办公室,浙江湖州313000;2.湖州市发改委规划处,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湖州作为长三角地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应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总体形象,并从战略层面做好接轨大上海、培育大产业、构建大通道、建设大城市。

关键词:湖州市;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思考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和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海洋经济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长三角城市群步入了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已启动编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湖州作为长三角地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立足自身突出优势,找准功能定位和战略路径,充分利用各种要素资源和市场资源,从长三角乃至更广阔的视野中寻找发展空间。

一、湖州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现实基础

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指出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成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2010年以来,湖州认真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规划》,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全市GDP 达1956亿元,人均GDP达66916元(常住),四年年均增长10.0%和9.6%;实现财政总收入29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7.8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5.1%和16.0%。突出亮点有: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设立浙江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经过近4年的努力和争取,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湖州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经国务院同意唯一的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既是国家赋予湖州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更是湖州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此为契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这将对下一步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湖州应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物流、旅游等产业。根据《长三角区域规划》引导,立足湖州基础,近年来,湖州集中力量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三大优势特色产业,2013年六大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左右。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旅游,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94亿元。物流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内河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 2014年1-11月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同比增长39.1%,辐射范围已经拓展到安徽等内陆省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市农产品供沪额达87亿元。

三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湖州要建设成为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特别要加强与上海的交通联系。近年来,湖州致力于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内河航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了“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长深高速、沪渝高速、申嘉湖高速和练杭高速、杭长高速)以及“四纵四横”普通干线公路网(2条普通国道和6条普通省道)。市域内共有公路客运枢纽场站20座(其中一级站场浙北高速客运中心年旅客发送量达354.45万人次),经批准设立的货运枢纽站场8座(总占地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年吞吐总量达1198万吨)。特别是宁杭高铁于2013年7月开通运营,极大地缩短了湖州前往周边城市的时间。

总体上看,在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湖州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却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13年湖州GDP总量在长三角16城市排名为第15位,仅相当于排名上一位镇江的62%,与苏州、无锡、嘉兴等周边城市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仅为苏州的14%,无锡的22%,嘉兴的57%)。从对外经济联系看,湖州虽位于上海经济圈并坚持接轨上海,但目前上海的主要腹地是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对湖州的辐射影响不大;近年德清和安吉融杭步伐加快,但由于杭州南进趋势十分明显,对湖州特别是市本级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苏、锡、常与湖州的联系更是有限。从区域交通地位看,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与上海的联系还不是很便捷,目前还没有直接连接上海的高铁,与安徽的高铁通道要在明年开工建设,与江苏以及省内地市的高速公路通道也需要进一步加密。

二、湖州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功能定位

城市群是一个经济区概念,相对于行政区来说,其联结方式是松散型的,联结要求是非强制性的。因此,湖州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首先必须找准总体定位,弄清楚自身可以发挥的独特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城市营销,对内增加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城市凝聚力,对外增加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一)总体定位

湖州较为清晰地提出总体定位是在2003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并具体化为“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市和富庶之市”。2007年市第六次党代会对“现代化大城市”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提升,提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明确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特色明显、城市功能完备、城乡发展协调、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最佳、最宜创业和人居”等特质。2012年市第七次党代会继承了“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定位,提炼了“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个性特色。

“十三五”时期,湖州总体定位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湖州城市的核心特质。2014年8月召开的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作了非常清晰地阐述,认为湖州的城市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滨湖特色。这三个特色既相互独立,又相得益彰,滨湖是地理特质,文化是人文特质,生态是环境特质,地理、人文、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示湖州城市个性。二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战略背景下开启的,可以预见长三角城市群将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上海在关于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省内地市也纷纷将国际因素融入城市定位,如杭州提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台州提国际智造名城,宁波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舟山提面向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等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定位应该继承,但非常有必要融入“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包含“现代化”的内涵,但比“现代化”更具引领性。在长三角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的背景下,湖州必须以国际化的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因此,建议湖州在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应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总体形象。

(二)独特作用

2010年印发实施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指出,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成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上述功能定位符合湖州实际,有效地引导了湖州参与上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2014年8月召开的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对湖州的城市定位作了进一步的梳理,明确将着力建设浙北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和生态示范城市。“三个城市”突出了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的功能,分别从浙北、长三角和全国三个区域层面切入,契合湖州当前的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三个城市”的城市定位,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湖州在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应致力发挥好三个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是发挥重要枢纽作用。以南太湖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形成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各种要素在湖州的高效衔接,以此推动商贸、物流、旅游等直接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并突出做好高端人才的“导入”和“为我所用”,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打破产业的“低端锁定”。二是发挥生态示范作用。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做好大生态产业文章,继续集中力量发展“3+3”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物流,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率先实现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为保护太湖、保障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推进绿色发展提供经验。三是发挥功能承接作用。充分发挥湖州位于沪、杭、宁三大城市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特别是融入沪、杭、宁1小时交通圈的新机遇,进一步加强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在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园区共建、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医疗养生、金融后台、会议展览、绿色农产品供应等为重点,积极承接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将湖州打造成为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后花园。

三、湖州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战略路径

结合湖州参与上一轮长三角地区合作的主要路径,根据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和要求,“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湖州应从战略层面做好接轨大上海、培育大产业、构建大通道、建设大城市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路径一:接轨大上海

锁定城市群中的重点城市,主动加强对接,积极寻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品牌打造、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是一个城市融入城市群的现实路径。近年来,湖州主要是坚持实施“接沪融杭”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看,上海对湖州的辐射影响还不大(目前其主要经济腹地是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杭州对湖州的拉动主要是德清和安吉。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加强与上海和杭州的合作。但考虑到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海洋经济等重大战略的交点,自贸区的设立又使上海成为了全国制度创新的高地,因此建议把“接轨上海”作为区域合作的首要战略。

一是对接自贸区。要尽快研究上海自贸区湖州服务中心建设问题(据悉,嘉兴已率先启动上海自贸区嘉兴服务中心建设,该中心位于嘉兴国际商务区高铁站南侧,未来它将专门对接上海自贸区,发挥产业承接和服务功能,逐渐实现与上海自贸区的紧密互动)。同时要积极争取“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捎带业务”、“扩大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等政策延伸至湖州港。加强沪湖两地“大通关”建设,推进跨关区业务现场操作,争取在湖州港口建设出口加工区。

二是对接产业主体。密切跟踪上海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趋势,瞄准在沪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行业领先企业、上海100强企业,实施招大引强选优,大力引进电子信息、光伏应用、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重点开发区、高级技术园区等的对接合作,力争上海园区在湖州建立“区中园、园中园”。加强湖州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鼓励本地企业与上海知名物流企业合资、合营、合作发展。加强与上海大型展览公司多元化合作,积极承办上海企业展会。深化与上海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合作,吸引更多上海游客来湖州旅游。

三是对接要素主体。加强与上海技交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的合作,建立湖州科技大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上海市金融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等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沪湖金融机构业务合作,扩大湖州直接融资规模。成立领军人才服务中心,拓展与上海人才中介机构合作,赴上海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加快引进面向国际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是对接苏州和嘉兴。苏州是接轨上海的成功典范,在30多年改革发展过程中,苏州一直坚持“借势上海,错位发展”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在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强势崛起。2012年9月吴江市撤县设区,使苏州主城区直接和上海接壤,为苏州利用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作出更充分的铺垫。嘉兴将“接轨上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2014年更是作出了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部署,将全面推进与上海在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平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互联互融,加快与上海在市场监管、政府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无缝对接。因此,在“接轨上海”方面苏州和嘉兴必定有诸多可予以湖州学习的宝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苏州、嘉兴与上海经济已相生相融,与苏州、嘉兴的合作将是“接轨上海”的重要内容。

(二)路径二:培育大产业

产业共兴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地区融入城市群的核心诉求。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并辅之以财政、金融、土地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构筑嵌入长三角产业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湖州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对湖州产业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研究和具体部署。工业方面,集中力量发展“3+3”特色产业;服务业方面,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重点产业;农业方面,围绕高效、生态、精品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根据湖州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场导向、产业同链、融合发展的原则,建议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湖州应聚焦发展“新3 +3”产业,即信息产业、健康产业、休闲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时尚纺织三大主导产业。

1.信息产业

当前,发展信息经济日益成为各地特别是长三角城市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浙江省明确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首位产业来抓。湖州也必须抢先机、赢主动。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智慧物流。重点是依托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现代物流装备智能化所需的嵌入式软件、芯片、无线传感器、控制系统等产品,发展智能化物流装备。利用RFID、北斗系统、智能仓库设备和系统等,推进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引入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系统集成服务商等,形成完善的智慧物流行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二是信息制造。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优势电子原材料领域的创新投入,不断提升高端电子线、光纤光缆、光电晶体等智能信息材料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抢抓电子信息智能设备发展机遇,积极发展物联网设备、车联网产品和智能可穿戴等整机产品。三是信息服务。依托德清县地理信息产业园(目前已有40多家企业签约入园,总协议投资金额达60多亿元),打造涵盖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特别要紧紧把握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商业应用带来的重大机遇,争取将湖州打造成为北斗浙江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服务和云服务龙头企业,抢先布局大数据产业。

2.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被称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是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许多国家及国内许多地区都把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湖州健康产业发展应依托现有基础,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健康服务。建议以医疗服务为基础,健康管理为核心,重点发展健康养生服务,逐步培育康体健身为代表的新型健康产业。重点是以湖州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规划设计一批健康养生基地。二是健康生产。抢抓医疗器械大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医疗器械和制造销售比重为1:1到1:2左右,而中国是1:10),围绕“进口替代”和“基层医疗”两大市场方向,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做大医疗器械行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有选择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新剂型药品、现代中药及天然提取物。另外,应坚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健康研发。积极引导市级医院与国内外医学院校,特别是沪杭宁大医院开展合作,开拓高端医疗研究、新型医药器械研发、复杂疾病治疗等领域,打造长三角高端医疗研发基地。

3.休闲产业

我国已进入“大休闲”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休闲产业将呈井喷式发展,而且休闲产业是一个逆经济周期产业(不论经济处于衰退还是繁荣期都会保持稳定发展),湖州必须抢抓这一机遇,推动休闲产业大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度假旅游。关键是打响“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这一统一的大品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和口碑营销等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时尚化地宣传推介。要塑造若干旅游交通通道,将市域内部各重点旅游资源进行串联。二是文化创意。要利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这一名片,在做好本地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标志性项目,持续扩大湖州文化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掘丝绸、湖笔、茶叶等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发展“特产经济”。三是休闲农业。以吸引上海、杭州、南京以及苏锡常等城市为重点市场,依托独特的山水景观和农耕资源,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为一体,推动农业观光、农产品认养、耕作体验、果蔬采摘、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各类休闲农业形式。

4.三大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指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仍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结合湖州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根据国家、省产业发展战略导向,建议湖州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和特色纺织三大主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可重点培育发展高效节能电机、新型动力电池、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等,积极拓展水处理、LED、高效热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大气治理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先进装备产业不应再引入大产值低附加值的项目,而要把握进口转化和国产替代的机遇,积极向大型化设备、精密装备和设计、销售环节等高附加值领域和环节转型。时尚纺织产业要以童装、丝绸、羊绒、家纺等为重点,紧跟时尚潮流,并与湖州文化相融合,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再造和重塑。

(三)路径三:构建大通道

近年来,湖州致力于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区域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从长三角核心区范围横向对比来看,湖州对外交通仍显相对滞后,节点城市的地理区位条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高速铁路方面,目前还没有直接连接上海的高铁,湖州日发上海的铁路才2对(嘉兴是92对,苏州是181对),与安徽的高铁通道要在2018年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方面,中心城区东部新区与杭州的联系还不是很便捷,高速联网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内河航道方面,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仅285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24%,特别是还未实现与上海的三级航道直通。因此,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湖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交通先导战略,重点应实施以下对外交通提升策略:

一是全力推进南太湖大通道建设。即上海—湖州—内陆地区运输通道,可与华东第二通道、沿江通道衔接,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区连通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通道。在沪宁、沪杭等传统通道日益饱和的背景下,南太湖大通道作为长三角辐射内陆的又一通道,将显著改善区域内运输量过于集中的现状,同时大大缩短长江上游城市与上海的距离(长江上游经铜陵—湖州至上海比经南京短100公里,铜陵—湖州—上海通道里程为350公里,而铜陵-南京-上海通道里程为450公里),从而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经济龙头地位(具体见图1)。

图1 南太湖大通道示意图

南太湖大通道构成:客运方面,由商杭客专、湖苏沪高铁和湖苏沪城际构成的铁路客运通道;由沪渝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构成的高速公路客运通道。货运方面,进一步提升长湖申航道的通航条件,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拓展内陆经济腹地,形成内陆地区通达上海港的主要航道;通过湖乍铁路与宣杭铁路衔接,形成东部经湖州至中西部的铁路货运通道。

二是进一步加强宁湖杭通道建设。一方面增强宁湖杭通道公路路网的可靠性。在加快推进杭长高速公路北延、235国道、104国道改线等重点工程的同时,推动湖杭二线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形成湖州与杭州间的南北向第二通道,缓解宁杭高速现状拥堵局面,加强市域纵向发展轴带的集聚发展以及中心城市东部地区与杭州间的快速联系。另一方面构建宁湖杭通道城际铁路网。重点推进商合(湖)杭铁路,与湖苏沪铁路共同构成十字形高铁主骨架。建议在杭州、江苏联系方向上,规划和预留城际铁路通道。如湖杭城际(杭州方向)以及湖宜城际(苏南方向)等。湖杭城际可以考虑将既有规划中的杭州—德清轨道和杭州—安吉轨道分别向北延伸至湖州。湖宜城际应立足于与规划泰锡宜城际相接,与湖苏沪城际及江苏省内的泰锡宜城际、沪宁城际、通苏嘉城际共同构成环太湖城际铁路网。

三是加快钱江通道北接线建设。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是《浙江省公路水路建设规划》“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高速公路主骨架中的一个通道,是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十横、七纵”的其中一纵,也是一条连接苏州、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的快速通道。2014年4月,杭浦高速盐官西枢纽至杭甬高速齐贤枢纽间的33.4公里建成通车,但钱江通道北接线(杭浦高速以北嘉兴、湖州和苏州境内路段)尚未按照规划如期开工。为发挥高速公路联网效益,必须加快建设钱江通道北接线,打通这条浙江与江苏的南北快速通道。另外,考虑到苏州方面积极性不高,短期内开工建设的可能不大,建议调整钱江通道北接线湖州段工程线路,起始点为湖州与桐乡交界处不变,规划从湖州境内穿过,与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南浔枢纽连接。同时,抓紧规划建设与高速公路基本平行的干线公路,作为该段高速公路的应急线。

参考文献:

[1]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2]张旭亮,宁越敏.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11(3).

[3]李响,严广乐.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结构特征研究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1).

[责任编辑 杨 敏]

Thinking about Huzhou’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Group

FENG Xin-qin1,DU Wei-dong2
(1.Office,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Huzhou City,Huzhou 313000,China; 2.Planning Division,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Huzhou C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Group is the strongest area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China.As an important node connect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o the central region,Huzhou,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group,should be committed to creating the overall image of“a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lakeside city”,connecting with Shanghai from a strategic level,cultivating big industry,building a major passage,and constructing big cities.

Key words:Huzhou City;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Group;construction;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1-0061-06

作者简介:冯新勤,湖州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助理,从事地方经济研究;杜尉栋,湖州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从事地方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5

猜你喜欢

湖州市思考建设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y family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