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
2016-03-24张利超
张利超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
张利超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关键词]水土保持;区划;防治;布局;江西省
[摘要]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区域水土保持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原则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分区的产业布局和水土流失特点,立足各三级分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三级分区的详细防治布局。
江西省位于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新水土保持法实施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规划,制定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和区域布局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水土保持区划是科学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和前提[2],是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和危害,以及水土流失防治方法的区域相似性和区域间差异性进行水土保持区域划分,并对各区分别采取相应的生产发展布局(或土地利用方向)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的工作[3]。而省级宏观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应根据水土保持区划合理分区,从战略角度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部署[4]。本研究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江西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分区的产业布局和水土流失特点,并结合各分区的水土保持功能,分析了各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对开展全省水土保持宏观决策和规划、促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江西省水土流失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加上人类活动影响,造成了水土流失易发、多发。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6 629.6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95%,水土流失面积比和土壤侵蚀强度在我国南方红壤区八省中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说明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5]、《江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江西省水土保持公报2013》,江西省现有水力侵蚀面积26 496.8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87%,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4 895.82、7 557.66、3 158.15、776.42、108.82 km2。根据2013年复核调查结果,江西省现有风力侵蚀面积132.8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8%,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34.26、41.08、49.48、3.99、4.00 km2。
2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
2.1 分区体系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全国水土保持区划采用三级分区体系,一级区为总体格局区,二级区为区域协调区,三级区为基本功能区。
(1)一级区主要用于确定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战略部署与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反映水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总体格局,体现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地势-构造和水热条件)及水土流失成因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2)二级区主要用于确定区域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和防治途径,协调跨流域、跨省区的重大区域性规划目标、任务及重点,反映区域特定优势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植被区带分布特征等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3)三级区主要用于确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防治模式,作为重点项目布局与规划的基础,反映区域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需求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
2.2 区划原则
对于省级规划的防治布局,三级区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导意义。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三级区划分的依据与准则如下:以区域内特定优势地貌类型单元和若干次要地貌类型为组合,保持区内优势地貌类型基本一致;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情况,保持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保持区内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及防治模式的基本一致性;依据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保持区内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大致相似;依据中国土壤区划和中国气候区划,保持区内土壤类型和水热条件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与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在行政区范围内决策实施的,应保持县级行政边界基本完整原则,为便于分区成果的应用、管理和基础数据的获取,采用县级行政区作为区划的基本单元[2]。
2.3 区划成果
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江西省属于南方红壤一级区,并划分为江南山地丘陵区和南岭山地丘陵区2个二级区和7个三级区。除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内略有差异外,其余三级区内各县(市、区)气象、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等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不再进行四级区划。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直接采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划成果作为全省水土保持区划范围,将江西省划分为7个三级区(见表1)。
表1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江西区域)
3各分区产业布局特点
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启动南昌、共青城先导区建设,全省各地不断完善区域产业布局[6]。随着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根据《江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各分区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和区域功能如下:
(1)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该区地理位置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正在打造全省经济次中心,建设光伏和锂电池新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全国光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全国旅游强市和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橘、北梨、东枣、西桃、中柚”的果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经果产业。
(2)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该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光电、新能源、生物、航空和铜产业基地。在全省“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发展格局中,该区范围涉及鄱阳湖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和赣抚平原农产品主产区,按照全省果业发展格局和油茶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早熟梨、油茶等经果产业。
(3)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该区现状工矿业较少,未来发展方向是建设九瑞铜金矿业经济区、武宁有色金属矿业经济区,加强修武盆地页岩气调查评价和勘察开发,同时发展早熟梨等经果产业。
(4)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该区分赣西片区、赣中南片区两部分。赣西片区地理位置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建设湘赣边际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其中:宜春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知名养生休闲度假胜地;萍乡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以旅游商贸文化为重点的消费型城市。赣中南片区地理位置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在加快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基地,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能源基地。在全省构建“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范围涉及赣抚平原、吉泰盆地两个农产品主产区,其中:赣抚平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栽植水稻、油菜、蜜橘,发展水产、畜禽养殖,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吉泰盆地农产品主产区重点栽植水稻、水果,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建设优质蔬菜基地。
(5)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该区以赣州中心城区为主体,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正在加快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在赣州建设地热利用基地,发展赣州钨稀土深加工矿业经济区、赣州水西钴钼有色金属深加工矿业经济区、石城钽铌矿业经济区和会瑞氟盐化工矿业经济区。该区山区地形复杂,高、低丘呈波状起伏,山丘之间的盆地内自然条件较好,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是江西省最重要的粮油林果生产区。在全省构建“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该区范围包含赣南丘陵盆地农产品主产区,重点栽植水稻、脐橙、油茶、甜叶菊,发展畜禽养殖等,建设优质蔬菜基地。
(6)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该区重点建设崇余犹钨锡矿业经济区、崇余犹钨锡冶炼加工矿业经济区、崇义县非金属新材料矿业经济区。山区地形复杂,高、低丘呈波状起伏,重点栽植水稻、脐橙、油茶等。
(7)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该区大力支持和发展龙南稀土矿业经济区。该区山地丘陵地形复杂,重点栽植水稻、脐橙、油茶等。
4各分区水土流失特点
(1)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风蚀面积较少。水蚀面积3 639.53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5.92%,以轻度侵蚀为主(占51.09%)。区内有崩岗1 524个,总面积785.8 hm2。根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该区水土流失程度较2000年有所降低,但分布依然广泛,常见于裸岩地、果园、坡耕地等,特别是在红砂岩裸岩地区水土流失程度剧烈,恢复极为困难,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建设等也是新增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
(2)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局部有风蚀,重力侵蚀分布较少。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在鄱阳湖滨湖地区和“五河”尾闾地区还分布有大量的风蚀沙地。该区有水蚀面积3 312.37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2.4%,以轻度侵蚀为主(占51.87%);风蚀面积110.26 km2,占全省风蚀面积的83.02%,是江西风蚀最主要的分布区域。水土流失程度和强度较2000年有所降低,但分布依然广泛,常见于坡耕地、开发建设区域、风蚀沙地、老果园等。
(3)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局部有崩岗分布(崩岗6 163个,面积2 259.10 hm2)。水蚀面积2 446.46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5.35%,其中轻度侵蚀占63.89%。虽然侵蚀程度以轻度为主,但水土流失分布广泛,常见于坡耕地、崩岗、陡坡风化花岗岩区、林区三近(近路、近村、近水)、过伐区,以及工矿、修路等开发建设区域。
(4)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局部有崩岗分布(崩岗4 089个,面积2 961.40 hm2)。水蚀面积7 054.19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3.92%,其中轻度侵蚀占62.25%。虽然侵蚀程度较轻,但水土流失分布广泛,常见于坡耕地、崩岗、农林开发区,以及公路、采矿、城建等开发建设区域。
(5)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并广泛分布有崩岗(崩岗22 812个,面积8 480.50 hm2)。水蚀面积6 232.60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21.71%,以中度及以上侵蚀为主(占50.69%)。根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该区水土流失程度较2000年有所降低,但分布广泛,常见于林下、废弃矿地、崩岗、老果园、坡耕地等。特别是赣州市,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赣江源头的贡水、章水流域和东江源头的九曲河、寻乌河流域等人口密集区和农业生产区。
(6)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局部有崩岗分布(崩岗3 448个,面积1 311.40 hm2)。水蚀面积2 177.74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7.10%,其中轻度侵蚀面积占62.77%。该区水土流失程度总体较轻但局部严重,常见于崩岗、修路、采矿、城建、农林开发等。
(7)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局部有崩岗分布(崩岗9 595个,面积4 763.30 hm2)。水蚀面积1 633.98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7.75%,以轻度侵蚀为主(占56.55%)。水土流失分布广,普遍存在于林下、老果园、废弃矿山等。
5各分区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功能是水土保持区划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区域单元内生态环境特点和水土保持设施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2]。水土保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基础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水土保持基础功能是指在水土流失防治、维护水土资源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所发挥的直接作用或效能。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是水土保持基础功能的延伸,指水土保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包括生产功能和保护功能。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作为定位和划分三级区的基础,也是确立区域单元水土保持发展方向的关键[2]。
(1)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人居环境维护和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粮食生产、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河湖源区保护、水源地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地生产力保护等。
(2)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农田防护、水质维护;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粮食生产、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湖区保护、水源地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候鸟及鱼类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和风蚀区、洪涝区人居保护等。
(3)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生态维护;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粮食生产、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河湖区保护、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等。
(4)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粮食生产、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河湖区保护、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等。
(5)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粮食生产、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河湖源区保护、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等。
(6)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河源区保护、水源地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等。
(7)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水源地保护、河源区保护、土地生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6分区防治布局研究
6.1 全省分区防治布局总体原则
以国家水土保持一级和二级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方略为指导,基于分区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考虑区域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状况、农业生产及区域产业布局、作物种类、水资源条件等因素,根据全省水土流失现状与水土保持需求、主要目标与任务,因地制宜确定区域水土保持发展的方向及重点,提出各水土保持三级分区的防治布局,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
6.2 分区防治布局成果
(1)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在人口密集区,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主,对坡耕地实施综合整治,加强植被保护,重视面源污染防治,兴建小型、微型水利水保工程,缓洪减沙;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覆盖种植技术,以特色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为先导,逐步向生态景观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方向转变。对靠近水源地的小流域开展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对靠近城市、自然条件较好的开展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适地开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在山丘区,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保护和培育以阔叶林为主的水源涵养林,保护水源,开发绿色产业,加强茶园、油茶林等经果林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新农村建设,控制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中小河流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维护河流湿地健康生命,提高水体连通功能,维持河道湿地生态水量;通过生态清淤、生态驳岸、生态绿化、橡胶坝等措施,提高河流生态自我维持能力,实现水清、岸绿、流畅、景美;实施以绿代水、增加植被覆盖等措施,打造绿色生态廊道。除了上述特定区域,在全区还应注意加强瓷土、水泥和铜矿等工矿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施城镇建设项目施工迹地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有效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2)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在平原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完善农田灌排渠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防止风害侵袭;改造坡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沟道水系两侧及塘库周边注重生态沟岸与湿地建设,发挥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控制并减少面源污染。在丘岗地带,加强坡耕地改造,发展经济林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在村镇及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密集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及流域垃圾处理设施,减少面源污染物排放,建设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在滨湖地带,以恢复和重建沙地植被为重点,走治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在风蚀区,采取沙障固沙、固沙造林(草)等防风固沙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和林带建设,防止土地沙化和沙带扩张,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沙地治理重点选择地下水位较高、开发潜力较大、起伏较小的固定和半固定平缓沙地开展治理,优先安排在威胁人居和农田的严重风蚀区域和人口密集区域实施。
(3)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以修河上游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构建立体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坡面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加强崩岗侵蚀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对毛竹林、人工针叶林进行科学改造、抚育,增强其生态防护效能;重视水源地、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等风景名胜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管理,防止开矿、采石、修路等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
(4)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在坡耕地集中分布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修筑水平梯田,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发展经济林果;注重坡面水系工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在人口集中分布区,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适当栽植蜜橘、蜜柚、茶树等经济林。在人口少的地区,建设生态清洁型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逐步改造品种单一的次生林,改造林种、林龄结构,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治理果园和林地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在城镇及工矿区,加强能源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管理,实施矿区和建设项目施工迹地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有效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5)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在农业生产占主导的人口相对集中区域,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主,注重加强小型集蓄水工程建设;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立并完善运行管理与维护机制;实施综合治理,防止水系水质污染和面源污染;重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推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加强植被保护,促进生态修复;建立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实施封禁管护和水源涵养植被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区保护,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治理开发区,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规范果园开发与管理模式,加大单一品种果园改造力度,营造油茶、柑橘等多品种经济果木林,提高林分质量,增强保持水土、预防病虫害的功能;开展生态果园截污导流工程,探索新的坡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坡面水系雨洪资源利用工程配套,减轻水库、河床淤积。在沟道侵蚀严重的地区,通过“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措施加强崩岗防治,减轻山洪灾害。除了上述特定区域,在全区还应注意加强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经果林开发,以及稀土、能源等工矿区生产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管理,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探索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加大对林权改革治理开发项目的监督巡查,保证合理有序开发,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6)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该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赣江上游区域的生态修复和人为水土流失控制,减少面源污染排放,维护和提升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保障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和水源涵养区搞好封山育林,突出封禁、抚育、补植、修复和水源涵养植被建设;局部区域可采取生态移民,水土流失治理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为主,突出植物过滤带、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水土保持景观建设。在人口相对较多的农村地区可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和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开展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和崩岗治理。同时,在该区还应加强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经果林开发,以及采矿、能源等工矿区生产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管理,以有效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7)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该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东江源头区的自我生态修复和人为水土流失控制,减少面源污染排放,维护和提升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保障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和水源涵养区实施封山育林,突出封禁、抚育、补植、修复和水源涵养植被建设,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局部区域可采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或生态移民,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主,突出植物过滤带、沼气池、农村垃圾、污水处置设施和其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在人口相对较多的农村地区可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农业主导产业布局,积极开展生态安全、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和崩岗治理,提升小流域治理的层次和水平,解决农村水土流失地区存在的面源污染较重、产业基础薄弱、抗灾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此外,在该区还要加强城镇建设、经果林开发,以及稀土、能源等工矿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管理,禁止不合理的农林开发,控制经济林果的开发强度,做到科学开发,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探索开展生态恢复治理,有效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 左长清,谢颂华.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55-58.
[2] 赵岩,王治国,孙保平,等.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3):307-317.
[3] GB/T 20465—2006,水土保持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0.
[4] 王治国,王春红.对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与规划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1):105-1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J].中国水土保持,2013(10):2-3,11.
[6] 杨文悦,易风.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战略布局和升级路径——基于江西省样本企业的调查[J].金融与经济,2014(6):25,81-84.
[7] 张超,王治国,王秀茹,等.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4):100-104.
(责任编辑李杨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2-0036-06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项目]江西省水利政策研究课题(2015-008);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KT201310)
[作者简介]张利超(1983—),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