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寿隐九月菊神的由来
2016-03-24陈鹏宇
陈鹏宇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工作
神仙寿隐九月菊神的由来
陈鹏宇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工作
菊花,或被赞为长寿之方,或被用于修仙之术,或被认为是隐逸君子,到清代,清尚高蹈的隐逸之士陶渊明更是被尊为九月花神,受到皇家的尊崇。人以菊名,菊以人重。由寿而仙,由隐而神,菊花的种种意象交织在一起,为人们传唱至今。
清乾隆 沈源、唐岱合绘 圆明园四十景图之第二十三景“濂溪乐处”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于乾隆九年由沈源、唐岱奉敕绘制。乾隆三十四年,建汇万总春之庙于第二十三景“濂溪乐处”南部
农历九月,金风渐起,百草凋零,而菊花往往于此时盛开,引得文人雅士竞相歌咏。细检其文,菊花或被赞为长寿之方,有「延寿翁」之称(【宋】吴自牧《梦粱录》);或被用于修仙之术,有「食之者通神」之誉(【西晋】傅玄《菊赋》);又或被认为是隐逸君子,有「正直浑厚之气」、「清逸冲穆之光」(【明】贾如鲁《爱菊论》)。在清代,菊花更是被尊为九月花神,受到了皇家的尊崇。乾隆时期,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都修建起名为「汇万总春」的花神庙。庙仿西湖「湖山春社」而建,供奉与十二月相对应的「十二花神」。据考证,九月的花神为菊花,神主是陶渊明。
或寿或仙,或隐或神,菊花为何有如此丰富的意象?又为何能够专司九月?追本溯源,这要从数字九的寓意说起。
极阳之数与重阳之菊
在古人的意识中,数字往往有神秘的意味。《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解释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简而言之,就是道代表一,分为阴阳代表二,一与二之和得到三。所以「三」往往用来综括事物。如天地间有「三才」,上古有「三皇」,社会秩序要有「三纲」。清代学者汪中总结:「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所不能尽者,而以三为之节。」(【清】汪中《述学·内篇·释三九》)「三」自乘得九,古人采用十进位制,九是进位前最大的数字。《黄帝内经·素问》:「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所以「九」往往用来形容事物的极致。如天有九重、地有九州、人有九族。所谓「三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数字又分阴阳,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是最大的阳数。《易》学家称为「老阳」,表示阳气已经宣泄到了极致。《说文解字》云:「九,阳之变也。」即是说阳气将向阴气转变。《春秋繁露》与《白虎通》皆云「九,究也」,意味着阳气究尽,阴气将兴。
为孔子所推崇的夏历将季秋之月定为九月。源自先秦的《礼记·月令》记载九月的物候是「草木黄落」,并言:「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寒气将至,要敛藏民力。秦朝历法甚至以九月为岁终。
汉代,阴阳五行学说流行。当时的学者往往将时历与乐律、干支乃至阴阳五行相对应。《史记·律书》云:「九月也,律中无射,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也。故曰无射。其于十二子为戌。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
司马迁将九月与十二乐律中的「无射」律相对应,并将「无射」解释为「(阳气)无余」。九月对应的地支是十二支中的最后一位—「戌」,意思是万物皆灭。九月给时人的肃杀印象可见一斑。
清晚期 象牙雕十二月花神之九月菊神陶渊明通高一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九月九日,两个阳极之数与月日相应,故称「重阳」。阳极而衰,又是两阳相并,今人虽称佳节,在汉人看来,实在是一年中的大限。后世仍有重九日为「阳九之厄」的说法。这一说法源自西汉,本指「九年的旱灾」。(《汉书·律历志》)以重阳节为「阳九之厄」,虽有张冠李戴之嫌,但也反映了汉俗之孑遗。
既逢大限,总要想个克制、躲避的法子。一派萧条之中,唯有菊花欣欣向荣。上古历书《夏小正》就记载,九月「鞠荣」。「鞠」即菊花,「荣」指盛开。《月令》敷衍为「鞠有黄华」,意为菊开出黄色的花朵(现在的菊花有多种颜色,花期亦有不同。这是千百年来人工栽培的结果。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记载的菊花只有黄色花一种,于秋天开放)。黄为后土之色,代表「中正」。菊花被认为得土气之正。九月季秋,五行属金。金土相生,菊花也就成了萧瑟秋景中人们唯一的慰藉,因而有了辟邪祛恶的意味。《风土记》云:「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西京杂记》也记载,汉初皇宫内九月九日要饮菊花酒。(《西京杂记》卷三)可知饮菊酒以辟邪之风大略兴起于西汉。
东汉时又有了登高避厄的风俗。《续齐谐记》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性喜高燥之处。登高赏菊、采菊的风俗也就流行开来。
延年益寿的仙药
在汉人看来,菊花既然能祛灾避厄,也就能益寿延年。东汉《风俗通义》记载:
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菜,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七八十者,名之为夭。菊华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今本《风俗通义》无此条,为后人所辑出。参见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五九八页)。
明 朱瞻基 行书七绝重阳诗页故宫博物院藏
菊水如此神奇,历任南阳太守每月都要遣人索取。太尉胡广本来「久患风疾」,但常饮郦县菊水,后来年及百岁,时人以为「非惟天寿,亦菊所延也」。(事见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原书已佚,《太平御览》九百九十六卷所引)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致力于在大一统体制下诠释世间万物的阴阳五行思想逐渐消退,对「九」的避忌也逐渐淡化。时人注意到,「九」与「久」谐音,「重九」反而成了寓意长久的「佳名」。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艺文类聚》卷四)因避忌而饮酒登高的传统变成了庆贺佳节的享宴高会。在玄学兴盛、神仙思想风靡的背景下,菊花从延寿之方变成了神仙之食。东晋道教领袖葛洪就对菊花十分推崇,在他的著作《神仙传》中有「康风子」以「服食甘菊花、柏实散」而「得仙」。(今本《神仙传》无此条,《艺文类聚》八十一卷所引。参见胡守为《神仙传校释》,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五页)。《抱朴子》记载有「刘生丹法」,即用菊花汁等和丹,「蒸之三十日,服一年,得五百岁」。《玉函方》载有王子乔「变白增年方」,主要成分也是甘菊,其成效有为「一日三服,百日轻润,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岁老人变为儿童」。(原书已佚,《本草纲目》卷十五所引)实际上,古人早有茹食菊花的传统,屈原《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但在当时人眼中,菊花显然已经成了长生不老的仙药。
北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绢本设色画心纵三〇厘米 横八四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隐逸君子菊神陶渊明
饮酒对菊也成了重阳佳节的盛事。钟会《菊花赋》云:「于是季秋九月,日数将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凋瘁,芳菊始荣。」(《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然而,寒士是买不起酒的。陶渊明《九日闲居》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陶渊明集》卷二)《续晋阳秋》亦记载:「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醉而后归。」(原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所引)
「白衣送酒」固然传为佳话,但毕竟「家贫不能常得」。(【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良辰美景之中,菊花往往是诗人唯一的寄托。在陶渊明的诗中,菊花屡次出现,最负盛名的当数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标清粹,令人神往。自此之后,菊花与「东篱」、「陶令」等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如脍炙人口的元稹《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 唐寅 东篱赏菊图轴纸本设色纵一三四·六厘米 横六二·二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陶渊明《归去来辞》又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松柏遇寒而后凋,为圣人所称,菊花凌霜盛开,陶渊明首次将之与松柏并列,赋予了其坚贞的品格,为后人所叹赏。陆游因之赋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陆游诗题为:「陶渊明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盖以菊配松也。余读而感之,因赋此诗。」)
陶渊明本人身处晋宋之际,易代之后心念前朝,不仅征辟不就,就连新朝的年号也不提。菊花有花瓣结密者,盛开之后并不飘落,而是枯于枝上。后世遗民也以之为寄托。南宋遗民郑思肖就有《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总之,陶渊明之后,菊花作为隐逸君子的象征,被赋予了种种美德。而原本「延寿之方」「神仙之食」的色彩则逐渐淡化。宋代刘克庄曾评价:
菊之名,著于《周官》,咏于诗骚,植物中可方兰桂,人中惟灵均渊明似之。后汉胡广,贵寿偶然耳,乃托菊水以自神,粪土之评万古不磨。呜呼!非广之辱,菊之辱也。(刘克庄《跋建阳马揖菊谱》)
史载,后汉胡广禄位熏心,刘氏鄙夷之,认为他糟蹋了菊水之名,是对菊花的侮辱,显然已不能体谅汉人服菊水以延寿的背景。
《红楼梦》中,海棠社题咏菊花,黛玉诗云:「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可谓确论。人以菊名,菊以人重。千载之下,陶渊明不仅为文人所追慕,更为民间所崇拜。终于,清尚高蹈的隐逸之士作为九月菊花之神进入宫廷,受到了皇家的供奉。由寿而仙,由隐而神,菊花的种种意象也就交织在一起,为人们传唱至今。
清 石涛 陶诗采菊图轴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