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以菊会友「明清菊花特展」绘画作品撷英
2016-03-24陶静
陶 静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金秋九月以菊会友「明清菊花特展」绘画作品撷英
陶 静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在我国种菊、赏菊、佩菊、簪菊、品菊、咏菊、画菊历史悠久,金秋九月故宫博物院迎来万盆菊花,与院内同时举办的「明清菊花特展」交相辉映,以菊会友蔚为壮观。
此次「明清菊花特展」在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展厅主要以展示菊花主题的书画及织绣作品为主,其中既有笔墨洒脱的写意花卉,也有工笔写实的菊花花谱,还有来自江南绣工的精工织绣。而展厅之外,于故宫各庭院中也同时将铺陈来自河南开封的两万余盆各色菊花,观看是展,将是一次穿梭在文物与实物、图像与原物、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审美之旅。
本文将着重介绍此次展出的绘画作品,绘画作品则集中于「写生求真」(主要为清宫廷画家绘制「纪实性」的菊花谱、册、扇等),及「写意传神」(主要为「形简意足、笔墨疏放」的菊花题材写意立轴)、「工笔写生」(主要为线条精细、设色浓丽带有典型工笔风格的菊绘长卷、册页、轴等)这几个单元中(另一单元为「咏菊抒怀」主要展示书法作品)。将展出二十五位画家共计九十余幅绘画作品。每幅作品均以「菊花」为创作对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明清文人画家创作的菊花题材,主要以「比德」「自诩」「明志」「抒怀」为主旨;清帝后妃主要以「清玩」「自赏」「自娱」为主旨;清宗室、词臣、宫廷画家以「装饰宫廷」「写生」「纪实」为主旨。展览通过「菊花」这一秋季的「物候」植物,及其「贞净」「隐逸」「重阳」「长寿」等文化内涵,展现明清文人画家写意风格的笔情墨趣;清帝后妃的欣赏品味;清宗室、词臣、宫廷画家们既精熟于「院体—工笔」传统又「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
明清文人画家主要有明徐霖、陈道复、孙克弘,清恽寿平、华喦、高凤翰、郑燮、任熊、虚谷、吴昌硕;清帝后妃包括乾隆皇帝、慈禧皇太后、端康皇贵妃;清宗室、词臣主要有宗室弘旿和词臣钱维城、汪承霈、关槐;清宫廷画家主要有禹之鼎、郎世宁(西洋画家)、沈焕、许良标、张启明、沈世杰等。
同样以菊花为题,但画作内容却各具特色—这也成为绘画部分的展览特色所在—分之有四:一、以「本土」菊花为主要描绘对象;二、以「洋菊」品种为主要描绘对象;三、以「艺菊」之事主要描绘对象;四、描绘「菊与石、竹、兰;为瓶、篱」及「菊与兔、鸟、蝶、蜂、小虫」等组合以阐发寓意。现依此内容特色结合绘画实例稍述之。
「本土」菊花
「本土」菊花,是指中国境内生长的传统菊花。第一单元「写生求真」中展出两本清光绪朝佚名宫廷画家绘制的《菊花谱》,所绘即是「本土」菊花,它们的形状与「洋菊」不同—花瓣细长卷曲,至晚清,宫廷绘画中「写实」、「写真」的纪实性画作渐趋成熟,其严谨的写实求真笔墨,为研究菊花的物种和清代宫廷的菊花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其中一册十二开,各开图旁贴有黄签,分别为「黄毛菊」、「国色天香」、「寿星衣」、「黄羽扇」、「白羽扇」、「白玉楼」、「金螺伞」等。构图新颖,通过「从远拉近」的视角,抓取花丛中一二枝,从画图的四角伸入画面,既「写生」又「写实」,使人能从大自然中对应到真实的物象,有「谱」的纪实作用,同时也记录下当时绘画技法发展的时代特点。
清帝后妃们闲暇之余展示他们艺术情趣和欣赏品味的画菊之作,也多以 「本土」菊花为蓝本。如乾隆皇帝所绘「墨菊」小品,笔法生拙,追求自然天真,师法造化。慈禧皇太后的「盆菊」大轴,兼施写意、没骨技法,率逸不失规矩,设色清丽,志在标其「清逸出尘」的风骨。该图技法娴熟应为代笔之作。端康皇贵妃之作与展出的清宫佚名画家《菊花谱》册页极其相似,设色艳丽,技法精湛,虽端康喜好书画,但此图的艺术成就非其本人所能及,有由宫廷画家代笔之嫌。即便如此,我们可从侧面一窥端康在宫廷中追求皇家气派、极尽华丽的艺术品味。
「洋菊」
「洋菊」 品种为海外舶来品,原产于中国,后由日本传入欧洲,明末清初大量传入中国,在乾隆时期盛行,品种近百种。
清词臣画家邹一桂著于乾隆丙子(一七五六年)的《小山画谱》记录「洋菊」三十六种。其序云:「鞠有黄花,月令载之。亦越晋室,渊明采之。五色茱萸,出自后代。统名曰菊,谱不胜载。近得洋菊,花事一变。锯叶筒瓣,为圆为扁。烁如星悬,簇如针攒。如轮如盖,如钵如盘。超挖如匙,排插如簪。如笠斯纠,如环无端。心管五出,色态多般。或曰蒿本,人力所接。冒以洋名,实出中国。余既绘图,赋以长篇,乃为兹谱,以备考焉。」 乾隆皇帝「洋菊」御题诗中:「海西奇种晚秋丛,标节含芳迥鲜同。绘帧早添新物色,瓦盆不改旧家风。」将「洋菊」 誉为「海西奇种」。
此次展出钱维城《洋菊图》卷(简称「钱菊」)、汪承霈《洋菊四十四种图》卷(简称「汪菊」)、弘旿《洋菊图》册页(简称「弘菊」)、关槐《洋菊十六种图》册页、清佚名《弘历洋菊四十四种诗意图》册页(简称「佚名洋菊」)等所描绘的皆为「洋菊」。
其中除关槐《洋菊十六种》册页外,其他均以乾隆帝「御题诗洋菊四十四种」为主题。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圆明园长春园内仿建苏州「狮子林」落成,在两侧太湖石上陈设四十四种洋菊,乾隆皇帝在此登高赏菊,并写下四十四首咏菊的五言绝句,命宫中词臣及宫廷画家绘出当时盛景。在「汪菊」卷、「弘菊」册、「佚名洋菊」册中,分别录有御题洋菊诗「序言」及描述菊花形状的内容。这其中尤以钱、汪(以上皆为词臣画家)和弘旿(宗室画家)的艺术特色为突出,绘画技法全面而娴熟(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勾勒、没骨;写意中的「勾花点叶」,融汇西画中「体积」、「空间」、「明暗」的表现手法等等均有运用,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具体而言「钱菊」最形肖,「汪菊」则是以勾勒为主的传统写生画法,「弘菊」突出写意风格,三图韵致各有不同。
清人绘 菊谱册绢本设色 每开纵三四·二厘米 横二八·九厘米 共十二开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册以勾勒敷色的传统工笔技法为基础,掺以撞水晕染的技法,水色任肆晕开以表现花瓣自然受光的部分,菊花立体效果立现
「钱菊」卷(可参见前文《丹青流芳—〈石渠宝笈〉著录的钱维城〈洋菊图〉卷》五八至六〇页图),卷身长六百九十五点五厘米,以折枝的构图方式将菊花分为三两一丛,旁附行书录乾隆皇帝御制诗。每种菊花主要以正视的中景视角描绘,刻画细至毫芒,色彩明丽,写尽菊花绰约之姿、隽雅静美之韵。
「汪菊」卷,卷身长三百六十二点五厘米,比之「钱菊」卷短了一半,在构图上较为紧凑,将菊花簇成几丛就完成了四十四朵菊花的安排搭配。不同菊花之间、菊花与叶、茎之间的掩映交错关系经营得错落有致,菊花正背、叶的明暗表现、菊花的主次烘托设计得和谐自然。技法主要以勾勒为主,线条硬挺细劲,部分线条呈显朴拙之态,但画图韵致素洁清丽。
「弘菊」册(十六开),每开构图以三两品种为一丛,以不同菊花之间的颜色搭配取景,着意写意的潇洒率逸,侧重表现菊花或舞动或摇曳的凌风之姿及其旺盛的生命力,画图气韵灵动。
在展览「写生求真」单元,以「花谱」形式出现的还有一本词臣画家关槐所绘《洋菊十六种图》册,共十六开。具乾隆时期绘画风格,与同时期钱维城、汪承霈、弘旿等宗室、词臣画家绘制的「洋菊图」风格技法近似。
「洋菊图」的主题,是此次「菊花画展」的亮点,描绘菊花具体形象。技法涵盖了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工笔一路」的特点和恽氏的「没骨花」法及乾隆时期「中西合璧」的时代画风。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以欧洲耶稣会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郎世宁(一六八八年~一七六六年),历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事,任奉宸苑卿。擅长肖像、花鸟、走兽等,画法写实,曾尝试将西法技能融入中国画之中。
此次展出的郎世宁《花鸟图》册中的一开「菊花」页,即是「洋菊」。观众可以通过郎世宁的作品风格特点,来比较前述三位画家的作品,可见钱、汪、弘氏均有摄取西法入画,但都没有达到郎世宁写实画风的高度。「郎菊」(简称)构图有中国画折枝的构图形式,但层次叠加,透视关系复杂又错落有致,空间纵深感很强。图中菊先勾画素稿,类中国画的白描,物象造型准确,再施以色彩,运用色阶的变化使之呈现立体的效果,有体积感。西画重光影,重季节变化,画面有秋季叶子呈枯黄色的描写,这在上述三位画家「洋菊图」中,没有表现。对光的描写侧重用正面光,鸟的毛色、菊瓣花心均有受光的部位。整个画风写实生动,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似瞬间的停止,鸟声还回绕耳畔。
此次展出两幅恽寿平同时期画菊花的作品,一为设色,一为墨笔,展现了恽氏「没骨花」法的精髓和高妙之处,即「高雅淡逸」的本色。其中设色一幅所绘菊花和「洋菊」品种很相似。明清洋菊回流,并于民间栽培、嫁接出新品种,在中国已成菊事盛行。图中使用的技法,在钱维城、汪承霈、弘旿「洋菊」图中均有运用,但是均没有达到恽氏清丽的韵致。
清 汪承霈 洋菊四十四种图卷纸本设色 纵三七厘米 横三六二·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卷是作者献给乾隆皇帝的精心之作。全卷以折枝菊花与乾隆御制诗相配的形式展开。笔墨精妙,造型严谨逼真,极尽勾染之能事汪承霈(?~一八〇五年),字受时,号时斋,别号蕉雪,安徽休宁人。汪由敦之子。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举人,官至兵部尚书。善诗词古文,能书,善画山水、人物及花卉,兼长指画。
清 关槐 洋菊十六种图册及封面题签纸本设色 每开纵二八·四厘米横三三·一厘米 共十六开此册各绘“佛座莲”、“金宝相”、“庆云红”、“白鹤翎”等洋菊十六种。每幅皆取菊花数枝,以边角构图,或轻勾花之轮廓,或直接没骨为之,敷色明艳,晕染工致,着意描绘现实中菊花形态,唯稍乏灵动神韵
艺菊、赏菊
文人眼中的菊花,「早生晚开,枯而不落」,「不与春花争艳,淡泊清雅」,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象征。「陶菊」、「东篱菊」更成为文人们喜爱的高人隐士的意象。明清时期文人们把艺菊、赏菊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展览中一幅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道尽个中意趣。禹氏将王原祁肖像精心设置于赏菊、艺菊的背景事件中,借菊言志,托物抒情,展现王氏「高雅轻逸」的志趣,「旷达疏放」的情怀和「清净闲淡」的心境。图绘王原祁持碗饮酒,表现时节应正值九九重阳,画家暗自传达借菊祝王氏长寿之美意。
任熊依据友人姚大梅,即姚燮(字梅伯,号复庄)的诗意绘制的《姚大梅诗意图》册,其中有一开「菊花」页,也画有艺菊一事。图中不设人物,只绘各种菊花被培植在大大小小形制不同的博古瓶中,意蕴古澹雅逸,甚合文人志趣,颇得「花之性情」。
「菊意」
晚唐五代时期已有以菊入画的记载,北宋以前菊花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题材,而是与其他禽鸟花卉在一起出现。元以后,随着文人花鸟画的兴起,文人们养菊、赏菊、咏菊风气兴起,画菊也兴盛起来,菊花开始大量进入绘画领域。文人画家的画图中,主要以笔墨情趣为主旨,他们笔下的物象多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得其神韵,并多有描绘菊与风、石、竹、兰、瓶、篱、兔、鸟、蝶、蜂、小虫等组合来阐发寓意。
陈道复《墨菊图》扇页,笔底墨菊超然出尘。此图是表现菊与无形的清风相伴的一幅成功之作。图中丛菊凌风舒展,画家以菊君子自诩,志在抒发平静淡泊的情怀。绘画技法运用写意中以「浓墨勾写花朵、叶筋,淡墨点叶」的画法,笔力遒劲洒脱,以墨为色,留白为素,以示雅澹孤高的心境和「无人自芳馨」的风骨。是其六十岁大写意之作。
清 郎世宁 花鸟册之“菊花”绢本设色 本幅纵三二·六厘米 横二八·六厘米 共十开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山水花卉图册之“菊花”页纸本设色 本幅纵二三厘米 横三四·九厘米 共十二开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以没骨法绘绽放的粉红、黄、紫菊花,笔法工细,敷色妍丽,展现了恽氏画作中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高凤翰《菊石图》轴,以写意画法,淡设色,绘菊石依伴,意境清逸幽雅。画家自题诗中有「从来我爱陶居士,画出秋风五柳庄」诗句,以典故入画,是文人画家笔墨情趣常用的内容。诗中引「东篱」、「黄花」、「重阳」、「陶居士」为典,以石之「坚韧刚毅」为象征意象,抒发自爱「清贞绝俗」的人格品质,画图充满生机和活力,传达画家坚毅积极的人生态度。
郑板桥《兰竹菊图》轴以书入画,强调笔墨的书法韵味,也是文人画家崇尚的笔墨情趣。此图为大幅墨笔写意画,以篆书写菊花,隶书写竹,以楷书写兰花,墨色清亮,浓淡相间,笔致清隽秀逸,风格潇洒脱俗。自题诗:「梅兰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寄与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乾隆壬申中,板桥郑燮。」书法墨色亦浓淡相间,与图画和谐相衬,展现书画同源的文人格调,是他六十岁之佳作。
清 禹之鼎 王原祁艺菊图像卷绢本设色 纵三二·四厘米 横一三六·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禹之鼎为王原祁所绘肖像画。图中通过描绘王原祁静心品茗赏菊的悠闲情景,意在表现其儒雅的文人生活和君子之风
虚谷《瓶菊图》轴,图绘瓶插黄菊,旁设一茶壶。宋代文人日常生活有「四艺」之说,即插花、挂画、点茶、燃香,其中插花居首。至明清,文人生活儒雅精致,插花之事更为盛行。还会要求「菊取一色,不为二色;瓶口宽大,不取窄小」等,连瓶质也被赋予人格性情—如「汝窑」与「土定瓶」华丽与素雅。图中菊取黄色,其色为菊中正色,瓶子质地粗糙简朴,传达出画家「素淡持节」的人格气质。
徐霖《菊石野兔图》轴,图绘一只野兔在菊花、湖石下驻足回首。湖石形状嶙峋峭拔。菊花用勾勒敷色,叶用没骨,竹用双勾。野兔毛根出肉,刻画精细,与粗犷的湖石形成工写对映,有明宫廷「粗细结合」、「墨重色艳」的院体画风。此图借用「月兔捣长生药」的典故,蕴涵「求仙问道」、「养生长寿」的道家志趣,菊、湖石、兔寓意「长生不老」的吉祥祝福。
清 任熊 姚大梅诗意图册之“艺菊”页纸本设色 本幅纵二七·三厘米 横三二·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任熊依据姚燮(字梅伯,号复庄)诗句所画各色菊花。他在构图上通过器皿的高矮、前后摆放位置的错落,合理地形成了视觉上的节奏变化,从而令简约的画面富有空间层次感
清 郑燮 兰竹菊图轴纸本墨笔 纵一二三·一厘米 横五一·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以简约的笔墨勾画、点染出竹兰菊清旷雅致的神韵,显现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对笔墨的把控能力
清 高凤翰 菊石图轴纸本墨笔 纵一一四·三厘米 横五三·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高凤翰三十八岁客居安丘(今属山东)时为朋友“峦世兄”所绘。全图以笔酣墨饱的苍健画风,成功地表现出秋菊迎风绽放的勃勃生机
明 徐霖 菊石野兔图轴绢本设色 纵一六〇厘米 横五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虚谷 瓶菊图轴纸本淡设色 纵一二六·二厘米 横五七·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虚谷六十岁所作花卉画精品。构图匠心独运,通过“S”形走势的秋菊,将高低错落的瓶和壶巧妙地联结成一整体,不仅令画面富有生气,而且使得瓶与壶之间形成多层次的节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