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节令戏之《大保国》《叹皇灵》《二进宫》
2016-03-24专栏主持宁霄
专栏主持 宁霄
月令
八月节令戏之《大保国》《叹皇灵》《二进宫》
专栏主持 宁霄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国人心中分量极重的一个节日,因此也成为传统戏曲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很多戏曲故事甚至直接设定在八月十五发生。《大保国》《叹皇灵》《二进宫》即是其中之一。
这三出戏现在还常演于舞台。讲的是明万历皇帝幼年登基,太后欲在八月十五让位其父李良,徐彦昭、杨波(戏画中写作「杨孛」)抗辩被贬,二人调来兵马保护皇灵,并二次进宫与太后和解,平定江山。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头进宫》《叹皇灵》《二进宫》戏画各一张。从内容上看,《头进宫》即是现在演出的《大保国》,表现的是徐、杨上殿,唱到「那一旁坐的是奸贼李良」的情景。按,李雁妃(即太后,亦称「李艳妃」。宫中《大保国》剧本里太后自称李宣氏,或是历史上「李选侍」之讹)吩咐李良「殿角伺候」,李良应当是一直坐在大边(观众所见的舞台右侧)的,现在都改为站立并暗上暗下了。另外李雁妃是抱着喜神(道具婴儿)的,桌上还摆放着王帽。
其实《大保国》《头进宫》两种本子昇平署都有。据剧本来看,《头进宫》是衔接在《大保国》和《叹皇灵》之间的。剧情很简单,李良在得到玉玺的第二天封锁了李雁妃的昭阳院,李雁妃向杨波写了求救书信,徐彦昭之女徐小姐在宫中保驾,将信拴在箭上,射向杨府。这出戏主要是李雁妃有几段唱,唱词文字也很粗糙,很像梆子戏移植的,大约在宫里演出也不多。
《叹皇灵》戏画中画了四将,各标为「马方、二公子、三公子、四公子」,还多一个框空着未写名字,推测可能是少画了一将,还有一将应是老生扮相。图中的丑角应当是赵飞。按,《叹皇灵》现在一般写作「探皇陵」,应以「叹皇灵」为是。徐彦昭有「叫一声众儿郎你们且回避,后宫院看一看那李氏艳妃」词,又有「龙楼阁走」,「来夺龙楼」字样,则此「皇灵」应在宫中,指先皇的灵柩、灵位。
从扮相上看,戏中徐彦昭所戴之侯帽还是老的。朱家溍先生曾讲过:「台顶(带翅和戟头的一种盔头)如果不插盔缨,老式的又叫『耳不闻』或『侯帽』,两旁双翅下垂,略往上卷,素净大方。现在流行高大双翅加黄穗的这种,是金少山演《二进宫》时最先戴的,现在流行的都是这样。」而关于徐、杨换蟒的问题,历来有不少说法,从戏画上看,《大保国》徐穿白蟒,杨穿绿蟒;《叹皇灵》同前;《二进宫》徐穿紫蟒,杨穿白蟒。三出中杨波都不戴三尖(武将的一种领子)。还有一点很有趣,杨波在《大保国》《二进宫》中戴的髯口都是「白三」,却偏偏在当间的《叹皇灵》中戴了「黪三」。这是根据不同演员的不同演法而画,还是单纯的错误,不得而知。
「大、叹、二」这三出戏是较早出现的皮黄戏,咸丰年间即有在宫中演出《大保国》《二进宫》的记载,历代名角也多在宫中承应过这几出戏。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咸丰帝去世前的半个月,叶中兴、吴全禄、沈长儿在如意洲承应《二进宫》,叶中兴即是富连成班主叶春善之叔。其他如汪桂芬、谭鑫培、陈德霖、郎得山等都有演出此剧的记载。昇平署《大保国》的剧本则标明是「刘春、怡云、李五」的演出本,怡云即孙怡云,李五即李顺亭。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百代唱片公司为胡素仙灌制的《大保国》唱片,以及为小双处、小文奎、小金花灌制的《二进宫》唱片,现在亦不易听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