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3-24代碧波

商业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制约因素产业结构

代碧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 MBA、MPA教育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代碧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教育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随着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的出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由于思维观念、渠道融资、人才资源、经济结构和政策体制等因素,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与其他省份县域相比差距较大、县域个体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和县域创新创造力不够等问题。黑龙江省政府应通过深化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完善县域重点项目投资,提升县域产业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积极争取粮食调出利益补偿政策等措施,加快黑龙江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随着黑龙江省有关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松绑、资金鼓励、项目扶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县(市)围绕全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着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同时,由于人才资源、经济结构和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谋划不够、阶段滞后、水平不高等问题,急需破解难题,激活发展动力,逐步实现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县域的基本状况

黑龙江省县域单位数量64个(其中双城市在2014年改为双城区,过渡期为3年),土地面积辽阔(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77.53%),人口基数较大(占黑龙江省总人口的63.13%),生态环境良好,县域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巨大,在黑龙江省、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黑龙江省县域基本状况表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的出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模式各具特色,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尽管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占全省80%土地面积、60%人口的64个县(市)创造的县域GDP仅占全省的46.83%,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的21.0%。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偏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很突出,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与其他省份县域相比差距较大

1.经济总量不大。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GDP总量为6725.43亿元,不到江苏省昆山、张家港和江阴三县(市)的经济总量(777.21亿元)水平,比周边吉林省县域GDP总量还少922.53亿元。全省县域财政收入为280.23亿元,相比江苏昆山一县(市)仅多36.68亿元,比周边吉林省县域财政收入少67.62亿元。

2.人均水平相对较低。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人均GDP为2.97万元,相对周边吉林省县域人均GDP还低1.10万元。

3.财政实力不强。黑龙江省县域财政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为4.22%,相对周边吉林省低0.31个百分点,比全省和全国比重分别低4.71和7.93个百分点。全省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237.2元,相对周边吉林省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低649.5元,比全省和全国比重分别低2094.1和3831.4元。

(二)县域个体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黑龙江省13个市(地)中牡丹江、哈尔滨市所辖县(市)的县域经济平均实力较强,其中牡丹江市所辖的6个县(市)中有4个县(市)位居前十位;哈尔滨市所辖的10个县(市)中有3个县(市)位居前十位。绥化市所辖的9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其中肇东、安达两市分别位居第1位、第4位,5个县居后十位。齐齐哈尔市所辖的9个县(市)中有6个县(市)位次排在50名之后。从县域GDP来看,全省县域GDP排前十位和排后十位的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全省县域GDP排第一位的肇东GDP 为445.59亿元,比全省县域GDP十弱县排第一的孙吴县GDP(11.75亿元)还要多出433.84亿元。黑龙江省县域平均GDP为101.51亿元,比县域GDP排第一位的肇东GDP低344.08亿元,比孙吴县GDP高出89.76亿元,肇东GDP与孙吴GDP的比值为1:0.0264。黑龙江省十强县平均GDP为253.17亿元,十弱县平均GDP为28.88亿元,GDP相差224.29亿元,比例为1:0.1140。

(三)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差距巨大,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远落后于1:2:3的理想发展模式。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5.51:33.24: 32.25,与周边吉林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比重18.99: 48.42:32.59和辽宁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比重15.81: 55.02:29.17相比差距很大,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黑龙江省县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县域第一产业比重(10.10%)高出25.41个百分点,县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县域第二产业比重(45.30%)低出12.06个百分点,县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县域第三产业比重(44.60%)低出12.35个百分点。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农业比重偏大,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城镇化率为29.6%(城镇化刚刚进入第二阶段加速阶段),县域工业化率为32.0%(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按照国际通用法则,一个地区合理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在1.4-2.5区间,而黑龙江省县域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0.93 (按户籍人口测算)和1.16(按常住人口测算),明显不在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范围内,全省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五)县域创新创造力不够

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为4351.23亿元,相比上一年增加896.92亿元,拉动县域GDP增加757.31亿元,相比上一年下降了158.2亿元,投资对县域GDP增加的效果系数为0.174(即国定资产投资1万元拉动县域GDP增加1740元),相比上一年下降了0.091(如表2所示)。投资对全省县域财政收入增加的效果系数为0.0082,相比上一年下降了0.0079(即投资1万元拉动县域财政收入的增加额相比上一年少了79元)。全省县域投资效益不断下降,县域创新创造力严重不足。

表2 2012-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投资效益情况表 单位:亿元

三、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思维观念因素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人们的思维意识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改革意识和行为方式与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多差距。黑龙江省县域大多远离大都市,信息闭塞,“靠政府吃饭”的思维观念仍然存在,人们很容易安于现状,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强。

(二)融资渠道因素

黑龙江省县域很多银行网点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金融机构是为了吸储放贷,大量资金不断流向大企业、大项目。由于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的影响,县域中小微企业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得银行资金支持,而县域中小微企业的自身实力、吸纳资金和吸引外资等方面能力都较弱,严重制约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人才资源因素

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态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黑龙江省县域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松嫩平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1人,三江平原人口密度为66人,加格达奇地区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人口仅为6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环境堪忧,待遇不高,沿海等发达地区不断吸引黑龙江省人才外流,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计划和实施体系。

(四)经济结构因素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农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偏小的突出问题。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5.51:33.24:32.25,而全国县域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0.10:45.30:44.60。经济产业结构未能彻底转型,这是制约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五)政策体制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存在严重偏颇,粮食生产一直成为全省县域农业产业的主体,而畜牧等优势产业和县域中小微企业没有真正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一般会把县域经济理解为农业经济,这说明自上而下对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视还存在问题。黑龙江省县域第二、三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瓶颈,这跟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体制有很大关联。

四、加快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地方产业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效发挥地方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夯实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结构调整要以高科技的创新创造力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黑龙江省要仅仅围绕县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发展特色鲜明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特色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全省县域第二、三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和完善县域重点项目投资

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极强的正向关联性。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资拉动。黑龙江省各县域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以农业为主的县域要不断加快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投资,以工业为主的县域要不断完善生产服务型产业的投资,以外贸口岸经济为主的县域要加快完善商贸企业的招商引资,全省县域重点项目投资也要因地制宜。

(三)提升县域产业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

县域产业园区作为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集聚力和辐射效应。黑龙江省县域产业园区建设一定要科学规划,增强产业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县域产业园区的运行质量。县域产业园区发展要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肇东经济开发区、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的安达高新化工原件产业园、以陶瓷原材料加工为主导的依安陶瓷产业园、以对俄商贸为重点的绥芬河保税区为示范,坚持“有特色、有效益、促发展、重生态”的建园理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原则,不断推进全省县域特色园区发展。

(四)积极争取粮食调出利益补偿政策

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为新中国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好多企业破产了,天然林禁伐了,煤炭滞销了,石油开采下滑了,黑龙江省只有粮食产量和商品粮居全国第一。但粮食生产没有税了,如果不增加财力就不能保障生产出更好的商品粮满足全国需求。2013年,黑龙江省财政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3位,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第29位,财力弱已是不争的事实。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个机遇,向国家积极争取粮食调出利益补偿政策和机制,这将大大缓解全省县域财政紧张现状,实现黑龙江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潘洪志]

Problems for the Growth of County-Level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DAI Bibo

Abstract:With the issue of the provincial policies of Five Plannings and Ten Major Industries, the county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in a favorable developing situation. However, since the province has weaknesses in terms of ideas, human resourc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olicy system, the county level economy in the whole province falls far behind other provinc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ies is not eve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low,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not coordinated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creativity at county level is poor. For speeding up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econom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should deepen the county-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promote investment in major projects, improve the radia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seek for compensation policy for grain allocation.

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county-level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traints, countermeasure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091);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LBH-Z1412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338);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3DW008)。

[作者简介]代碧波(1977-),四川广安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6-01-20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制约因素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