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推进“历史课灵魂”研究的一些想法

2016-03-23冯一下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题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课题,历史课灵魂,建议

[中图分类号]6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15-05

在近年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历史课灵魂”(简称“课魂’)研究以团队强、推进快、成果多而引人注目。几年前,当笔者最初接触到相关材料时,即感到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不过当时对该课题的难度估计不足。随着研究的开展,“课魂”的复杂性日渐显露,诸多难以回答的问题让笔者困惑。这里列出其中若干,向广大同行请教。

第一,“课魂”的含义

一些老师对“历史课灵魂”的含义作了解释,但现阶段的解释基本停留在比喻层面上。比喻的方式大体是这样者先,将历史课(历史教学)的某个东西比作“灵魂”。从公开发表的文章看,将“历史教学立意”比喻为历史课(历史教学)“灵魂”的居多,也有将一节历史课的“中心”“核心”“主线”“核心概念”等比喻为“灵魂”的。接着,再将“历史课灵魂”比喻为另外的东西,如“神来之笔”“点睛之笔”“原点”“支点”“聚焦点”“纽带”“令旗”“标靶”等。总而言之,是通过比喻(包括暗谕和明谕来解释“历史课灵魂”。比喻的长处是具体、生动和形象。但是,再恰当的比喻也有其局限性。所以,解释一个历史教学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绝不能停留在比喻的层面上。当下,我们不是应给“历史课灵魂”下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义吗?

第二,“课魂”的理论依据

作为重要概念和重要命题,尤其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课题,必须有理论支撑。那么,“历史课灵魂”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至今未见清晰的说明。还需强调的是,从来源看,“灵魂”本是神学、神灵学的重要概念,将其引入历史教学研究,衍生出“历史课灵魂”这一概念,并成为研究课题的名称,想必是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的。那么,改造是怎样进行和完成的?这也需要说明。广东“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目标的研究”课题组明确说明,该课题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模式”。这一说明加深了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目标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解,值得借鉴。其实,这样做也是课题研究的通例。

第三,“课魂”的演变

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历史课“灵魂”之说早已有之。20世纪50~80年代,当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历史课程目标定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传授历史知识时,历史教师一致认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历史课的灵魂。90年代,当历史教学大纲将历史课程目标扩充为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时,大家一致认为思想教育是历史课的灵魂。进入21世纪,历史课程标准构建起“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大家公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历史课的灵魂。这种说法,至今广为流行。而现在一些老师研究的统摄全的“历史课灵魂”显然与上述灵魂不同。因为此灵魂非彼灵魂,就出現“新灵魂”与“老灵魂”的问题了。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今后使用会不会混淆和混乱?

第四,“课魂”的作用和地位

一些老师强调“历史课灵魂”具有统摄全的作用,认为它决定着历史课的质量和水平,甚至认为,无“魂”难成课,更不能成为好课。此说一旦成立,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以往的历史课都无统摄全课的“魂”,我们怎么评价?二是现阶段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所上之课,也基本无“魂”,我们怎么评价?看来,“历史课灵魂”的作用和地位尚需进一步研究。

第五,“课魂”的种类

现阶段讨论研究的基本上是一节(堂)历史课的灵魂,亦即课时灵魂。也有老师研究一个单元的历史课的灵魂,即单元灵魂。推而广之,是不是还要研究模块灵魂、中国历史灵魂和世界历史灵魂,以及整个中学历史课的灵魂呢?这样一来,“历史课灵魂”就有大、中、小之分了。今后,我们应如何处理各个层级的灵魂之间的关系?

第六,“课魂”的多少

一节历史课有多少个灵魂?是一个还是多个好?如果是多个,可以多到什么程度?“课魂”主观性极强,见仁见智,如果同一节课有数不清的“灵魂”,对历史教育的开展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第七,“课魂”的档次

“历史课灵魂”的档次有高有低。从现有资料来看,追求高档次灵魂的老师比较多。一些老师确定的“课魂”往往具有思想深邃凝练、文字典雅华丽的特点。但高大上的“课魂”就一定好吗?“平凡的真理”不是更令人信服吗?初中和高中的“课魂”不是应该有所区别吗?

第八,“课魂”的虚实

从现有资料来看,“历史课灵魂”有实有虚,差异很大。如有的老师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课时灵魂定为“以犁为代表的耕作工具的革新与作用”,很实,有的老师却将本课的灵魂定位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较虚。当下,总的情况是“虚”多于“实”。如将《鸦片战争》的课魂定为“对鸦片战争的反思”,将《美国1787年宪法》的课魂定为“自由”二字,将《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课魂定为“创新的不可预知”,都比较虚。课魂是“实”好还是“虚”好?

第九,“课魂”的隐显

“历史课灵魂”有隐显之别。所谓显,是指历史教师把课魂写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上,并在上课伊始即讲给学生听。所谓隐,是指历史教师确定了一课之“魂”,并用之统摄全课,但从未将其呈现出来。近读北京四中徐雁等的《“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文中未见“灵魂”之类字眼,但却明显地感到本课是以《新青年》促使一大批青年觉醒而成为“新青年”为课魂的。这就是典型的隐形课魂。显者旗帜鲜明,隐者春风化雨。那么,课魂是显形好还是隐形好?

第十,“课魂”的确定

一节历史课的灵魂由谁来确定?从现有材料来看,论者倾向于教师确定。那么,学生应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呢?教师预设的课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因学生的作用而变化乃至生成新课魂呢?这个问题几乎无人论及。

一节历史课的灵魂根据什么确定?目前论及教师的感受、体验、心灵感应等的较多,论及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师用书等的较少。实际上历史课标和历史教科书非常重要。比如讲述农村革命根据开辟和发展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的转折》、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的力量》等课,课题不是已深刻和准确地捕捉到了该课的灵魂了吗?如不充分利用,岂不可惜?

一节历史课的灵魂何时确定?很多老师认为,备课伊始即应确定,然后在“课魂”引领下选择材料,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做便于操作,有其合理性,但也潜藏着危险,那就是很易出现“以论带史”的现象。这种情况近年已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设定的课魂的需要,个别老师甚至虚拟、编造“史料”。那么,应如何防止和避免这种现象呢?

以上是“历史课灵魂”这一课题困惑笔者的十个问题,但还不是全部问题,因篇幅有限,就不再列举了。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否定“历史课灵魂”研究的成果。对该课题的进展和成果,本文开头已作了充分肯定,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指出暴露的问题也是对该课题研究的一种特殊的肯定。事情很简单,如果不是研究已经展开并取得很大进展,怎么会引出这一系列问题呢?当然,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么多问题亟须回答,说明“历史课灵魂”研究遇到瓶颈,需要有新的突破。有鉴于此,笔者对该课题的推进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历史课灵魂”进行界定

从“历史课灵魂”研究的过程看,目前还处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交织的知性认识阶段。今后应在理性化科学化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而当务之急则是给“历史课灵魂”一个相对精确的定义。

与“历史课灵魂”直接关联的上位概念是“灵魂”。因此,要弄清“历史课灵魂”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灵魂”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985年版)给出了“灵魂”的四义:1.迷信的人认为附在躯体上的作为主宰的非物质的东西:2.心灵、思想3.人格、良心4.比喻起指导的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上四义中,第1项为本义,第2、3、4项为引申义。综合四义,我们知道理解“灵魂”的含义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灵魂”是“非物质的东西”,可理解为思想、理念等。第二,在诸种思想、理念并存时,“灵魂”是起主宰、决定、指导作用的因素。第三,“灵魂”附在“躯体”之上,换句话说,“灵魂”必有其载体。依据以上理解,可作如下定义:历史课灵魂是以史料(史实)、史法等为载体的主宰和指导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理念或观点。这个定义可能失之粗疏,写出来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㈢将“课魂”系统化

1.确定一套历史教科书各课的灵魂。

2.确定一套历史教科书各单元的灵魂。

3.确定一套历史教科书各模块的灵魂。

4.确定一套历史教科书的中国历史部分和世界历史部分的灵魂。

5.确定整个中学历史课的灵魂。

由于“课魂”是有层级的,因此在将其系统化时,要注意层级间的关系。如要反映单元灵魂统率课时灵魂、课时灵魂细化并落实单元灵魂的相互关系。

㈢加强“课魂”的比较研究

1.同课异魂之比较

如同一节(堂)课,有多种灵魂,应对其进行比较。如《鸦片战争》《明治维新》等课,已知的灵魂有很多种(见图示1),有比较的必要。

2.异课同魂之比较

不同内容的课但都以同一个思想、理念或概念等为魂,哪一课恰当,哪一课不恰当?这就需要比较。如以下不同内容的课都以“梦”为魂,恰当与否就值得认真比较和研究了。(见图示2)

图示2

比较的目的在于“选优”,即从多个课魂中优选出最佳者,用之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但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最佳而无最好的课魂。最好的只有一个,而最佳的则可以有多个。适合学情、教情等主客观条件者即是最佳,通行全国任何学校任何班级的最好课魂应该是不存在的。与选优相对应的是,通过比较,某些缺陷明显的课魂会被淘汰(包括其提出者放弃自己的观点,改用更佳的课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课魂的过程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四)加大“课魂”领航的历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力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必须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进行“课魂”领航的历史教学设计,依据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灵魂”研究的中心环节和重中之重。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料。

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同课异魂”和“异课同魂”的设计和教学为重点。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建立“课魂”评价标准

以上强调了对各课的“灵魂”,以及由“课魂”领航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必然是要区分长短高下好坏优劣。这就需要一个评价标准。在大量比较的基础上,应建立“课魂”的评价标准。课魂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标准既要鼓励“课魂”的确立者(主要是历史教炯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又要引导他们体现国家对历史课程的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㈥重视总结、交流和探讨

要及时总结“课魂”研究方方面面的经验,目前,首先应总结发掘、捕捉、确定课时灵魂的经验和在“课魂”领航下进行教学设计的经验。

“课魂”研究已在较大范围展开,但发展不平衡,各地的研究者应多交流。除交流信息外,交流的重点应是对已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研讨。上述课魂定义、评价标准,以历史课灵魂与躯体的关系等问题,凭一己之力或一个地方之力,恐难以解决,应集各地乃至全国之力,通过深入研讨,逐渐走向真理。

(七)确定研究的中长期目标

要为“历史课灵魂”研究确定一个中长期目标。笔者认为,这个目标可定为力争将“历史课灵魂”这一概念或提法納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但如做到了这一点,就表明本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推广空间。

笔者真心希望“历史课灵魂”这一课题的研究获得丰硕的成果,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在结束本文时,还想说说心中的一点担忧。实事求是地说,要将“历史课灵魂”从比喻上升为历史教育学的科学概念,难度太大,恐短期内难以完成。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考虑退后一步,忍痛割爱,放弃使用“灵魂”一词和“历史课灵魂”这一提法,改用其他同义近义的词语和提法呢?其实,现阶段也相当流行的“历史教学立意”。“历史教学主旨”“历史教学核心目标”等,其含义与“历史课灵魂”应该没有本质的差别。那么,能否从中选择一个或另用其他词语和提法代替“历史课灵魂”呢?这样的调整与变化并不影响原来课题的研究方向、方式和方法,但本文前述的很多困惑也许就不存在了。俗话说,退后一步自然宽,善于调整和变通也是一种智慧。

[作者简介]冯一下,四川蓬溪人,成都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和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课题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微型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管控”初探
三代人的建议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