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GZ-140V2型棚室整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2016-03-23李向军许春林赵大勇张宝库

农机化研究 2016年1期

李向军,许春林,赵大勇,耿 涛,张宝库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2.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29)



1GZ-140V2型棚室整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李向军1,2,许春林2,赵大勇2,耿涛2,张宝库2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163319;2.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29)

摘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依据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棚室联合整地机,并对该机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工作部件和田间试验的设计进行了阐述。该机具与棚室专用拖拉机配套使用,一次整地能够完成旋耕碎土和起垄两项联合整地作业,土壤田面可达到待播状态。

关键词:棚室整地机; 横向移动; 起垄

0引言

目前,哈尔滨市全年人均蔬菜消费90kg,蔬菜耕地面积仅有11.1万hm2,导致该市蔬菜消费70%以上依赖外埠供应,特别是超市蔬菜而外埠菜运输价格较高,哈尔滨市蔬菜由于种植机械化程度过低,生产成本高,90%以上为外地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尔滨市将重点建设“一圈两带”蔬菜产业基地。发展设施蔬菜,建设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预计到2015年,蔬菜大棚达到30万栋。目前,棚室内耕整地以微耕机整地为主,只能完成单一的旋耕、起垄作业,配套动力小,存在旋耕深度浅、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未解决棚室耕整地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棚室内耕整地的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适合棚室作业的专用土壤高效耕作机具。该机采用液压与机械相结合方式实现横向起垄作业,机具在向前作业时起垄装置可以起与前进方向垂直的垄向,且通过调整起垄装置可改变垄形大小和垄距大小,使垄形、垄距满足不同作物和地区的农艺要求。

1总体结构及工作过程

1.1总体结构

该机一次下地可完成旋耕碎土和起垄两项联合整地作业。其主要由吊挂架装置、主变速箱、侧变速箱、移动机架装置、移动油缸系统、旋耕系统和起垄装置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移动油缸 2.移动式吊挂架 3.主变速箱 4.旋耕刀轴

1.2工作过程

工作时,拖拉机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机具的主变速箱,经主变速箱变速后,再通过侧六方轴将动力传递给机具的侧变速箱;经过侧变速箱变速后,由侧箱刀轴带动整个旋耕刀辊进行旋耕作业;最后,由起垄铧完成起垄作业。机具在作业时采用液压与机械相结合方式,不但能够使棚室内整地不留死角,而且还可实现与前进方向垂直横向起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作物和地区的农艺要求。

1.3技术参数

机具的具体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参数

续表1

2主要的工作部件

2.1移动系统的设计

移动系统主要由吊挂机构、机架及移动油缸机构等组成,如图2所示。

1.移动油缸 2.吊挂架 3.机架焊合

机具作业时,利用拖拉机自身液压系统通过液压分配器来控制油缸的伸缩,从而实现机架相对于吊挂架做横向运动,最终使棚室内整地不留死角,且实现与前进方向垂直的横向起垄作业。

考虑到液压油缸收缩时,安装距离小以及展开时,行程长、受力小等特点,综合液压油缸的工作原理等因素,选用双作用单活塞杆式液压缸,工作压力P =10MPa。

液压油缸内径为

(1)

其中,D为液压油缸内径(mm);d为活塞杆的直径(mm);η为液压油缸机械效率,取η=0.85。

工作压力为10MPa时的速度比φ=1.33,此时推荐活塞杆直径为d=0.7D,代入数据得D=42.1mm,d=26.47mm。圆整后,取D=50mm,d=35mm。代入式(1)验算,D=0.045≤0.050,符合要求。液压油缸参数如表2所示。

2.2动力传递系统的设计

该机具采用侧边传动,主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机具工作宽幅较窄小,在加工制造工方面较为简单;二是机具工作时为了避免漏耕现象的发生,旋耕刀辊采用通轴方式。具体的传动方式如图3所示。

表2 液压油缸参数

1.主传动轴 2.伞齿箱1轴 3.伞齿箱2轴 4.旋耕刀辊

2.3预测功率的确定

在机具设计计算预测功率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如单元法、能量法、比功法及比阻法等解析方法。由于影响旋耕功耗的因素较多,所以解析法目前尚难以实际应用,只能用经验公式简单匡算。则有

(2)

式中η—旋耕机传动功率,0.8~0.9;

P0—旋耕切土比阻(N/cm2),采用实测数据;

vd—刀辊外周线速度(m/s);

n—刀辊转速(r/min);

R—刀辊半径(m);

δ—耕前土壤密度(kg/m3),采用实测数据。

根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土壤状况,实测耕前土壤密度并确定合理范围,将结果代入式(2),最终确定配套动力为22.8~34.2kW。

2.4侧传动轴的设计

侧传动轴的作用是将主变速箱的动力传递给侧变速箱。如图4所示,机具作业时,通过液压控制系统,使侧变速箱带动花键套和六方轴的焊合体相对于主变速箱2轴做伸缩运动,最终确定机具作业位置。这样可使棚室内整地不留死角,而且还可实现与前进方向垂直横向起垄作业。根据经验初选参数,选六方轴的材料为45钢,进行调质处理,利用公式校核结构参数是否满足强度要求,确定六方轴的直径为36mm。

1.六方轴 2.主变速箱2轴 3.花键套

2.5侧变速结构的整体设计

目前,市场上旋耕整地机都采用独立侧箱传动方式,不仅使整机的质量增加,导致对土壤压实的加剧,还加大了机具的制造成本。基于上述情况,利用机具的侧板作为轴、齿轮的安装面,省略独立的箱体,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旋耕刀轴采用调心轴承安装,保证了旋耕刀辊的同心度,增加了机具的使用寿命。

1.机架侧板 2.侧箱一轴 3.一轴齿轮 4.侧箱二轴 5.二轴齿轮

2.6旋耕装置设计

2.6.1旋耕刀片运动分析

设旋耕装置某一时刻的回转中心O为坐标原点,x轴正向与机器前进方向一致,y轴正向垂直向上,则旋耕装置切土过程中旋耕刀上各点运动轨迹均为余摆线,如图6所示。

图6 旋耕装置刀片端点运动轨迹

旋耕刀端点运动轨迹方程为

(3)

式中R—旋耕刀转动半径(mm);

Ω—旋耕刀角速度(rad/s);

vm—机具前进速度(m/s);

t—时间(s)。

对时间求导可得旋耕刀片端点在x轴和y轴方向的分速度为

(4)

刀片端点绝对速度为

(5)

令λ=rω/vm,则式(5)可简化为

(6)

2.6.2刀齿进给量的确定

根据农业生产的要求,要求刀片进给量不得过大,旋耕刀的进给量为

式中V前—机车前进速度(m/s);

n—刀轴转速(r/min);

Z—刀辊单元切削小区内圆周设置的刀片数。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旋耕刀的进给量为

S旋=5.7cm

由上述可看出:变更刀片数量、机器前进速度、刀辊转速都可改变进给量。机器工作时,应在刀齿进给量S满足农业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较低的转速以减少功率消耗;但同一平面内的刀片数不宜过多,否则刀片夹角减小,易发生土壤堵塞现象。

2.6.3旋耕机刀轴的应力分析

刀轴作业时每把刀片相间入土,承受弯曲、扭转复合载荷作用。就受弯而言,刀轴的力学模型可简化为受若干集中载荷作用的简支梁(见图7),集中载荷的位置和角度由刀片的排列方式确定。刀轴任意载面处的弯矩方程为

图7 刀轴的力学模型

根据此弯矩方程再结合刀片排列方式可推出刀轴部(x=L/2)为危险截面。由第四强度理论可得旋耕机刀轴的最大工作应力为

2.7起垄装置设计

起垄装置所完成的工艺过程不同于翻转犁,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减少翻转及防止底层土壤翻到表层,但与翻转犁体曲面的相同点是其基础结构仍为成对配置的三面楔。

起垄装置由分土板、起垄座板、起垄铲柄和凿形铲尖等组成,如图8所示。起垄铲柄和铲尖将土壤按已定沟底宽度切开,并向两侧分开;分土板使土壤沿两侧向后倾斜运动上升,达到预定沟边时,推向垄中心,使土壤按自然休止角形成要求的垄型。起垄装置具有调节方便简单的特点,起垄铲柄上下可以在0~120cm范围内调节,分土板根据垄形大小和垄距大小,采用张开角度调节。

1.分土板 2.起垄座板 3.起垄铲柄 4.凿形铲尖

3试验条件与方法

2014年10月,在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蔬菜与花卉示范研究温室大棚,对1GZ-140V2型棚室整地机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选取地形与土壤状况类似、前茬作物不同的地块,重复进行5次试验。结果表明:大于6mm的茬块极少,起垄效果较好。试验区域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容重为1.3g/cm3,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20.7%,地表10cm之内土壤坚实度平均值为37.4kPa。未作业前做好标记,作业后原地筛取土块并分级称重,计算出测区内土块最长边小于4、4~8cm和大于8cm土壤质量分别占土块总质量的比例。测试的结果如表3~表5所示。

表3 1号地碎土效果

表4 2号地碎土效果

表5 3号地碎土效果

1号地种植作物为西红柿,2号地种植作物为豆角,3号地种植作物为辣椒。

由表3可知:小于4、4~8cm和大于8cm土壤质量分别占土块总质量的比例均值为77.6%、18.4%和4%。由表4可知:小于4、4~8cm和大于8cm土壤质量分别占土块总质量的比例均值为83.8%、15.4%和0.8%。由表5可知:小于4、4~8cm和大于8cm土壤质量分别占土块总质量的比例均值为85.2%、14.8%和0%。试验结果表明:1GZ-140V2型棚室联合整地机作业后棚室内土壤碎土效果理想,小于4cm的土壤质量占土块总质量的比例均超过70%;在土质较为疏松的2号和3号地,作业效果优于1号地。

4经济效益与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国内微耕机以2.20~5.88kW柴油机或汽油机作为配套动力,采用独立的传动系统和行走系统,一台主机可配带多种农机具。耕深在8~12cm,生产率0.02hm2/h。微耕机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适合独户或联户购买使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动力不足的问题。耕深浅、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维修成本高。②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低。③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因此,提高棚室耕整地工作效率,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力数量,发展高效的棚室耕整地机具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农村正在大力推广棚室种植产业,大棚的保有量在逐年增加,到2015年按哈尔滨市有20万栋大棚计算,如每50栋大棚有1台棚室高效整地机,市场需求就达到4 000台。因此,棚室联合整地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5结论

1)该机具配套专用棚室大功率拖拉机,其耕整深较大、碎土率高。

2)碎土耕整地采用旋耕作业方式,机具采用液压装置控制其作业方位,解决了棚室边角地带空间小,一般机具难以作业的问题,实现耕整地不留边、角。

3)旋耕碎土动力采用侧边箱传动,刀轴采用整体通长刀轴,机具作业时无漏耕现象。

4)机具一次进地可实现旋耕、起垄联合整地作业,使田面达到待播状态,碎土率达到70%以上。

参考文献:

[1]张兴义,隋跃宇.土壤压实对农作物影响概述[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0):161-164.

[2]李汝莘,高焕文,苏元升.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对耕作阻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1998,14(1):81-85.

[3]师江澜,刘建忠.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1):205-212.

[4]沈菖蒲,尹加峰.国内外研究垄作区田的情况[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5(2):62-65.

[5]翟坤程,衡冬梅,张永智,等.旋耕深松灭茬起垄机适用性影响因素及性能指标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35(6):55-58.

[6]许益存,韩树明,崔国立,等.耕整地联合作业技术及效 益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33(8):21-22.

[7]王芬娥,郭维俊,包翠莲.卧轴式旋耕机刀齿工作参数的图解方法[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2):237-240.

[8]吴涛,张荣标,冯友兵.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12):213-217.

[9]贾洪雷,陈忠亮,郭红.旋耕碎茬工作机理研究和通用刀辊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 2000, 31(4):29-32.

[10]毕晓伟.影响旋耕机作业质量和功耗的主要因素[J].农业机械,2009(11):109-110.

[11]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册[K].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2]邱宣怀,郭可谦,吴宗泽,等.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3]陈翠英.旋耕机速度参数合理选择[J].农业机械学报,1985(2):30-32.

[14]朱孝录. 齿轮传动设计手册[K].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0.

[15]孟宪平,张存强,韩浏.旋耕机的旋耕刀怎样安装与排列[J].现代农业装备,2008(11):65.

[16]周宏明,薛伟,桑正中.旋耕机总体参数的优化设计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01,32(5): 37-39,43.

[17]张展.实用机械传动设计手册[K].北京:机械出版社,1995.

[18]李宝筏.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9]Batey T.Soil compaction and soil management-A review[J].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09,25: 335-345.

[20]李汝莘,林成厚,高焕文,等.小四轮拖拉机土壤压实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2,33(1):126-129.

The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1GZ-140V2 Soil Preparation Machine for Greenhouse

Li Xiangjun1,2,Xu Chunlin2,Zhao Dayong2,Geng Tao2,Zhang Baoku2

(1.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2.Harb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rbin 150029,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il preparation in greenhouse and reduce labor intensity, this paper designed a soil preparation machine according to the agronomic requirements. Described the working principle,analyzed structural parameters,and studied the working parts . Combined with the tractor, the machine could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rotary tillage and ridging, and the field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demands.

Key words:soil preparation for greenhouse;lateral movement;ridging

文章编号:1003-188X(2016)01-0126-06

中图分类号:S233.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向军(1981-),男,内蒙古赤峰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E-mail)bruce-li24@163.com。

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2013AA6AN037)

收稿日期: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