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灌水条件下地下渗灌试验研究

2016-03-23

节水灌溉 2016年5期
关键词:锋线湿润运移

李 炎

(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地下渗灌归类于地表下滴灌,是人们所期待的一种理想滴灌方式,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研究和发展历史,由于关键技术、经济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至今发展面积很小[1-6]。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日趋恶化的水环境,高效、节水、有利环境保护的地下渗灌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7,8]。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本试验研究。

1 试验装置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所用土槽系有机玻璃槽,有机玻璃板厚度为1 cm,制成的土槽规格为50 cm×30 cm×60 cm,8个角用角铁固定,其中槽底4角由4个三向三角铁固结,上部由4个二向角铁固结。渗水管半径为1.4 cm,用强力胶粘在距离底35 cm处的水平面上。在一块50 cm×60 cm的边座上取3条直线,其中一条水平,即渗水管中心线所在水平面与该板的交线,另外2条皆与该水平线成45°分布于两侧。在每条线上均按同样规格分布5个小孔,孔编号分别为1、2、3、4及5,每个小孔直径为1.6 cm。其中每条直线的小孔1与渗管间距均为1.5 cm,而孔1与孔2、孔2与孔3、孔3与孔4、孔4与孔5的间距分别为2.5、3.5、4.5和5.5 cm。与每个渗水管相连的进水管长均为32 cm,且每个渗水管皆与50 cm×60 cm的壁面相垂直。

本次试验的地下渗灌管采用聚乙烯塑料管,渗灌管外径18 mm,内径14 mm。每节长6 cm,打有4个出水孔,相邻孔心相距1.5 cm。该节点渗灌管是由一根完整的塑料管打孔制成,相邻出水节间相距30 cm。该试验所用管的节点出水均匀度已经由出水均匀度试验测得为0.87。

1.2 试验用土的准备及装土

试验用土是取之于天津农学院西校区试验田。取0~20 cm深度的土壤,为黏壤土,其物理指标见表1。土壤风干后,先用直径为2 mm铜筛筛一遍,后用碾土器碾压一遍,如此反复,直到完全通过该铜筛为止。试验始于2014年4月21日下午14时,本试验分层装土,每层厚10 cm, 共装6层。为便于记录,本次将渗灌管与四壁编号,其中,打孔的3条直线交点处渗灌管编为1号 ,同面上的编为2号,同时将每个渗管出现的湿润锋编为11,12,21,22(每个编号的前一个数字代表渗灌管,后一个数字的“1”为50 cm×60 cm面上的湿润锋,“2”为30 cm×60 cm面上的湿润锋)。试验数据均已绘于湿润锋绘图纸上。

表1 土壤物理指标Tab.1 Physical indicators on soil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润锋变化规律

(1)选取试验的1-1面作为研究对象,为叙述方便起见,特在湿润锋图上选取垂直向上,垂直向下,水平,以及与水平线各成45°角的5条直线作为参考下标。其中垂直方向上计为OO上,斜向上计为OA,水平线为OB,斜向下为OC,垂直向下计为OO下。下面表中各数据是以管心在玻璃箱的入口处为零点,按上述5个方向选取。为便于研究,本次试验特取湿润锋曲线形状较为规则的历时进行研究,即取7~397 min进行研究,量出各段间距,计算不同时段湿润锋速度。对1-1面上试验数据分析见图1。

图1 OO上、OA、OB、OC、OO下方向湿润锋传播速度Fig.1 Propagation speed on wetting front of OO上,OA,OB,OC,OO下 direction

由图1得出如下结论:

①湿润锋随时间向外扩展的过程中,运移速度越来越慢。

②在同时段的湿润锋线上,湿润锋运移速率符合如下规律:在开始时段向上的速度大于向下的速度(vOO上>vOA>vOB>vOC>vOO下);在中间时段向各个方向的湿润速度基本上持平;在后半时段向下的速度大于向上的速度(vOO上>vOA>vOB>vOC>vOO下)。

③在起初的较短时段内(如历时12 min、19 min),在同一条湿润线上,5个方向上的运移速度差异较大。而与之相比,最后的历时湿润锋线上,运移速率差异就小。

(2)对2-1面上试验数据分析(见图2)。从图2可得出如下结论:

图2 OO上、OA、OB、OC、OO下方向湿润锋传播速度Fig.2 Propagation speed on wetting front of OO上,OA,OB,OC,OO下 direction

①湿润锋随时间向外扩展过程中,运移速率越来越慢。

②在同时段的湿润锋线上,湿润锋运移过程整体上符合如下规律:在开始时段向上的速度大于向下的速度(vOO上>vOA>vOB>vOC>vOO下);在中间时向各个方向的湿润速度基本上持平;在后半时段向下的速度大于向上的速度(vOO上

③在所选取的研究时段内,在同一湿润锋线上,4个方向上的运移差同1-1面也基本相同。

人工进行培料。摊铺机就位后应预热30~60min,使熨平板温度大于100℃,摊铺速度控制为2m/min。摊铺3~4车混合料后,应翻混合料斗两侧边板,清理残余混合料,推入送料器与热料一起摊铺,以减少混合料离析。

(3)通过对2组试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湿润锋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其运移速率越来越慢。

②在同一时段的湿润锋线上,湿润锋运移速率符合:在开始时段向上的速度大于向下的速度(vOO上>vOA>vOB>vOC>vOO下);在中间时段向各个方向的湿润速度基本上持平;在后半时段向下的速度大于向上的速度(vOO上

③在所给定的试验时段内,起始的较短时段内,在同一湿润锋线上,各点运移速率差别较为明显,而在最后时段,则较为接近。

(4)由相关的理论对结论进行定性分析。水流在土壤渗流过程中,实际上主要受2种力的影响:重力和土壤毛细孔的毛细作用力。在起始的很短历时内,毛细作用力占优势,而随时间的延长,毛细作用越来越微弱,而微小的液滴重力也相当微弱,其他体动力也逐渐衰退。因此,随时间变化,其运移速度也逐渐减弱。无论在任何时候,重力皆向下,故而重力对不同处的运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在OO上方向上,重力起负作用。其次是OA方向上,直至OO下重力已完全起正作用。故在同一时段湿润锋线上,后半时段各点的运移速度符合vOO上vOA>vOB>vOC>vOO下)。主要是因为出水孔在水管的上边缘,而测量所取的零点在管中心和玻璃箱的入口处。在开始的时段内由于重力一直不变,变化的是毛细作用力,其变化是很快的。总的作用力变化较快,对运移速率影响也较大,故而在同一湿润锋线上,其速率差异较明显。而在最后的时段内,总的作用力变化近乎零,已经很微弱,故而对其运移速率的作用也很微弱,各点运移速率变化差异也较小。

2.2 各点土壤含水率在不同点处的分布

每孔从入孔处向内依次取土,各次取土深度依次从入孔处开始递增1.5 cm。分别记为A11,A12,A13,A14,A15,A16,A17;A21,A22,A23,A24,A25,A26,A27;A31,A32,A33,A34,A35,A36,A37;B、C标号同A。将所得A1、A2、A3、B1、B2、B3、C1和C2各点处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列入图3。

图3 各点土壤含水率在不同深度处的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n soil mois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由图3可得出如下结论:

(2)在同一个取土孔位置上,如果该孔在出水孔水平面以下,则靠近入口的一侧的含水率大于远离入口的一侧,如A21=0.123

2.3 不同灌水量对湿润锋的影响

本次实验用2只不同内径的马氏瓶作为水源,2只马氏瓶中水柱变化及灌水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见表2。

灌水量越大,湿润锋图形半径越大,但是灌水量与半径不成线性变化规律,在相同灌水量情况下,半径几乎相等。 可以这样设想:注水372.9 mL是在注296.3 mL的基础上又注76.6 mL,而296.3 mL是在229.6 mL的基础上再注66.7 mL,229.6 mL是在161.0 mL的基础上再注68.6 mL,161.0 mL是在115.8 mL的基础上又注45.2 mL,115.8是在82.4 mL的基础上又注33.4 mL, 82.4 mL是在29.4 mL的基础上又注53.0 mL。也就是说在第1次注水29.4 mL后,让水自由渗透足够的时间,完成水分的不断运移过程,而后,接着做试验,再注入53.0 mL,由数据可看出,加入的53.0 mL水并未使半径扩展太大,仅仅由原先的4.75 cm曾加到5.85 cm,以后过程都差不多同上,个别例外,可能是由于试验误差所导致的。由第1只马氏瓶所得灌水量与湿润体积关系见表3。

表3 灌水量与湿润体积关系Tab.3 Relationship on irrigation and moist volume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除了第1步加入29.4 mL水是主要用来补给原来湿润层外,总体上都是水分不断向外运移。也就是说,随着灌水量的不断增加,由内层向外层,水分不断地运移,湿润范围不断扩大,且水分经过处含水量也逐步增大。由此分析试验数据,即可得出“饱和层、湿润层、半干旱层”的推论,即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水分不断地由内层向外层运移,各层的含水量也不断增加,当最内层达到某一极限时,便不再增加而是保持不变,再经过的水只是向其余外层运移并进行补给。如此反复,湿润的范围不断扩大。而由于灌水量的增加,使得原来的湿润层逐步变为饱和层,而原来的半干旱层逐步变为湿润层,而新涉及范围成为新的半干旱层。

3 结 论

通过地下渗灌试验的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渗灌形成的湿润体是个近似的球体,球心略微偏上。ROO上=11.9 cm,ROA=11.9 cm,ROB=11.8 cm,ROC=10.5 cm,ROO下=10 cm。

(2)在该湿润层的近似球体中,从内向外可 以分为3区,即湿润区、半湿润区、干燥区。

(3)随灌水量的增大,湿润锋随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加,且增加速度越来越慢。

(4)在同时段的湿润锋曲线上,湿润锋运移过程在整体上符合如下规律:在开始时段向上的速度大于向下的速度(vOO上>vOA>vOB>vOC>vOO下;在中间时段向各个方向的湿润速度基本上持平;在后半时段向下的速度大于向上的速度(vOO上

(5)在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中,入渗初期,土壤吸力梯度占有优势,重力作用是逐渐增强的。土壤含水率的剖面分布是以渗灌管的出水节点为中心,由内到外向外辐射分布的。随着灌水历时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剖面重心逐渐下移。

[1] 康银红,马孝义,李 娟,等.地下滴渗灌灌水技术研究进展[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6):34-40.

[2] 岳海英.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 范永申,仵 峰,张银炎,等. 地下滴灌条件下棉花土壤水分运移田间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4):1-3.

[4] 梁海军,刘作新,王振营,等. 地下渗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11-14.

[5] 孙三民,安巧霞,姚宝林,等. 间接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试验[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49(3):151-156.

[6] 张新星,杨振杰,彭 云,等. 我国节水灌溉的现状与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3):11 972-11 974.

[7] 肖 娟,雷廷武,李光永.水质及流量对盐碱土滴灌湿润锋运移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2):88-91.

[8] 巩振兴. 葡萄地下滴灌包气带水分特征分析[J]. 地下水,2014,36(4):38-39.

猜你喜欢

锋线湿润运移
云贵高原锋线的动态特征*
WEY 摩卡
The Desert Problem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海边的沙漠
开采过程中上覆急倾斜岩层运移规律模拟与研究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及运移特征
他的眼圈湿润之后……
开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