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SSEAF系统化学风建设格局的思考
2016-03-23张振飞张艳芳
张振飞,张艳芳
关于构建SSEAF系统化学风建设格局的思考
张振飞,张艳芳
摘要:学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风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大学精神、制度规范、评价监控、活动开展、环境设施等5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动学风建设。
关键词:学风;制度;活动;环境
学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学风建设又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很强的系统化工程。优良学风,重在建设。学风建设中,大学精神(Spirit)是灵魂,制度规范(System)是根本,评价监控(Evaluation)是关键,活动开展(Activity)是基础,环境设施(Facilities)是保障,这5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动学风建设。
一、深刻认识学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学风是学校师生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师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方法。学风是学校之魂、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优良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力、端正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它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学风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起来的优良学风传承学校深厚的办学底蕴,彰显学校崇尚真理、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学风特点,承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价值取向,是师生教学的基本规范和内在动力。学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学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学风建设方面,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学生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些学生强调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现实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学生中很有市场。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朝什么方面努力;有的学生急功近利,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的学生专业意识不强,对专业的认识不全面,课程学习有所偏废。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不想学不愿学,甚至厌学;有的学生“得过且过”,学习的内在需求不足。学习不用功导致不少学生出现多门专业课“红灯高挂”,考试舞弊成为一些学校的顽症。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讲话、看报、聊天、接听电话、发短信、打游戏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有的学生热衷于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有的学生在寝室深夜上网或看录像,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有的学生晚归甚至不归,纪律涣散。部分学生道德欠缺,行为失范。有的学生的言行举止不文明,公共场所行为不雅;有的学生不珍惜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极少数学生酗酒、打架、搞江湖义气;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已非个别现象。
三、构建SSEAF系统化学风建设格局的对策措施
(一)学风建设,大学精神是灵魂
蔡元培先生认为:“一个大学的精神,可以说是它的学风,也可以说是它在特殊的表现中所凝聚成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凝聚不是突如其来的,更不是凭空想象的。”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和重要标志。大学精神制约大学学风,大学学风则直接体现着大学精神,同时又反作用于大学精神。良好的学风凝结着崇尚真理、不懈追求的大学精神风貌。弘扬大学精神,引领学风建设,首先要强化办学理念,明确价值取向。始终坚守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学风建设的根本。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始终坚守自己追求真理的办学宗旨,把哈佛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场所,看作培养社会领袖和精英的机构。强化办学理念,要求师生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坚决贯彻学校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明确学风建设的方向。其次要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实践是改进学风,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社会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既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学校应实施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大学文化是大学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才培养的气候和土壤。大学文化是大学教育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课堂、最好的老师,对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熏陶作用。高校要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优良的学风。
(二)学风建设,制度规范是根本
制度建设是强化管理的基础,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以教育引导管理,以管理强化教育,从严要求,加强管理是建设优良学风的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根本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管理制度。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学生行为的原则和规范体系,是学生行动的有形之规,无形之网。制度建设是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科学、规范、有序,不断推进学风建设的前提。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规章制度以及学术道德规范、教师师德规范、管理人员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教学管理的唯一目标就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的制度、办法和规范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学风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应以落实教学工作规范为重点,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教师要按照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规范,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严格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严把质量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三是要加强师德示范,提升指导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创建优良学风,教师责任重大。教师要坚持爱生爱岗乐教,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魅力影响、教育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规范和求实创新的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要主动承担学生指导服务,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各种活动促进学风建设。
(三)学风建设,评价监控是关键
高校学风状况关乎着学校的形象,学风建设的成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认可程度,在客观上反映了对学校学风建设的评价和认可度,因此,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建立学风监控体系来促进学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必须做好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校要以开放办学的姿态接受社会信息反馈,关注社会对学风的评价,树立社会评价意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学校社会责任,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二是要建立起校内外监控体系:其一是建立社会监控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学风效果,评价毕业生质量,形成社会评价信息库;其二是建立校内监控体系,对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形成校内评价信息库。然后将校内外评价的信息反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三是要通过表彰先进典型来促进学习风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先进典型引领、助推学校学风建设。学校要表彰学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优秀导师”“优秀学习标兵”“示范班级”和“示范单位”,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号召师生向他们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入各项企业奖学金,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成长成才,回报社会。
(四)学风建设,活动开展是基础
优良学风,重在建设,是指把“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这是基于学风建设本身是一个过程,具有实践性和动态永恒性。“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优良学风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风建设自身规律,把学风建设作为持续推进的过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取得成效。学风建设外在表现是风气和面貌,内在和本质却是对学习目的和态度的认识,因此,创建优良学风,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树立起奋发有为的志向。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学风建设,学校还应切实推进导师制工作,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求学成才的理想抱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学风虽是学校整体学习风气的反映,但却体现在一个个的师生的个体身上,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营造教室、宿舍和食堂的良好环境,同样是学风建设的客观要求。高校应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加强学生晨练晨读、课堂学习、寝室卫生、文明就餐、课外活动、晚间自习、晚归登记、按时就寝等环节的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应加强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公寓的和谐社区和谐之家建设,这是因为班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和重要表现,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开展学风建设“示范班级”“和谐宿舍”创建活动,发挥班级教育、服务、管理的功能,将公寓建设成为学风浓郁、情趣高尚的场所,引导全体学生勤奋学习。
(五)学风建设,环境条件是保障
加强学风建设,环境设施是保障。良好的环境设施不仅能为青年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以大学文化引领学风建设的重要依托和重要手段。在大学,图书馆是知识和学术的象征,教室、实验室等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没有这些,学校日常教学将无法正常进行,必须花大力气建设好。同时还必须理顺运行机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助推学校学风建设。学校应不断加强图书馆、实习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图书资料的开放力度,加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根据学生需要适度设立全时开放教室,完全开放学生活动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英语、计算机竞赛网络在线平台,积极开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在线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保证。学风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合理需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学校应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成长路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法律援助、职业指导、创业与创新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外语培训、艺术教育培训等各种平台,拓展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学风建设关乎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学风建设本身的复杂持续性,决定了学风建设是一项永恒的系统化工程。优良学风,重在建设。要发扬“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优良传统,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学生学风建设为重点,积极倡导学生“好学、会学、乐学”,着力抓好文化精神建设、规章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活动组织建设、环境设施建设,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风建设制度和机制,促进优良学风创建。
(编辑:张齐)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张振飞(1979-),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党委宣传部理论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张艳芳(1982-),女,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2-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