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
2016-04-25郭少圆
郭少圆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
郭少圆
摘要:利用1978—2014年我国农业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不断增长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增长没有明显影响。在农业生产中,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改革,逐渐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发挥制度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农地;农业产权制度;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按1978年价格计算,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1 117.5亿元,2014年达到54 771.15亿元,名义值增加了53 654.05亿元,增加了48倍还多。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处?除了各种生产要素以及技术进步,还有其他因素吗?笔者认为,与农业经济增长联系最紧密的应该是土地。农地产权制度的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到底有无作用,有多大影响,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分析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的影响,探索当前土地政策的绩效,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土地政策,促进农地流转更好更快地进行,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文献回顾
现代宏观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决定。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仅仅取决于资本积累。20世纪50年代,索洛模型提出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指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是决定性的投入要素,不但自身收益递增,而且能使其他投入要素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并以此说明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不同,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还不完备,只有要素禀赋、技术和偏好,欠缺制度分析。正是某种制度安排的存在,使得决策者确定自己的立场正确与否及其行为结果。在制度因素的配合下,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才得以发挥功能[1]。道格拉斯·C·诺思对中世纪西方世界经济增长进行的研究表明,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2-4]。就现代经济增长来讲,由于不同国家的制度以及制度安排的差异,使得国家的经济增长不一样[5-6]。
在国内,就农业经济增长研究而言,众多学者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林毅夫率先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业产出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运用生产函数法对1978—1984年我国农业增长的源泉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7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出增长率为42.23%;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对农业总产出的增长贡献十分显著,产出增长的46.89%来自制度改革[7]。杨小凯等运用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有关原理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79—1987年间,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为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占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的48%[8]。黄少安等利用1949—1978年中国农业发展数据,研究了农地产权制度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9]。
借助于制度经济研究的有关理论和计量经济研究方法,乔棒等探讨了1978—2004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10]。盛济川等运用计量方法对1952—2007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制度的不同导致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农业总产出有较大差别。总体而言,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但从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后续改革,较大程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1]。
部分学者研究农地产权制度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比如,洪名勇等使用1949—2004年贵州省数据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12]。常高敏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1975—199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农业经济进行实证分析[13]。徐光木通过对新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及其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自1978年以来农业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新疆农业增长有显著作用,而包括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内的其他因素则没有明显的积极影响[14]。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不多,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农村的贡献分析。即使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学者们大多使用改革开放之前的数据,使用1978年以后的全国数据进行研究的反而不多。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实证文献中,Cobb-Douglas生产函数依旧是最常见的宏观生产函数形式。为了探讨不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使用C-D函数建立计量模型。为了便于计量分析,笔者采用C-D函数的对数形式,并在其中加入农地产权制度变量,最终的模型为: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业总产出水平,在这里用农业总产值来替代。等式右侧是解释变量,主要由4部分组成。其中,C是第一部分,为截距项。land(土地)、labor(劳动力)、fert(化肥)、power(机械动力)主要用来测度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投入变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It是第三部分,为农地产权制度,是一个虚拟变量,主要用以检验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影响。ε是第四部分,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数据采集整理
笔者研究所采用的相关数据都来自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13年和2014年有几个数据缺失,因此在进行计量分析时,样本时间段设为1978—2012年。具体到指标选取,笔者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表示土地;用农用化肥折纯量度量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动力。农业总产值Y利用农业总产值指数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其他变量不需平减。
对于劳动力labor,国家统计局网站中有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和乡村从业人员2个指标。笔者认为这2个指标都不太准确,因为2者都不是农业从业人员。但是,相比较而言,前者更精确,毕竟后者统计口径更大。因此,笔者采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力的替代变量。
最后,农地产权制度变量It用虚拟变量替代,取值为0或1。2005年农业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国家层面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农地产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笔者将1978—2012年分为2段。以2005年作为分割点,1978—2004年的It取值为0,2005年以后的It取值为1。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笔者利用Eviews6.0对相关数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平稳性检验结果表
由表1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Y、lnland、lnlabor、lnfert、lnpower等原始变量都存在单位根,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数列均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这表明lnY、lnland、lnlabor、lnfert、lnpower等都服从一阶单位根过程,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协整检验
假如变量是同阶单整的,那么变量之间就有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做进一步判断。协整检验有2种,分别是适用2个变量的E-G两步法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Johanson检验。由于笔者研究的是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且上述5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所以采用Johanson检验。Johanson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前两个假设。迹检验表明有2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协整关系,所以可以认为有且仅有2个协整关系。提取第1个协整方程为:
表2 Johanson迹检验结果
表3 Johanson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
对e1进行单位根检验,ADF统计值为-5.603 7,小于临界值-3.562 9,所以e1是平稳的。这充分说明lnY、lnland、lnlabor、lnfert、lnpower等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回归分析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下面,分析具体的数量关系,根据模型对相关变量作OLS回归。这里我们分为两个模型:第一个不加入农地产权制度变量,第二个加入虚拟变量。利用计量软件做回归分析。
1.不含制度因素
不含制度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2.加入制度因素
加入制度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四、结论与建议
笔者利用中国1978年以后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农业产出水平的主要因素还是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化肥使用量、机械动力等;产权制度因素的作用较小,且与农业增长无显著影响。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看法,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产出应起显著作用。对于上述结论,一方面,有可能是指标选取不合理,使用虚拟变量解释力不大;另一方面,虚拟变量的时间段划分不合理。1978年以后我国农地产权变化过,农地流转经历了几次试点工作,直到2005年才形成规范文件。此外,制度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能2005年以后新的农地产权制度实行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基于上述结论,农业发展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农业生产中更加注重发挥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注重化肥使用,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数量,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逐年减少,表明农地逐渐形成规模化种植经营,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逐渐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发挥制度的能动作用。虽然农地产权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不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制度因素的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基本未变,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要注意农地产权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从农民层面来看,中国农地产权的完整性和完全性不断得到增强,这是农业持续增长的制度源泉。在今后的农村土地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完善农地产权结构,给予农民更多的农地产权,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而不必改变土地的所有制。
第三,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现在影响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因素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经济结构出现差异以及社区整合能力强弱不一。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必然导致未来的农地产权制度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因此,中央应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开展不同的试点工作,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农业领域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M]//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张炳九,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3]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道格拉斯·C·诺思.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M]//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本报告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6]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制度、增长模式与生活质量[M].本报告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黄少安,孙圣民,宫明波.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0]乔棒,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
[11]盛济川,施国庆,梁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10(8).
[12]洪名勇,施国庆.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1949—2004年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1).
[13]常高敏.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为例[J].赤子,2015(6).
[14]徐光木.新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业绩效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5(4).
(编辑:唐龙)
收稿日期:2015-12-04
作者简介:郭少圆(1990-),男,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经济学院201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2-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