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首任八旗驻防将军噶尔汉考
2016-03-23卢川
卢川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荆州首任八旗驻防将军噶尔汉考
卢川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荆州首任八旗驻防将军噶尔汉,满洲正红旗人。顺治初至康熙二十六年,噶尔汉由王府长史开始,历任满洲副都统、蒙古副都统、满洲都统、荆州驻防将军、蒙古都统等职。噶尔汉起初并无军功,任蒙古都统后,始委驻守之任。自康熙八年始,因在湖广、四川以及云南等地平定三藩之乱,噶尔汉屡立军功。
关键词:荆州;驻防;将军;噶尔汉
清代荆州八旗驻防将军为“清朝湖北驻防八旗之最高长官。……从一品,掌湖北驻防旗营军政”[1](P891),配备左右副都统2员,协领10员,佐领46员,防御和骁骑校各56员,笔贴式3员。[2](P117)噶尔汉为清代荆州首任八旗驻防将军,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二十七年(1688)共任职6年。本文就所查阅之文献,对噶尔汉史实做初步考证。
一、家族世系及历任职务考
噶尔汉为纳喇氏人。“纳喇,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喇、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3](P280)纳喇族谱序言:“先世起业,原据于满洲国长白山,居纳喇河滨,遂因以纳喇为满洲著姓。赋国十二世,老祖讳纳齐布,移混同江西扈尔奇山以东启尔萨河源处,独自居焉。”[4](P57)清人入关后,哈达部纳喇氏随顺治帝南下,在全国各地担任官职。[5]
纳齐布(又作纳齐布禄、纳齐布录)为纳喇氏始祖,“元末明初人。初居于乌拉、辉发两部间。蒙古可汗派兵欲迎归,不从。遂偕父母避于高山。蒙古兵上山相寻,与战,胜,蒙兵退。于是居于乌喇河畔,河下游民众迎归,奉为部主”[6](P252)。纳齐布之后世系为:商鉴多尔豁琦,有二子,次子嘉玛喃;嘉玛喃为珠硕古章京,生四子,三子苏和德(《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苏赫德”);苏和德生巴尔托都督;巴尔托都督生班氏达拉哈;班氏达拉哈生德喜;德喜(《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嘉穆喀硕朱古”)生二子,次子约兰。[4](P57)约兰,噶尔汉曾祖父,“正红旗人,嘉穆喀硕朱古第三子,苏赫徳之元孙也。世居哈达地方”[3](P303)。约兰共生五子,长子懋巴里,次子科理,三子达尔哈,四子图尔格,五子纳格。[4](P70)考之《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次子“科理”作“克里”,三子“达尔哈”作“达尔汉”,四子、五子均无载。懋巴里,“明朝海西女真人,世居哈达,约兰之子。努尔哈赤时归附后金”[7](P2713)。噶达浑,满洲正红旗人,生卒年不详,噶尔汉之父。《清史稿》、《满汉名臣传》、台湾文献丛刊《清耆献类征选编》皆有传。“太祖高皇帝时,有约兰者率其子懋巴里等来归,隶满洲正红旗;噶达浑,其裔孙也。”[8](P116)噶达浑世居哈达。据《那拉氏宗谱》,噶达浑生二子,长子噶尔汉,次子噶什图。噶达浑以巴牙喇甲喇章京,从太宗伐多罗特部,伐明颇有军功,顺治元年,擢升巴牙喇纛章京,与李自成战,有功,授世职,后于湖北败李自成,于四川、峡西讨叛将贺珍,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后佐郑亲王世子济度讨郑成功,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为敏壮。噶尔汉,满洲正红旗人,生年不详,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部议噶尔汉于武昌兵变时率兵进剿,不即行扑灭,藉称粮饷不敷,战船未备,退缩不前,应革职鞭责,籍家产。诏从宽免其籍没。后卒于家”[9](P701)。《清史稿》《荆州八旗驻防志》有传。《清史稿》称:“噶尔汉,纳喇氏,满洲正红旗人,尚书噶达浑子也。噶尔汉袭一等阿达哈哈番,授王府长史。康熙初,迁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十四年,授镇安将军,驻守河南。……二十二年,授荆州将军。部议当杨来嘉攻房县不能救,当夺职,上命降级留任。二十六年,湖广裁兵,夏逢龙倡乱。……召还,授正红旗蒙古都统。比至都,论退缩玩寇罪,免官。后卒于家。”[10](P7724~7725]《荆州八旗驻防志》所载记之事,仅为噶尔汉任荆州将军时之事迹。暂未见文献有关噶尔汉子嗣之记载。其世职为弟、侄所世袭。其弟为噶什图,袭噶尔汉之世职,卒后,由噶尔汉之兄之子巴喀袭世职,任佐领。至巴喀之子关德时,世职被削降。[3](P304)
顺治初至康熙二十六年,噶尔汉由王府长史开始,历任满洲副都统、蒙古副都统、满洲都统、荆州驻防将军、蒙古都统等职。
顺治十四年(1657年),噶尔汉任王府长史,一等阿达哈哈番,即一等轻车都尉,为世职,属正三品。噶尔汉为王府长史时之事迹,暂无史籍可考。康熙元年九月丁酉(1662年11月7日),“升王府长史噶尔汉,为正红旗满洲副都统”[11](P122)。清代为驻防八旗设都统,“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副都统为正二品官职。康熙八年六月癸亥(1669年6月29日),“升正红旗蒙古副都统噶尔汉为蒙古都统”[11](P404~405)。其间,噶尔汉往湖广一带平定叛乱。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己巳(1682年12月22日),始任满洲都统。《清圣祖实录》云:“己巳。……调正红旗蒙古都统噶尔汉为满洲都统。”[12](P76)《清史稿·圣祖本纪》云:“十一月……戊辰,以噶尔汉为满洲都统。”[10](P211)两文献所记时间略有差异。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戊午(1683年4月12日),“以噶尔汉为荆州将军”[1](P212)。康熙二十七年六月丁未(1688年7月3日),降职任为蒙古都统,卒于当年。噶尔汉向康熙疏言武昌夏逢龙兵变之事,后终因“我归战船未备、粮饷不敷、未能刻期进兵。上命调回噶尔汉为正红旗蒙古都统”[12](P469)。
二、军绩考
噶尔汉任王府长史时,并无军功,任蒙古都统后,始委驻守之任。自康熙八年始,因在湖广、四川以及云南平定三藩之乱,噶尔汉屡立军功。
驻守河南,待命中原。康熙十四年七月,“授都统噶尔汉为镇安将军。率每佐领护军一名、蒙古兵一千七百名,驻守河南”[11](P728)。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杀云南巡抚和贵州提督。次年,澧州、常德、长沙、衡州、岳州失守,广西孙延龄反,耿精忠部马九玉与曾养性犯浙江,白显忠犯江西,王辅臣犯兰州,国内多有叛乱,同时,吴三桂兵力已达夷陵。十一月,清廷防守线由湖广退至西安。噶尔汉此时被派往河南,在对抗三藩的最前线待命。
纵横湖广,平定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至二十七年(1688),湖广一带叛乱不断,襄阳总兵官杨来嘉和副将洪福据谷城反,谢洒、刘魁乱竹山、竹溪、郧西等地,武昌夏逢龙攻安陆、应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加强长江中游的军事防御能力,康熙于荆州设驻防八旗,升噶尔汉为荆州驻防将军。康熙十四年(1675),为平息杨来嘉、洪福之乱,切断叛军北上道路,康熙命噶尔汉“移师襄阳,御剿判镇杨来嘉”,“闰五月癸巳……杨来嘉、洪福陷谷城”[10](P189),噶尔汉得命移师,留兵800名于河南驻守,亲自率师前往襄阳平叛,杨来嘉遁逃。后杨来嘉又犯均州、房县、巫山。当杨来嘉攻打房县时,噶尔汉因未能及时前往救援,当夺其职务,后终降级留任荆州驻防将军。杨来嘉部将洪福于康熙十八年二月投降,次年三月,杨来嘉战败投降,死于押赴京城途中。康熙十五年(1676),噶尔汉同佟国瑶平谭弘之乱。“十四年,可望自贵州降于大军,弘等复归桂王。十五年二月,弘进据忠州、万县。”[9](P4640)该年三月,“谭弘与福等复分道来犯,弘屯郧江北,福掠郧江南,相声援”,噶尔汉“战南漳,破灵机寨。叛将谭弘等犯郧阳”;同时,谭弘自四川、上津至郧西,切断噶尔汉与佟国瑶军队粮道。二人分兵御敌,在坪沟、黄畈、九里冈与敌作战,又渡郧江,焚谭军船支和枪械。佟国瑶、噶尔汉会同抚治杨茂勋等,率水陆兵破之。“十八年,谢泗、刘魁等掠竹山、竹溪诸县,逼郧城,与兴安贼为声援,噶尔汉往讨之。”[10](P9757)郧西之地,山路险恶,加之暑热,暴雨引发山洪,噶尔汉不能进军克敌,“上责其逗留,削前功”[10](P9757)。康熙二十七年(1688),湖广因裁兵之事,致夏逢龙叛乱。夏逢龙之兵达安陆、应城,威胁到襄、荆之地,噶尔汉前往平之。此战事是《荆州驻防八旗志》所记载的关于噶尔汉的唯一军事功绩。“夏乃湖广景陵人,为人恃勇使气,喜交结,往往为人解纷,人亦德之。”[13](1905)噶尔汉进兵安陆,遣协领穆礼玛攻夏兵得胜,后至应城抗击夏逢龙。噶尔汉此次能退夏逢龙之兵,与应城齐国政的奋力抗敌是分不开的;但遗憾的是,噶尔汉因“战船未备,粮饷不敷,未能刻期进兵”,直下武昌平定夏逢龙之乱,因而奉诏返回,任蒙古都统一职。“大学士、学士随捧折本面奏请旨:为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将军噶尔汉既闻贼信,不即亲统官兵赴房县救援,以功抵罪,应免籍没,革去将军之职。康熙终以噶尔汉原因其人堪用,简授将军”[2](P117),决定仍由其留任荆州将军一职,但降职五级,罚俸禄一年。
深入四川、云南,收复失地。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癸亥,吴世璠、夏国柱、马宝潜、谭弘相互呼应,在四川作乱,连陷泸州、永宁,而夔州土匪也加入叛乱行列。康熙命将军吴丹、噶尔汉,提督范达理、徐治都平定四川一带叛乱。安塘笔帖式苏摆告噶尔汉“不亲自驰赴巫山夔州,剿除小丑”,康熙帝随即令兵部调查情况,催促噶尔汉进兵。“十二日,将军准达疏报,谭弘、彭时亨攻陷四川涪州。康熙帝再谕噶尔汉、徐治都部速赴夔州剿灭叛军。”[14](P697)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噶尔汉在“云阳败贼众,擒总兵向旭辉等,平开县、建始、梁山、忠州,上嘉奖”[14](P697),“于本月初六日收复巫山县,随后取夔州,本日败谭弘部于错开峡”[15](P697),还收复了云阳、忠州、万县、开县,战果累累。同年,在四川叛乱平息后,噶尔汉受命与总督哈占、将军赵良栋一道,往云南平叛。“二十年,……良栋与会师夹江,克雅州,进复建昌。”[15](P424)康熙二十年八月,“大将军贝子彰泰统湖广、广西诸路满、汉兵四十万下云南,攻会城”[1](P424),镇安将军、都统噶尔汉,护军统领佟雅,副都统得尔德翁艾,署副都统张长庚,由永宁会师于云南,平定云南之乱。噶尔汉虽未有过于突出的军事表现,但其以都统之职参与此重要会战,为其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军事驻防历史的了解,离不开对驻防将军的深入了解。考证梳理噶尔汉相关史实,有助于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荆州八旗驻防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郑秦.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倪文蔚,顾嘉衡.光绪荆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3]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沈书社,1989.
[4]赵立静,何溥滢,傅波.满族家谱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何光岳.舜裔源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丁一.东北人物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7]孙文良,董守义.清史稿辞典(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8]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清耆献类征选编(上)[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9]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0]赵尔巽.清史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1]清实录·圣祖实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清实录·圣祖实录(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戴逸,李文海.清通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5]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7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收稿日期:2015-11-1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2Q05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4D15);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科研基金资助专著项目(CWH201302)
作者简介:卢川(1981-),男,湖北荆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荆楚文化研究。
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2-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