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友不如己者”英译辨析

2016-03-23毅,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论语

顾 毅, 曹 静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语言学研究·

“无友不如己者”英译辨析

顾毅,曹静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摘要:通过对“无友不如己者”的不同英译文予以分析、批评,指出理雅各等汉学家的解释“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悖仁爱的圣人之道,不符合儒家思想,继而从阐释学视角推出切合孔子原意的解读,即避免谈论朋友不如自己的方面。

关键词:《论语》;无友不如己者;翻译;阐释学

一、引言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语境匮乏、文字简约,加之章节间联系松散,导致《论语》文本所指模糊,出现了不同甚至相悖的解读。“无友不如己者”便是其中一例。翻译即用译语来释原文之意,从译文可见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目前,《论语》多种英译本对原文疑难章句有不同的阐释。误读引发误译,不能忠实地传递出原文信息,且有碍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二、《论语》的模糊性

《论语》各章无明确主题,章节间无必然联系,加之语境缺乏等都增加了释义的难度。个别字的多种释义,一些概念的不同解读,都给《论语》翻译增加了挑战。Alice W. Cheang对此做过如下评价:“古汉语典籍中没有任何别的文本(可能除了《易经》之外)能像《论语》这样如此一贯地对我们的创造性诠释能力提出挑战,以至于理解文本的重担从作者转到了读者的身上。”[1]《论语》中的典故、比喻不胜枚举,再加上语境匮乏、文字简约,使其充满了无限暗示。“不言”是中国思想、艺术的特色之一。孔子的不言并非回避问题,而是留白,为的是希望引导弟子举一反三,更加深切地参与人生和现实的讨论。但是,这样的空白无疑又给译者出了一道难题。

三、阐释学视角下《论语》文本含义的确定性

阐释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解释学,于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盛行,是一种探究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哲学。伽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思想, 把阐释学发展为系统的现代哲学阐释学,提出“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等阐释学理论。在他看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2]。文本和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演变的“视域”,“视域融合”是指文本所拥有的历史视界与理解者现在视域的叠合。伽达默尔由此认为作者的“本意”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复存在,对作者“本意”的寻求也是徒劳的,理解根本无法复制文本作者的原意。

赫施(E.D. Hirsch)指责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历史相对主义及可能滑向虚无主义的倾向。在《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赫施区分了“含义”(significance)和“意义”(meaning)。根据他的划分, 通常所说的“意义”可区分为“含义”和“意义”两层意思:“一件文本具有着特定的含义,这特定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中,因此,这含义也就能被符号所复现,而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像所有其他人一样, 在时间行程中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和价值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他经常是在一个新的视野中去看待其作品的。毫无疑问,对作者来说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作品的含义,而是作者对作品含义的关系。因此,意义总是包含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一个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极点就是本文含义。”[3]16-17

在赫施看来,只有原文作者能决定文本的含义,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的历史性”中发生变化的其实是文本的意义,而非含义。故赫施认为文本含义是确定的, 而且是可复制的。“试想, 如果含义是不可复制的话, 那么, 它也就不会被人们各有所异地具体化, 这样, 它也就既不会被理解, 也不会得到解释。从另一个角度看, 含义又具有确定性特点, 我们正是据此确定性, 才说含义是可复制的。”[3]56解释和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基于含义的这种可复制性。翻译与理解、解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借助阐释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能加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为进一步以译语复制文本含义做铺垫。

《论语》含义的模糊性使疑难杂句的释义和翻译千家千面,有些甚至还互相矛盾,文本含义无法确定,背离了译者应该追寻“作者本意”的初衷,从而“误读”变得合理,“非译”成为“译”,译本不再对原文忠实,原文的意义也无法正确地传递下去。故笔者认为对于《论语》的英译,应在阐释学的视角下先确定文本含义,再借助互文阅读去补充不完整的文本,挖掘作者意图,最后用对等的译入语符号来传播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

四、“无友不如己者”英译

现以《论语·学而》中“无友不如己者”的英译为例,说明由于对文本含义的确定性把握不到位而引起的误读。

(一)“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4]6

Legge:The master said, “If the scholar be not grave, he will not call forth any veneration …Have no friends not equal to yourself.‘When you have faults, do not fear to abandon them.”

Note: The object of friendship, with Chinese moralists, is to improve one’s knowledge and virtue; —hence, this seemingly, but not really, selfish maxim[5].

Gu Hongming: 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who is not serious will not inspire respect …“Have no friends who are not as yourself. When you have bad habits do not hesitate to change them.”[6]

Wang Fulin:Confucius said, “Without gravity and solemnity, a superior person will not be dignified …He doesn’t make friends with those who are not as good as himself. When he has faults, he does not fear to correct them.”[7]

Lai Bo & Xia Yu: Confucius said, “A frivolous gentleman cannot respect and his learnings cannot find a firm foundation …and not make close friends with whose morality is inferior to his. If he makes a mistake, h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correcting it.”[8]

Xu Yuanchong: An intelligentleman, said the Master, should not be frivolous …and befriend his equals. H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admitting and amending his faults[9].

前四位译者都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成“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许渊冲变否定为肯定,译为“与自己同等的人交朋友”,与其他译者的理解无大异。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成“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一点在研究《论语》的汉学家中也有迹可循。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的解读是:“无,毋通,禁止之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10]52他套用了《论语·颜渊》里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4]148进而加入自己的释义,如果结交的朋友不如自己,那么不仅无法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而且还对自己有害。

《论语新解》则说得更加直白:“无,通毋,禁止辞。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也。”[11]12虽然他后面又提到,也许有人会发问:如果人人都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那么比我优秀的人肯定不会愿意同我交友。但是他立马对这种观点予以反驳,认为如果诚心诚意去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那么这份谦虚的态度定能打动那个人,使其愿意同自己交友。虽然兜了个圈子,但是他的态度就如他给出的解释,依然是“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

康有为的观点同朱熹一样,“人视所习, 莫严于师, 莫亲于友, 其居游皆胜于己者, 不期益而益矣, 其居游皆不如己者, 不期损而损矣, 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12]。康氏也认为友可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有损。

如果“无友不如己者”作以上解释,孔子确实显得有点自私,然而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真的自私吗?恐怕不然。在《论语》中,确实有“友不如己”的例子,曾子的一位朋友“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4]92。而且孔子说过“不怨天,不尤人”[4]176,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4]187,换言之,“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11]371。故对于“仁德”的培养,君子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不是依靠朋友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孔子还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4]41,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必然是有利于个人的,而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会招致很多怨恨。再者,孔子育人的态度是“有教无类”[4]192,对于弟子不会挑拣,故此也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择友。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4]107《四书章句集注》释:“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10]109同样,交朋友也是这个道理,那些你认为现在不如你的人,将来肯定就赶不上你吗?恐怕不然。“后来居上,出类拔萃者,亦可有之。”[11]281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孔子思想超前,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二)“不与道不同者为友”

对于“无友不如己者”,Waley和林戊荪给出了另一种译本。

Waley: The master said, If a gentleman is frivolous, he will lose the respect of his inferiors … to refuse the friendship of all who are not like him. And if he finds he had made a mistake, then he must not be afraid of admitting the fact and amending his ways[13].

Lin Wusun: The Master said,“…He and does not accept as friends those who don’t follow the same moral principles…”[14]

Waley对这句的理解是“拒绝结交与自己不一样的朋友”,这和林戊荪“不与道不同者为友”本质上是一样的,根据在于将“如”理解为“似”。《论语集注》中援引了陈天祥对“如”字的理解,“‘如’字不可做‘胜’字说。如,似也。《南北广韵》《中原韵略》‘如’又训‘均’。不如己、如己、胜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于己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如己者友之,胜于己者当师之。”[15]陈天祥的观点是应该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为友,而拜那些优于己的人为师。钱逊认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16]孔子确实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4]193可其中包含的是共事之道,非交友观。《论语新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11]381。由此可见,这句话是讨论与什么样的人能共事,用现代意义讲,就是同事之道并不涉及朋友这种更亲密的关系。那么在孔子眼中,到底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4]197《论语新解》中言:“和正直的人为友,和守信的人为友,和多闻有广博知识的人为友,便有益了。”[11]389《论语别裁》认为这三友分别是“讲直话的朋友”,“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还有“知识渊博的朋友”[17]。虽然两位大家的解释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益友并非一定非要和自己相似,或者说与自己“道”相同。其实孔子对朋友最重要的一点要求是一直推崇“仁”。《论语·卫灵公》曰:“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4]184《论语新解》道:“仁者,人与人相处之道。仁德必于人群中磨砺熏陶而成。有其德而后可以善其事,犹工人之必有器以成业。”[11]364由此观之,孔子认为要结交其士之仁者,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

(三)“避免谈论朋友不如自己的方面”

如上两种解读都是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误读,那么正确的解读是什么呢?天涯社区上一篇名为“青竹:《论语》疑难章句集解”的帖子对此句的解释颇有道理。楼主青竹在分析各家对这句的解读后,总结出“以往关于‘无友不如己者’的解读显然是一种误读。那么,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源在哪呢?根源就在一个无字”[18]。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赞成第一种“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和第二种“不与道不同者为友”都是将“无”理解成“毋”,意为“不要”。青竹则提出了《说文》中关于“无”的注释:“無,亡也。從亡,無聲。无,奇字無。通于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為无。”那么“亡”字应该如何理解呢,许慎的解释是:“亡,逃也。从人从乚。”而逃的目的是为了避开危险或某些不想面对的事情,所以“無”便有了“避开”的含义。“無友不如己者”,直接的意思就是避免谈论朋友不如自己的方面,言下之意则是应当关注朋友胜过自己之处并向他们学习,同时不要拿朋友不如自己的方面作为炫耀、抬高、突出自己的资本。这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信条相一致[18]。

为了印证以“亡”释“無”的正确性,青竹又列举了一例“攻其恶,無攻人之恶,非修慝舆”[4]146。他认为此处“無”释为“毋”,作“不要”解也能说通,那就是孔子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怀有“攻人之恶”之心,一时忘记就会滋生邪念,这样去解读显得孔子的修养不够。如果把此处的“無”释为“亡”,作“消除”解,解释为“消除(或忘卻)抨击他人邪念之心”,此番境界就不大相同了。通过修习,自己都没有了“攻人之恶”[18]之心,还用时时提醒自己吗?

青竹这番释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更符合圣人为人处世的一贯理念和原则。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符合孔子原意、最切合儒家思想的解读。在《论语》中,孔子多处提及不要去议论别人的过错,除了上面提到的“攻其恶,無攻人之恶,非修慝舆”[4]146,还有子贡问“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4]214,“称人恶,则无仁厚之意”[10]169。孔子之道,一语贯之,“忠恕而已矣”[4]42。夫子一向推崇以仁爱、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因此“攻人之恶”的行为背后必是不仁之心,这是孔子所恶的。“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4]175子贡讥评别人,孔子侧面教导他“你就够好了吗?我却没有这闲功夫”。

再者,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认为,“益者三乐”,其中“乐道人之善”[4]198为一乐。《论语新解》释:“称道人善,则心生慕悦,不惟成人之美,己亦趋于善矣。以此为乐,亦有益。”[11]389君子应当以称道别人的善处为乐,这也是“仁厚之心”的体现,而且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4]186,“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10]154。那么对于朋友的不足,难道孔子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吗?不然,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4]147孔子认为劝告朋友要讲究方法,点到为止,不能过分强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但有劳无功,还会自取其辱,遭到朋友的拒斥和冷淡。

由以上观之,对于“无友不如己者”,最切合的释义是“避免谈论朋友不如自己的方面”。

五、结语

对于“无友不如己者”,先贤在理解上的偏颇主要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章节中,没有从整个文内出发,结合语境去正确阐释原文意思。《论语》英译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中文释义不到位会引发误译。孔夫子之道以“忠恕”为先,如果被扣上“自私”的帽子,那圣人泉下有知,定不得眠。从阐释学视角出发,首先肯定《论语》文本含义的确定性,然后通过互文阅读《论语》全篇,甚至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去把握、确定原文含义,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读,再忠实地传译原文含义。

参考文献:

[1]CHEANG A W.The master’s voice:on reading,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J].The review of politics,2000,62(3):563-581.

[2]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2000(3):53-60.

[3]赫施.解释的有效性[M].王才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LEGGE J.The Chinese classics:Vol.1[M].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8:7.

[6]KU Hungming.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ey and Walsh,Ltd.,1898:7.

[7]王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8]LAI Bo,XIA Yu.Analects of confucius[M].Beijing:Sinolingua Press,1998:6.

[9]XU Yuanchong.Confucius modernized-thus spoke the master[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5:2.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11]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2]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

[13]WALEY A.The analect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7.

[14]林戊荪.论语新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29.

[15]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35.

[16]钱逊.论语浅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26.

[17]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651.

[18]青竹.青竹:《论语》疑难章句集解[EB/OL].(2011-12-30) [2015-7-20].http://bbs.tianya.cn/post-666-19616-1.shtml.

(责任编辑:张璠)

A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s of “Wu you bu ru ji zhe”

GU Yi, CAO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of “wu you bu ru ji zhe”,it is argued, from the perspective Hermeneutics, that “have no friends not equal to yourself” by James Legge and “to refuse the friendship of all who are not like him” by Arther Waley are, to some extent, mis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Confucius. An alternative is given which is more coherent with the source text and Confucianism as a whole.

Key words:The Analects; wu you bu ru ji zhe; translation; Hermeneutics

*收稿日期:2015-12-31

作者简介:顾毅(1969—),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曹静(1992—),女,湖北麻城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3-0118-05

猜你喜欢

阐释学翻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如何读懂《论语》?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