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古文化及其分布地图

2016-03-23徐华龙

关键词:分布盘古民族

徐华龙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200020)



编者按:

盘古文化及其分布地图

徐华龙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200020)

摘要: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版图上,盘古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有盘古的痕迹,不仅有历史记载,而且有民间传说;不是有庙宇,就是有村落、山脉、姓氏,以及如今依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盘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以及信仰的深刻影响。各地的盘古遗迹和传说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老幼皆知。尤其是在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中,盘古神话非常之多而且流传久远,在中国盘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盘古文化的地图分布。

关键词:盘古;文化;民族;分布;历史

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盘古遗迹和传说。盘古及盘古庙的传说与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老幼皆知。尤其是在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中,盘古神话非常之多而且流传久远,在中国盘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盘古文化的地图分布。

这里所说的盘古文化,有盘古神话、盘古地方传说、盘古祭祀、盘古遗迹、盘古王诞、盘古称谓、盘古习俗等。其中有的研究成为非遗项目,如盘古神话和盘古王诞。2008年6月7日,盘古神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成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广州花都的盘古王诞2007年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8月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盘古的地图分布

(一)分布情况

在中国版图上,盘古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域跨度很大,民族信众众多,几乎到处都有盘古的痕迹,不仅有历史记载,而且有民间传说;不是有庙宇,就是有村落、山脉、姓氏,以及如今依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盘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以及信仰的深刻影响。

1.河北

青县现属沧州市。青县盘古遗迹群坐落在距离青县县城西南3公里的盘古乡盘古村中,在中国盘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史》之《本纪·世祖七》、《祭祀志五·古帝王庙》中均有“元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日修会川县(即今青县)盘古王祠,祀之”的记载。明朝弘治十七年斥巨资修建的盘古殿,《青县志》、《河间府志》、《天津府志》、《畿府通志》、《皇朝通志》等志书中均有记载。

历史上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的盘古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堪称青、沧乃至更远的地方的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盘古庙会相传是从4000年前禹王设祭开始的。因为祭祀的需要,渐成庙会。宋元时期市场交易面及云贵、湖广、松辽、俄蒙,明清两代辐射范围更大。

史书记载,青县还有以盘古为名的潭水,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潭内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明清及民国的《青县志》曾据此将盘古潭列为青县古八景之一。

2.河南

(1)桐柏

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有“盘古死后……血为淮渎……”之说,明显将盘古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明代学者李梦阳撰文《大复山赋》时,将桐柏山水帘洞以西的一道酷似人形的山脉称为盘古:“昔盘古氏作兹焉。”清代学者贡愈淳作《桐柏山赋》曰:“盘古开天而首出……”明确指出桐柏山是阴阳未分、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时盘古首出开天的地方。到了唐宋时期,《元丰九域志》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同时,桐柏山上有一座盘古庙,以及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与盘古相关的地名。

桐柏民间流传的许多神话传说中说,人类之初是两条鱼变成了两只猿,这两只猿就是“阴阳之始”的盘古夫妇。在桐柏,人们对祖先盘古十分崇敬,称盘古爷和盘古奶,这也反映了桐柏山居民敬祖之意。传说正月初一是盘古的生日,这一天祖先盘古要回来过年,需要清静,所以在桐柏,正月初一到初十是不能进行闹新春的游艺活动的,直到正月初十以后才能开始,否则是犯大忌的。

祭祀盘古大典在桐柏县举行了数届,每次都人山人海。

(2)洛阳

传说中盘古开天的遗迹,在洛阳太极山。

(3)泌阳

2005年12月4日泌阳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据泌阳古《县志》载:“盘古山,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本名盘瓠,后演为盘古,因立盘古庙于上。”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泌阳故城,城南有蔡水,出盘古山,亦曰盘古川,西北流注于泌水。”泌阳县盘古山保存有盘古庙、盘古井、盘古墓、盘古楼、大磨、百神庙、甜水河等大量的考古实物,保留有许多有关盘古文化的神话传说。

(4)新乡

新乡的关山国家地质公园有盘古河。

3.湖南

耒阳市郊三公里处的三架乡上岭村与七岭村交界处107国道旁有座盘古庙。耒阳建置较早,在夏商属荆州,战国时属楚。

除了耒阳之外,沅陵县也有盘古遗址。晋代的《荆州记》记载说:“沅陵县居西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盘古子孙。二乡在武陵之北。”这里所说的二乡范围,即为今天的湖南沅陵丑溪口乡。宋代的《溪蛮丛笑》也有相关记载:“五溪之蛮,皆盘古种也,居落区分,名既随异,沅其故壤。”

4.广西

(1)来宾

来宾的盘古文化集中而丰富,是古代盘古国的中心区域。兴宾区西北部有盘古山,以及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山岭、岩洞等,还有盘古庙、盘古节、盘古神话传说、盘古歌谣、盘古师公戏,历史悠久、原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盘古文化群落。

(2)桂林

《述异记》卷上:“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有壮族先民居住的南海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作为壮族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柳州市东南),竟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

袁珂《古神话选释》一书注任昉《述异记》中“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时说:“桂林,秦置郡名。约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地方。其后三国吴也设桂林郡,治所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

(3)柳州

据历史记载,柳州盘古庙源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5.广东

(1)广州

花都区盘古王诞。2007年盘古王诞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8月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花都,盘古庙的香火非常旺,每逢年节香烟缭绕,人头攒动。2012年,政府组织筹办首届盘古王诞祈福活动,丰富了盘古祭祀活动。盘古王诞当天,百狮朝拜盘古王,“抢花炮”,跳盘古舞,唱盘古歌,讲盘古王故事,每年的盘古王诞演变成为各种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大汇演,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盘古遗迹在花都境内,在盘古王山(现称狮岭炉山)、花山、梯面一带,也是古代瑶族的居住地。瑶族信奉盘古王,此民俗一直保留着。

(2)信宜

洪冠镇洪胜村建有盘古庙一座。

除上述外,全国的盘古寺庙、盘古建筑、盘古遗址等还可以找到更多,与盘古相关的祭典活动同样十分繁密,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始祖的敬重与崇拜。比如,成都、淮安、京兆等地亦有盘古文化的遗迹。《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记载:“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这里所说的成都、淮安、京兆与今天的地理位置并不完全相同,但可以知道,盘古信仰在这些地方非常盛行。

(二)盘古文化遗迹

关于盘古的文化遗迹,在全国各地同样很多。河北青县有盘古文化的遗迹——在其县城西南三公里处。江西会昌有盘古山(今于都县盘古山镇、靖石乡境内),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等等。广西来宾盘古山高约百米,山腰有盘古洞,洞中有庙,即盘古庙。山对面有猫狮山、大头狮山、人仔山、马鞍山、铁炮山、八仙岩,再远一点有龙山、石牛山、威虎山、白虎山、笔架山、螺蛳山等,形似向着盘古庙朝拜。盘古山脚下原来有一个小村,叫盘古村,因盘古山而得名。

(三)盘古民俗活动

《路史》引自唐《地理坤鉴》云:“淮安盘古庙。”淮安,古郡名。桐柏县于隋、唐时为淮安郡所辖,治所在今桐柏县固县镇。这是古籍中出现的关于“盘古庙”最早的记载。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盘古庙,至今依然保存。自古以来,有庙就有祭祀活动,因此可以得知,盘古的祭拜在民间十分红火,延绵不断。

《元丰九域志》曰:“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路史·前纪一》罗苹注)

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盘古庙、盘古祠,它是人们寄托精神的地方,没有盘古的存在,人们仿佛就没有了精神的支柱。为了这些精神支柱,人们定期朝拜盘古,而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们大多会将三月三作为进香的日子,久而久之就形成庙会。现江西省于都县盘古山镇,每年三月三要举行庙会,桐柏的盘古庙会也是三月三。有的时候,民俗活动并不固定,例如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专家研究发现,其中一部分已经具有傩戏艺术的雏形。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第一是由于方言的原因。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从此记载可以看出,所谓盘古,在一些地方,也叫盘固。由于方言的缘故,盘古与盘固,很难区分,因此在一些地方,所谓的盘固,也就被称之为盘古了。另外,盘古被称之为盘护,也是由于方言的缘故。

有的人将盘古与盘瓠相提并论,估计也与方言有关。夏曾佑《中国历史》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述至隋代,作者就去世了,所以再版只得将《中国历史》更名为《中国古代史》(上、下)(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书中提到:“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旧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所谓音近,就是指由于方言的关系,人们在传播盘古文化的时候,产生语音的异化,而将盘古说成盘瓠了。关于盘古,有的学者认为,与北方族名“仆骨”有关系,甚至还说,保加利亚国名就是从“仆骨”演变而来。美籍学者朱学渊认为,事实上,“浑沌”和“穷奇”,也是两个族名演变成的正常姓氏或人名。“浑沌”是后来的女真氏族名“温敦”(见《金史·百官志》);“穷奇”,就是现代匈牙利人的姓氏Gy6 ngy6 si(读“穷觉希”),大家都知道匈牙利人是从东方迁徙到欧洲去的。而常和“浑沌”纠缠在一起的那个“开天地”的“盘古”,就是北方族名“仆骨”,欧洲国名“保加利亚”(Bulgaria)就是从“仆骨”变来的。[1]如果这种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些不同的叫法都可以视为语言变化的结果。

第二是口头流传的原因。

由于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版本。

关于盘古的出生,历史记载有《艺文类聚》引《五运历年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说:“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广东花都则认为盘古生日在阴历八月十九。河南桐柏则以为九月初九是盘古的生日,因此举行盘古祭祀大典。

其实,盘古是个远古时期的想象出来的人物,那个时候是不可能有岁数的计数的,这一切都是后人的猜测而已。在民间传说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臆断,将盘古说成是“万八千岁”、“十月十六日”生日,而这些传说都没有科学依据。

二、起源地之争

对盘古的起源,前人作过许多研究,如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吕思勉《盘古考》、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张振梨《中原神话流变论考》、马卉欣《盘古之神》、覃乃昌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饶宗颐《安荼论与吴晋间之宇宙观》等。这些论证及其观点,开启了对盘古起源及其发源地的关注。主要观点有:

(一)南方说

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2]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认为,盘古神话较晚才传到北方,是出于南方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以及交通不便的原因,还有就是在文化上对邻近小民族的鄙视。

茅盾先生把盘古神话的发源地推断为两粤,这是正确的。两粤即今岭南的广东、广西地区。茅盾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属于南方民族的神话,产生于南方少数民族而后渐渐北行的见解,在我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和神话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考证,证明茅盾的见解是有学术价值的。”[2]

生活在南方的苗族、瑶族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壮、侗、仫佬等民族也盛传盘古,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2]

坚持南方说的,还有余云华。他说,在重庆,民间大量流传着盘古神话、传说以及歌谣等,并且认定盘古族团诞生于中国南方。[3]

(二)北方说

马卉欣《盘古之神》认为,盘古神话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一带,他用了大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加以佐证。同时,也对盘古典籍进行解析,从中发现有用的字句进行推测,找到各种有利的证据。[4]马卉欣长期从事田野调查,自费考察全国19省的20多个民族盘古文化现象,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三)外来说

何新认为,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盘古创造宇宙万物的故事,绝非如夏曾佑所说,源自《后汉书》所记盘瓠故事;亦非如杨宽、吕思勉等所说,演变自中国神话中的“烛龙”故事。烛龙的真相是极光现象,其原型实是来自古印度创世神话中的梵摩神创生宇宙的故事。[5]

段宝林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认为盘古神话“外来说”站不住脚。

盘古神话从古至今,已流传了好几千年。但近代曾流行“外来说”。其主要观点有:印度是世界上神话、故事的重要发掘地,盘古神话的两大母题(卵生神话母题、尸体化生母题)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后汉所译佛经《摩登伽经》等里的大神安荼形如鸡卵,安荼神话中包括此两大母题,徐整写作时可能看过此经;印度婆罗门教创世大神梵天(简称“梵”,其读音与“盘”或“盘古”相近)。

这些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是不大可能的。在汉代即有记载的《六韬》“大明”篇(传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不是没有可能),早已记载“盘古之宗”是不可动摇的。早已有的盘古,怎么会忽然成为印度进口的?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六韬》中的“盘古之宗”不只是一个神名问题,而且关系到“天道清净、地德生成、人事安宁”等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问题,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观念,没有什么佛教思想。“外来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6]

三、盘古文化比较

比较是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对于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其中涉及不同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文化形态。

从盘古地图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就能够发现各地盘古神话所包含的不同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形态。

(一)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这里指的是更深层的历史挖掘。

在各个地方流传的盘古神话里,盘古都是男性,这不仅在口头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就是现在的各种艺术形式里,盘古也都表现出同样的性别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盘古并不是最早的开天辟地的原始祖先,它的出现应该晚于女娲神话。从人类进化论的角度来推测,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母系社会,其后才是父系社会,而在母系社会里是不可能产生盘古这样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英雄的,更多的是以女性为主要歌颂对象的文化作品。《女娲补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笔者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盘古神话的出现比女娲神话要晚。盘古神话在三国时期才被记载,与盘古在老百姓的口头创作里流传比较晚有一定的关系,这是一个后起的神话作品。由于父系社会的观念越来越深入,开始以男性为歌颂对象,这就是盘古神话产生的基础。

道教起源于老子,也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宗教,其又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天地、鬼神之崇拜,因此在道教有关著作里,也记载了有关盘古的起源传说。明人周游《开辟衍绎》:“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在这里,盘古完全是一个男子的形象。他执凿持斧,开天辟地,使得阴阳两分,造就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依然可以发现盘古晚于女娲神话。

所谓盘古,就是对远古时期的各种(包括自然的、人文的)现象进行反复的解读。这是一种文化推理,并非真正产生自原始社会。因为盘字,还有摆弄、玩的意思。如,“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故国昌而民安。”(《晏子·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所谓盘古,只是对远古时代的一种回忆而已。

盘,形声。从木,般声。本义:承盘,亦特指承水盘。《说文》:“盘,承盘也。从木,般声。古文从金,籀文从皿,字亦作盘、作磐。”盘的繁体字是“盤”,盘的异体字是“槃”。应该说,槃是盤的本字。这两个字下面,一个是“皿”字,一个是“木”字。木头在自然界的存在很普遍,而皿,则需要加工以后才能够得到,因此可以判断,槃在盤之先。皿,是碗、碟、杯、盘一类用器的统称,后泛指盛东西的日常用具。皿的出现,与陶器的发明是分不开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其主要用来盛水,而皿的烧制,其制作工艺更加复杂,用途也更加细分,那应该是更晚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皿,才可能出现盘的称谓。

盘是一种洗漱工具,商周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因此《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盘也是一种礼器。《仪礼·士虞礼》:“执盘西面。”盘,桉:盛祭物的木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盘古是后起的神话,是父系社会人们的口头作品。

(二)横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指的是民族比较,就是把各民族的盘古神话进行梳理,发现其中不同的文化形态。

在许多民族口头文学里,有各种各样关于盘古的传说,这些盘古神话演绎的情节有所不同,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宇宙观、死亡观以及民族同源观。

1.起源说

在南方民族里,就有思索天地日月是如何形成的神话。

布依族《古歌·开天辟地》:“天上天连地,天地会顶天。天不言语,地不讲话。天空弯如一把伞,地边靠着坡顶尖,有时叫人害怕,有时叫人喜欢。是谁造天这般高?是谁造天这般乱?造它盖过地方人,造它坐得这么久。月亮照山川,太阳暖人间。又是谁造水由天淌?又是谁造成五色天?”*参见《民间文学资料》,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1963年编印。 这种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的说法,与汉族典籍里记载的盘古神话中所说的“混沌”说、“先天之气”说,有同工异曲之效。《述异记》卷上:“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这就是人们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直接解读的结果。

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有种种说法,有壮族的“大气”说,苗族的“雾罩”说,彝族的“雾露”说、“云彩”说,布依族、水族的“清浊二气”说,彝族、阿昌族、纳西族的“混沌”说,等等。土家族的先民认为,“宇宙间一片黑暗,昼夜不分,无天无地”,突然间一阵狂风把黑暗吹散,出现一片片、一团团的白云,白云在飘荡、运动中逐渐形成天地、万物。无论是“大气”说,还是“雾罩”说、“雾露”说、“云彩”说、“清浊二气”说、“混沌”说,都是由于人们对自然不了解,感到茫然,而用各种各样的现实中的自然现象来解释。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说,宇宙中原初没有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后由某种物质的东西(如清浊二气、雾等)运动,逐渐演化而成。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共同认知。

2.死亡说

在布依族、侗族、白族等民族的神话里,有人类死后身体各种器官变化成为万物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充满想象、猜测,然而却表述了世界的本源的物质性。[7](P23)

《盘古歌》是瑶族古歌谣汇集的总称,广泛流传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是祭祀盘古的歌谣。其中的《盘王图歌》唱道:“大岭原是盘古骨,小岭原是盘古身。两眼变成日和月,牙齿变作金和银。头发化作草和木,才有鸟兽出山林。气化为风汗成雨,血成江河万年春。”

关于盘古之死,汉族典籍里也有记载。在《述异记》中,对盘古的死记述得非常详细:“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盘古……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这种盘古死后,身体的各个部位化成世界上各种有生命的或者无生命的自然体与自然现象的传说,存在于我国许多民族中间,是共同的原始思维的产物。

就是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类似的神话传说仍然颇有影响。比如,在瑶族人的创世神话《盘古王开天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时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正,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无生。五彩云生下盘古圣皇,凿开天地,造阴阳,置人民。死后,左眼化作太阳日,右眼化作月太阴,岭山茅草是头发,深潭鱼鳖是心肝,牙齿化成金银宝,红血化成江水津,身肉化成瓦共土,身骨化成大石身,手足化成山树木,手儿脚化星辰。”

这样的神话传说还流行在白族、壮族、苗族、侗族、彝族中间,足见盘古开天地传说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彝族神话说,老虎死后,其头、尾、鼻、耳、牙、须、肠、毛、血等分别变化成为天地万物;而纳西族认为,老虎躯体的各部分分别由天、地、日、月、星、石、水等所组成。

《崇搬图》却说,“野牛死时,其头变成天,其皮变成地,其肺变成太阳,其肝变成月亮,其肠变成路,其骨变成石,其肉变成土,其血变成水,其肋变成岩,其尾变成树,其毛变成草。”[7](P259)

同样的,在四川木里县一带流传的经书中说,“青蛙肝子的变化,出现了木。青蛙心的变化,出现了火。青蛙肺的变化,出现了铁。青蛙腰子的变化,出现了水。青蛙肚子的变化,出现了土。青蛙的头朝下在南方,青蛙的尾巴出现在北方,青蛙的右脚出现在东方,青蛙的左脚出现在西方。”关于这一点,还可以在苗族古歌《枫树歌·十二个蛋》里得到佐证。《枫树歌·十二个蛋》讲述了动物是自然和人类的起源,“人类生于枫香树干”的观点。开头唱道:“最初最初的时候,最古最古的时候,什么地方生出人?”“答曰:枫香树干上生人。”所谓“枫香树干上生人”,并非树直接生人,而是树生动物,然后再由动物转化成为人:“最初最初的时候,最古最古的时候,枫香树干上生出妹榜,枫香树干上生出妹留。”按照苗族语言翻译的话,妹榜、妹留即是蝴蝶妈妈的意思,也就是说,蝴蝶妈妈是人类的始祖。

据报道,广东肇庆北岭山曾经是瑶族和汉族居住地的分界山,盘古祖庙中的盘古神是狗头人身,此为全国所仅有。[8]这里的盘古的形象,很可能是受到瑶族文化的影响,也客观地反映了盘古的原型是动物形象这一文化特征。

在《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里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地理坤鉴》也云盘古“龙首人身”。无论是“龙首蛇身”,还是“龙首人身”,这里的“龙”都是动物的象征,只不过“龙首蛇身”要比“龙首人身”的故事来得更早些。不管怎样,都证明了盘古的最早原型,是动物形,而非人形,只是过去人们不太注意而已。

3.同源观

所谓同源,就是指多个民族共同信仰一个神祇,或者说共同的神祇,反映了同一起源的民族之根。在盘古神话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种民族同源观。瑶族史诗《过山榜》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是瑶族的祖先:“昔时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正,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无生。我盘古圣皇首先出身置世,凿天辟地,置水土,造日月阴阳。”在瑶族其他有关资料里,还说盘古是由浮云而生:“当初不曾有天地,未有日月及乾坤,先有玉皇共盘古,我和盘古同出身,我俩不是爷娘养,五色浮云生我身。”(《盘王赞》,《瑶族文学资料》第8集第43页)

这种将盘古视为自己民族祖先的神话,在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间广泛流传,苗族、壮族、侗族、仫佬族等民族也盛传盘古神话,把盘古看作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

白族创世诗《开天辟地》这样叙述盘古、盘生变天地的事迹:“盘古来变天,天不平用云补;盘生来变地,地不满用水补。天地变成了,但是地大天小,当把地缩小后,皱起的地方就是山。天地不稳当,四座大山做顶天柱,四个鳌鱼做支地柱。当时天下什么都没有,于是请巨人十木伟造万物。这里的造万物实际是化生万物: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小牙变星星,大牙变石头;眉毛变竹子,头发变树木;大肠变大河,小肠变小河;心变启明星,肝变湖泊;肺变海洋,肚脐变大理海子;气变风,脂油变云彩;肉变土,汗毛变草;骨头变崖石,手指脚趾变禽兽;左手变鸡足山,右手变武当山;左脚变点苍山,右脚变老君山。”*《开天辟地》又名《创世纪》,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载《白族民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这首创世诗将盘古作为兄弟两个来看待:“谁来变天地,盘古盘生两兄弟,哪个变天,盘古来变天。……哪个来变地?盘生来变地。”可见天和地是盘古和盘生两兄弟变成的。

从这些材料里可以看出,盘古不仅是汉族的创世之神,也是南方民族的神祇,这种同源观的产生,就来源于对盘古的信仰与崇拜。

四、盘古的地图价值

从盘古地图的研究里可以发现,盘古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第一人,这无疑是不错的,但是有人将盘古产生于约公元前6390年,并将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来研究。[9]这可能只是一家之言。

据说,在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还发现了“盘古王表”。

有的专家认为,“湖南沅陵县是盘古的故乡。”[10]这种观点的产生,与对盘古地图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关。其实,这种观点将传说与历史混淆起来,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为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后来人对过去历史的虚构。只有加强对盘古地图的研究,才能够全面地认识盘古文化的整体价值,才能够体现盘古文化的多元的文化色彩。

第一,对古老宇宙的探索。

在盘古神话里,人们早对此作了一个形象的判断。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过了一万八千年,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其中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他手托着天,脚踏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增长一丈。

古籍里也有记载:“昔二气未分,涬螟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这是用道家的观点在解读盘古起源,但是还是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天地在形成之前,像个鸡蛋。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先有了鸡蛋,才有了人(即盘古)。

明人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乩仙天地判说》写道:“天地合闭……就像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虽然在这里,天地未分之前,其形像个西瓜,与鸡蛋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像个球形的观念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比喻不同而已。这种比喻只是道家的说法,已经远离原始文化的成分。按中国人最早的宇宙观,天体就是鸡蛋形状,而盘古就是从鸡蛋里出来的。显然这个观点并没有被人们所关注,这是一种进化论的观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壮族《天地分家》神话里,说的也是蛋形成了天地:“从前天地没有分家,先是指宇宙中旋转着一团大气,渐渐地越来越急,最后变成一个圆蛋。这个蛋中有三个蛋黄。后来这个蛋爆开分为三片。一片飞到上边成为天空;一片下地底成为海洋;留在中间的一片,就成为我们中界的大地。”[11]

这里没有谈到盘古,侧面证明了天地是由于蛋的缘故而形成的这样一种非常朴实的宇宙观。

旧时徽州妇女生育婴儿满月,要剃胎发。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据说是为了解除胎气。这与盘古从蛋中出来的寓意是完全相同的。其实,也可以将此视为先有蛋而后再有鸡的民俗证明。然而,现代科学却发现,应该先有鸡才有蛋,这样就把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进行了改写。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哲学和科学之谜。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蛋壳的形成有赖于一种只有在鸡的卵巢中才能发现的蛋白质。因此,必须先有鸡,蛋才可能存在。[12]即使这种科学解释是正确的,也丝毫不妨碍盘古从鸡蛋里出来这一古老传说的哲学价值。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9世纪的这段时间内,人们认为,一个物种可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从地球诞生以来就是今日的样貌。很显然,盘古神话对宇宙世界的看法,从其源头而言,是进步的、积极的。

第二,对人体的探索。

为什么会有男女?这是人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在盘古神话里,就有这样的内容。《述异记》卷上:“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用阴阳来解释男女的出现,这是中国哲学的最初逻辑,反映了人们在探索男女出现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易序卦》有解答:“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里用推理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会有男女,与盘古神话里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相比,更加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具体、形象。

为什么会生育?在神话里,盘古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原始神,到了道教里,盘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被称之为“元始天王”。《历神仙通鉴》卷一:“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既然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生儿育女的事情。东晋葛洪《枕中书》:“盘古真人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同书又称,“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这是道教的一种说法,它把盘古与道教里的人物“太玄圣母”结合在一起,并且将他们作为男女结合而生育。在盘古神话里,盘古作为第一个男子与太玄圣母结合而生育,也就生动形象地解答了人类一直在探寻的人类生育的问题。

第三,对自然现象的探秘。

山川湖泊、日月星辰、天体地球、云雾雷电、草木金石,等等,变化层出不穷,并且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原始人产生奇异的幻想,而这些都与自己身边的人物联系起来。

在早期人们的认知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决定于人类无法控制的神奇力量,到了神话思维出现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于是创造出盘古这样一个英雄,他不但会开天辟地,而且死后身体还能化为自然界的一切。三国徐整《三五历记》记载: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神话这样解释自然界的形成,而科学的答案却不是这样。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坚固的外壳。它破碎成许多板块,这些板块缓慢而有规律地移动着,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在板块拉开的地方,热的岩石从地壳下升上来,在海底中间形成山脉。而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太阳与其他大多数恒星一样,是从一团星际气体云中诞生的。这团气体云存在于约四十六亿年前,位于银河系的盘状结构中,离中心约25亿公里。关于月亮的形成,一说来自地球。古地球被小行星撞裂了,有一块分裂出去就成了月亮。

凡此种种,其现代科学的解释都与盘古神话大相径庭,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科学的解释并不能够否定中国人的神话思维的价值。由于神话思维,人们会将身体的某个部位与自然界的现象联系起来,如两只眼睛变成太阳与月亮,就在于它们都会发光,因此想象太阳和月亮是盘古的两只眼睛变的。这是一种互换巫术。另外,远古时期用自己的身体来解答各种自然常识,是认知水平上的一种进步,因为人们最先接触到的是自己的身体,用盘古身体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身体不仅具有开天辟地的力量,而且死后也会化为山川河流、草木云雾等,这是最早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解读,虽然这种解读非常幼稚可笑,但不可否认,这是人类思维进步的表现。

人们在传承盘古神话的同时,也在分析、研究自然,并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作出对于自然现象的说明,这是一种原始思维形态的东西,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不可否认的原始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学渊.以“梼杌”一词,为中华民族寻根[J].文史知识,2005(5).

[2]覃乃昌,等.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3]余云华.重庆民间盘古文化及其考古学支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马卉欣.盘古之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5]何新.何新论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6]段宝林.盘古新考[N].北京日报,2013-01-14(19).

[7]萧万源,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8]盘古“落户”肇庆 神话人物“复活”引争议[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4-10/11/content_5677014.htm.

[9]王德奎.嫘祖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0]刘圣清.权威专家确认湖南沅陵县是盘古的故乡[EB/OL].http://www.people.com.cn/GB/other4583/5366/5367/20030326/953808.html.

[11]蓝鸿恩.壮族神话简论[J].三月三,1983(1).

[12]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可能有了答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7/15/c_12334974.htm.

特约编辑 孙正国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ZW046)

作者简介:徐华龙(1948-),男,上海人,编审,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学研究。

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6-0001-09

On Government Absolutions for Debt and the Opposed Clauses of Tang Dynasty Pangu Culture and Its Distribution Map

Xu Hualong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Shanghai 200020)

Abstract:Pangu is a myth i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figure,Pangu culture is Chinese culture in a bright pearl.In China territory,Pangu is widely distributed from south to north,from east to west,almost all Pangu traces,not only historical records,but also folk legend;there is a temple,village,mountains,surname,and various remains of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and so on.These are fully reflect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Pangu on the Chinese history,life and faith.Pangu relics and legends all over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day,as everyone knows.Especially in the oral cre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 China,many Pangu mythology spread long,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angu culture in China,forming a complete map of Chinese Pangu culture.

Key words:Pangu;culture;nation;distribution;history

中国神话学的百年学术史,从多个视角切入,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方法论模型与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进入21世纪,神话学研究的多样性与转型特征十分显著。基于此,本刊与中国神话学会商议,自2015年1月起,计划用两年的时间,较为系统、深入地考察当代中国神话学的20位代表学者,每期刊发两篇论文:一篇是代表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篇是对代表学者神话学研究的综述与批评。期望以代表学者的学术思想来构拟中国神话学的当代形态,思考中国神话学的当代问题与未来走向,建立起古典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本土文化逻辑,进而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良性发展,贡献中国神话学的理论与智慧。本期特推出徐华龙先生《盘古文化及其分布地图》及夏楠博士《中国民俗神话学的践行者——徐华龙神话学研究述评》,敬请学界关注并惠赐佳作。

猜你喜欢

分布盘古民族
我们的民族
盘古开天辟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盘古
盘古
多元民族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