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倾向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2016-03-23丁栋虹
丁栋虹 张 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风险倾向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丁栋虹张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创业认知理论,引入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创业自我效能作为调节变量,探讨风险倾向对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对441个样本的问卷调查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风险倾向对风险感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风险感知对创业意愿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风险倾向对创业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②风险感知在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③创业自我效能感在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的关系中,有正向调节的效应,但在风险感知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中,则具有反向调节的作用;④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而风险感知则有显著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风险倾向; 风险感知; 创业自我效能; 创业意愿
随着创业现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去实践自己的创业理想,但是,创业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潜在创业者会努力搜集有关创业的相关信息,对未来创业所带来的收益、损失进行评估、比较,进而决定是否真正创业。由此,创业选择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个体的风险决策过程[1];而风险倾向作为创业决策的重要前因变量,是个体受到以往累积经验影响的行为趋向[2]。
本研究基于创业认知理论的背景,将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创业自我效能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到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关系的讨论中,并以潜在创业者作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创业认知理论
创业认知学派认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人们的创业决策是受到自身对于创业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的双重影响,认知因素(风险感知、认知偏差等)与认知途径(创业观察学习、创业亲历学习等)可以有效解释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3]。在创业认知研究中,风险感知是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关键认知要素,同时创业自我效能对于创业认知过程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得到了许多相关研究的支持[4]。
1.2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
从创业认知视角来看,学者认为风险倾向是风险行为的决定因素,创业过程实际上也是风险决策的过程,创业具有比较高的风险性,因此风险倾向高的人会因其的高收益性,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创业来实现目标,而低风险倾向的人面对创业时,则会选择放弃创业或暂时不创业[5]。同时,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风险倾向对于创业意愿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本研究中,将风险倾向作为一种个体对于冒险活动的行为趋向,而不是个体特质进行讨论。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创业选择过程中,风险倾向对于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1.3风险感知与创业意愿
在创业认知研究领域,有学者指出风险感知在创业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忽视风险感知的影响,将会明显降低认知因素在创业领域的解释力。风险感知是个体在复杂的创业环境中,对于各种客观存在的风险的直观感受与主观评价,因为个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以及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差别,所以对于创业所面对的风险的感知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在相似的决策情境中,创业者选择创业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们主观感知到的风险比非创业者感知到的要小[6]。国内学者依据该结论,进行各类实证研究,如李敏等[7]在研究认知偏差、风险感知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验证了风险感知对创业意愿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陈震红等[8]基于行为经济学与认知理论,以武汉“中国光谷”的创业者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者感知的创业风险越小,越容易产生创业倾向。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创业选择过程中,风险感知对于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1.4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
VLEK等[9]认为,一个人的风险倾向越高,越有可能低估某些情况下的风险,从而降低他们对于这些风险的感知程度。SCHNEIDER等[10]通过实验发现:一个风险倾向高的人一般是风险寻求的决策者,因此更容易识别与评估积极的成果,从而高估自己获得收益的概率,降低自己对损失概率的准确判断,这种对收益过高的估计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风险感知。反之,风险倾向低的人会低估收益的概率、高估负面结果,提高自己对风险的感知程度。SITKIN等[1]对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风险倾向对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显著,而对创业决策的正向影响明显。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创业选择过程中,风险倾向对于个体的风险感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1.5风险感知的部分中介效应
已有研究认为,风险倾向是通过风险感知作用于创业行为的选择,高风险倾向的人对于特定风险的感知要低于倾向低的人,而风险感知则是影响创业选择行为的核心因素,从而让高风险倾向的人自认为创业是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活动,从而间接提升其创业意愿[11]。李敏等[7]将风险倾向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风险感知在风险倾向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中没有明显的中介作用,而FAZELINA等[1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风险感知在风险倾向与冒险行为意愿关系中的部分中介效应,认为创业行为也是一种冒险行为。综上,本研究认为:风险倾向不是静态的个性特质,而是动态的行为趋向,所以不应该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中介效应的分析,同时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紧密关联,两者对创业意愿都能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部分的,而不是完全的中介效应。由此,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4在创业选择过程中,风险感知在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1.6自我效能感的双向调节效应
依据BANDURA[13]的自我效能理论,个体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内在自我认知的影响。具体到个体的创业选择行为,这种影响更多是与创业自我效能的作用有关[14],创业自我效能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创业选择行为的知觉和态度,还会对创业决策过程产生调节作用[4]。高自我效能以及低自我效能的人群对于创业的认知有差异,他们对于创业风险的感知、机会的识别、学习的效果等是有区别的。例如,HMIELESKI等[15]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创业自我效能对于创业者的即兴行为与创业绩效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AHLIN等[16]在分析创业者的创造力与企业的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的关系时,发现了创业自我效能在上述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些文献的分析对象都是已经创业的企业家。另外,依据DING等[4]构建的创业决策的认知结构模型,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会调节创业认知因素与创业意图的关系,而风险倾向经过风险感知作用于创业意愿的认知过程符合该关系的范畴,也会受到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机制,本研究分开论证其在风险倾向到风险感知、风险感知再到创业意愿的前后路径中的不同调节效果。
创业认知理论将风险倾向定义为个体的冒险趋向,而不是稳定的个性特质,其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必然依赖于具体的情境或条件,同时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创业自我效能正是一种能够有效解释个体在创业活动中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忽视这样的权变因素,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完整。如前文所述,尽管风险倾向会负向影响个体的风险感知,但这种影响会在不同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上表现出差别。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本研究认为,创业自我效能可以从3个方面调节风险倾向对于风险感知的负面效应:①风险倾向的正向变化会降低个体的风险感知,在高自我效能的个体上会更加明显,因为高自我效能的个体常将挑战性与风险性的任务实现当作目标,因此更倾向于将冒险行为当作机会而不是威胁,更看重从风险行为中获得收益的心理满足,因此会增强对风险行为的收益性评估,从而强化冒险倾向的人群对风险的不敏感程度;而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则因为自我定向的心理原因,会夸大风险行为的不利局面、潜在困难以及损失概率,高估风险水平,从而提升其风险感知程度,削弱自身冒险倾向的影响[17]。②高自我效能者会增强个体对风险控制的积极承诺,提高个体的风险承担水平,从而降低其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并使个体更容易受到风险倾向的影响而采取冒险性的决策,而低自我效能者则相反[18]。③已有学者论证了个体对于冒险行为的情感状态在风险知觉中的调节机制[19],而高自我效能的情感效应的发挥会使个体在面对风险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使相同倾向的个体感知到更低的风险,而低自我效能则会促使个体形成消极的情感状态,产生相反作用。基于此,可以认为高自我效能会使高风险倾向的个体对于风险更不敏感;而低自我效能则会使低风险倾向的个体变得更敏感:因为创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而创业本身也是一种风险行为,所以创业自我效能在个体的创业选择过程中,对于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的关系同样应具有相应的调节作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a在创业选择中,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DING等[4]认为,创业自我效能对于个体的创业认知因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而风险感知则是重要的创业认知因素,所以其对创业意愿的关系也会受到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CHICKERY等[20]开发的创业自我效能-实际能力的创业决策匹配模型,也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是影响个体在同类风险条件下做出不同决策的重要条件。DENOBLE等[21]借鉴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自身条件而感知到创业的风险性很大,如果具有较高的创业自我效能,会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信,并相信自己通过能力的发挥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现有的风险程度,从而缓减风险性对自身创业意愿的消极影响;而低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不仅担心未来风险的变化,还会认为自己因为能力欠缺而无法改变风险,从而增强风险性的消极影响。同时,马昆姝等[22]提出,不同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在面临大致相同的风险环境或阻碍的情况下,高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会认为自己有比较大的可能性胜任并完成创业任务,从而更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创业者;而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则会保持一种谨慎的选择态度。依据马昆姝等[22]提出的基于创业认知理论的决策模型,创业自我效能会调节风险感知与创业决策的关系,当个体具有不同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时,单纯讨论风险感知对创业意图的影响会受到一定限制,还需要考虑创业自我效能作为决策条件。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b在创业选择中,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感知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具有反向调节作用。
1.7混合关系的假设
在一个理论模型中,除了自变量、因变量以外,还包括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因为这些变量在模型中的位置不同,会形成有调节的中介变量与有中介的调节变量(见图1)。由图1可知:①如果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调节效应同时存在,创业自我效能对于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的正向调节效应,会经过风险感知的中介变量,进而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②如果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的负向调节效应同时存在,风险倾向经过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在风险感知到创业意愿的路径中,将会受到创业自我效能的负向调节。第一点成立,则将创业自我效能称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第二点成立,则将风险感知称为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基于理论模型的推导,两种关系都应该存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a在风险倾向、风险感知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假设6b在风险倾向、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风险感知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基于上述假设,依据混合模型的逻辑关系,建立检验模型(见图1)。
图1 混合效应的检验模型
2研究设计
2.1研究变量的测量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准确性,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往使用较多的成熟量表,并结合本研究的主题,对这些量表进行适当的修改,从而使量表中各题项的表达更加清楚、简洁、没有歧义,量表的各维度均使用5级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在本研究中,问卷整体的Cronbach’sα值为0.912。
风险倾向的测量主要参考了FORLANI等[2]设计的量表,他们认为风险倾向是个体对于冒险或保守行为的一种态度趋向,与本研究对其的界定一致,共有5个题项。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39。风险感知的量表则采用了WILLIAMS等[19]开发的问卷,共包括5个题项,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65。创业意愿的测量借鉴了SIMON等[23]使用的量表,含有5个题项,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904。另外,因为创业自我效能的量表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许多种,涉及到不同维度的划分、不同情境的使用,而本研究主要针对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测,所以不区分具体维度进行测量,因此使用LINAN等[24]所提出的简洁性的创业自我效能量表,并参考胡玲玉等[25]对于该量表的翻译,且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最终形成6个题项的量表,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96。控制变量的选择,参考以往的研究,确定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简称收入)作为控制变量。
2.2研究对象的选择
依据中国新生创业活动动态跟踪调研报告(CPSED)的调查结果,发现国内新生创业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新生创业者以男性为主体;②平均年龄为31岁,以中青年群体分布为主;③本科学历的创业者的比例最多;④创业前为企业职员的占主导地位,多数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以往国内相关研究中,主要选择的是应届毕业生或刚毕业几年的个体作为对象[7],与中国新生创业者的主体特征不太符合。为了更好识别潜在创业者中主要群体的创业决策过程,本研究选择具有工作经验的在职员工作为调查对象。
2.3研究数据的搜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获得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正式调研前,发放了60份问卷进行预调研,并依据结果对原始问卷的量表进行了修正。正式调研的时间是2014年4~5月,发放形式包括现场发放、在线平台填写两种形式。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华中等地区,填写对象涉及了化工能源、互联网、金融服务、计算机、房地产、生产制造等多个类型企业的员工。通过上述两种渠道,一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41份,有效回收率为88.2%,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
2.4统计分析程序
本研究采用SPSS 18.0、AMO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①利用统计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②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检验风险感知在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③按照混合模型调节效应的检测步骤,分析创业自我效能的不同调节效果,并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有中介的调节效应以及风险感知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表1 样本的基本信息(N=441)
3统计结果分析
3.1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本研究中,各量表的Cronbach’sα值都在0.8以上,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好。为了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采用AMOS 17.0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进行检验,模型拟合的评价指标选择χ2/df、GFI、AGFI、NFI、CFI和RMSEA等,结果见表2。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与量表的信度(N=441)
注:虚模型、单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是对整体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α系数表示内部一致性。
由表2可知,单个量表的拟合指标都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要求,说明本研究使用的各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通过单因子模型与四因子模型的对比,明显发现四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远好于单因子模型,证明了研究的4个变量确实是4个不同的构念。在四因子模型中,各潜变量的观察项的因子载荷值均在0.6以上,也说明了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48,p<0.01),而与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r=0.67,p<0.01);创业自我效能与风险感知显著负相关(r=-0.31,p<0.01),而与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联系(r=0.49,p<0.01);同时风险感知与创业意愿显著负相关(r=-0.58,p<0.01)。
表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矩阵(N=441)
注:*、**分别表示p<0.05,p<0.01(双尾检测),下同;性别为女=0,男=1;年龄层次用1~6表示;学历与人均年收入的分段用1~4表示。
3.3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3.3.1序列相关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本研究的回归分析中,杜宾检验得出的各方程的DW值都在2左右,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同时变量的容差值都在0.557~0.894的范围内,且方差膨胀因子也在1.214~1.744之间,说明变量之间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3.2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对于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来检验,具体如下:①仅将控制变量(性别等)代入以创业意愿(Y)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见模型1;②再将风险倾向(X)代入模型1的回归方程,见模型2;③在模型1的基础上,再将风险感知(W)代入方程,见模型3;④建立以X为自变量、因变量为W的回归方程,并引入控制变量,见模型5;⑤最后做Y对控制变量、X、W的回归,见模型4,回归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风险倾向对于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2,β=0.57,p<0.001),假设1成立;风险感知对于创业意愿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模型3,β=-0.51,p<0.001),假设2成立;同时,在模型5中,风险倾向对于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也得到了支持(β=-0.45,p<0.001),假设3成立;最后,在模型4中,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分别对创业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及负向影响(β分别为0.42、-0.40,p值均小于 0.001),结合前面模型中变量系数的显著性,说明风险感知在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所占的比例为(-0.45)×(-0.40)/0.57=31.6%,假设4成立。另外,对于控制变量,仅有性别对创业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相对女性而言,男性表现出更强的创业意图(模型4,β=0.10,p<0.05),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26]。
3.3.3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检验
由于创业自我效能是潜变量,所以采用回归分析检验其调节作用。首先,检验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倾向到风险感知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具体如下:①建立控制变量、创业自我效能(U)到风险感知(W)的回归方程,见模型6;②在模型6的基础上,再把风险倾向(X)引入方程,见模型7;③在模型7的基础上,引入风险倾向与创业自我效能的交互项(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影响,交互项U×X为中心化处理后的变量乘积)到回归方程中,见模型8,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X、U的系数在3个方程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01),而在模型8中,它们的交互项U×X对风险感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p<0.05),说明了创业自我效能正向调节效应的存在。另外,通过对模型7、模型8的R2比较,ΔR2为0.03,更加验证了正向调节效应的显著存在,假设5a成立。
表4 风险感知中介效应与创业自我效能调节效应的检验(标准化系数)
注: ***表示p<0.001,下同。
同时,为了检验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感知到创业意愿影响中的调节效果,依据前文的步骤,分别建立以创业意愿(Y)为因变量,创业自我效能(U)、创业自我效能(U)与风险感知(W)以及它们并加上两者交互项(U×W)为自变量,并引入控制变量的3个回归方程,分别见表4中的模型9~模型11。研究发现,在3个模型中,自变量U、W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01)。在模型11中,它们的交互项(U×W)的系数为-0.10(p<0.05),说明创业自我效能负向调节效应的存在。同时,对比模型10、模型11的R2值,发现前后变化了0.02,说明该调节效应显著,假设5b成立。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创业自我效能的不同调节效果,将样本依据高低自我效能的水平分成2组,并绘制出相应的调节效应图(见图2)。由图2可知:①在风险倾向到风险感知的前半路径中,创业自我效能较高的个体,风险倾向对于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更明显;②在风险感知到创业意愿的后半路径中,创业自我效能较低的个体,风险感知对于创业意愿的负向影响更突出。
3.3.4混合模型的假设检验
通过上述分析,证实了风险感知是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而创业自我效能对于两者之间的前后路径也有调节作用。由此,混合模型的基本前提是成立的,接下来可以进行混合效应的检验。
针对混合效应的检测程序,具体如下:①做创业意愿(Y)对控制变量、风险倾向(X)、创业自我效能(U)以及两者交互项(U×X)的回归(见表5中的模型1),结果显示:U、X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而U×X的系数为0.12(p<0.05),说明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倾向到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创业认知论所提出的观点相一致。②将模型1中的因变量(Y)换成风险感知(W),其他保持不变,再做回归分析,见模型3。结果显示U、X的系数仍然显著,而×X的系数为0.12(p<0.05)。③在模型1的基础上,再引入风险感知(W)到回归方程中,见模型2。研究表明,U、X、W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而交互项U×X的系数依然显著(β=0.11,p<0.05)。综上可知,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至少部分是通过风险感知(中介变量),从而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作用的,假设6a成立。
图2 创业自我效能的双向调节效应
变量创业意愿(Y)模型1模型2模型3风险感知(W)模型4模型5创业意愿(Y)模型6模型7性别0.09*0.09*0.010.010.10*0.10*0.09*年龄-0.06-0.050.050.06-0.05-0.04-0.04学历-0.04-0.060.080.06-0.04-0.030.01收入0.030.03-0.03-0.030.040.040.05X0.39***0.41***-0.66***-0.67***0.50***0.42***0.42***W-0.15**-0.16**-0.15**U0.33***0.26***-0.17***-0.16**0.35***0.30***0.27***U×X0.12*0.11*0.12*U×W-0.10*R20.430.480.490.460.400.460.48ΔR20.05**0.03*0.06**0.02*
接着,再对风险感知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程序如下:①做创业意愿(Y)对风险倾向(X)、创业自我效能(U)以及控制变量的回归,见模型5;②在模型5的基础上,将因变量Y换成风险感知(W),其他保持不变,再做一次回归,见模型4;③然后将W引入到模型1的方程中,建立模型6;④在模型6的基础上,再引入创业自我效能与风险感知的交互项(U×W),并做最后的回归分析,见模型7。在表5中,X、U、W在各个模型的方程中都是显著的。另外,在模型4、模型5中,X的系数分别为-0.67、0.50(p值均小于0.001),而在模型6中,W的系数为-0.16(p<0.01)、X的系数为0.42(p<0.001),充分说明了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显著,更加支持了假设4的成立。另外,由表5可知,在模型7中,U×W的系数为-0.10(p<0.05),说明了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在风险感知到创业意愿的路径中,受到创业自我效能的负向调节,假设6b成立。
4结论与讨论
4.1研究结论
本研究将风险倾向定义为个体对于冒险行为的趋向,并从创业认知论的视角,将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创业自我效能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到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探讨中。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则是以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或普通员工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风险倾向如何影响自身的创业意愿。通过实证,得出如下结论。
(1)风险倾向通过风险感知对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风险感知在两者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的效应。该结论与创业认知论的观点相一致,学者们认为风险倾向可以通过风险感知作用于创业选择行为,但本研究表明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是部分的,区别于国外研究的完全中介变量的结果[1],与马昆姝等[27]的实证结论基本相同,不同于李敏等[7]所得出的没有明显中介作用的结论。在国内研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点:①样本对象的选择,本研究与马昆姝都是以在职员工为主要样本,中青年的比例较高;而李敏选择的则是应届毕业生或刚入职的员工,样本趋于年轻化。依据中国新生创业活动动态跟踪调研报告(CPSED)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新生创业者主要来自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企业或单位的中青年职员,因为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关系资源以及较强的机会识别及风险应对能力,对于创业活动的认知会比较深入,因此在创业决策中会更加理性。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因为自身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创业能力等相对缺乏,在创业决策中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由此,具有较为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相比应届毕业生或刚入职几年的大学生而言,对创业风险的认知会更理性些,自身风险趋向的累积性也会更强。②性别比例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创业意向[26]。在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中,仅有性别对创业意愿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而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则不显著,这与国外学者关于人口学变量的论点相似。同时,依据钱永红[28]对员工创业意愿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认为女性创业更多是理想驱动的结果,追求自我实现的肯定;而男性创业的选择更为理性,受到创业风险认知的影响较多,常把创业视为一种获得财富的渠道,所以男女的创业认知会有一定差别。本研究与马昆姝等[27]研究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男女比为1.2︰1,而李敏的比例则是男女几乎相等,性别比例的差异可能也是一个原因。综上所述,因为本研究的样本是以中青年职员为主,男性比例多于女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所以该类群体的创业决策总体上会更理性些,风险倾向受到自身累积经验的影响也更明显,而对待创业风险的认知更全面,从而更符合风险倾向经过风险感知影响到创业意愿的风险决策前提。
(2)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倾向到创业意愿的前后路径中具有不同的调节效果,其在风险倾向到风险感知的前半路径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在风险感知到创业意愿的后半路径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①该结论验证了创业自我效能可以调节风险倾向与风险感知的关系,证明了一般自我效能具体为创业自我效能时,其在创业风险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也是存在的。②创业自我效能可以调节风险感知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验证了DING等[4]有关创业自我效能可以调节创业认知因素与创业意图关系的论点,通过实证检验了该理论的可行性。③相比现有关于创业自我效能调节机制的论证,本研究聚焦的是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意图形成阶段的调节作用,而不是创业实践阶段其对创业行为与创业结果关系的影响[15,16],并且完整分析了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倾向到创业意愿的前后路径中的不同调节性,从而在马昆姝等[27]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原有的创业风险决策模型更有解释力。
(3)通过混合模型的构建,将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愿放置于同一个理论模型中进行探讨,为了识别和判断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分别验证了创业自我效能有中介的调节效应以及风险感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存在。该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对于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是通过中介变量风险感知而发挥的;而风险倾向对于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确实受到了创业自我效能在风险感知到创业意愿路径中的负向调节。通过混合效应的检验,更严谨地证明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是比较合理的,风险感知是风险倾向到创业意愿的中介变量,而创业自我效能是前后路径中的调节变量,两个变量在同一概念模型中对创业意愿的交互作用是存在的,有效解释了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愿彼此之间的深层联系,进一步支持了前面两点的结论。同时,该结论补充了前人的研究,说明了风险感知与创业自我效能的混合效应不仅在创业机会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存在[29],也在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但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正好与其相反。
4.2实践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并没有选择创业,在这些人群中,不乏高风险倾向的个体,但仍然没有去创业。本研究的结论说明了个体风险倾向高,虽然对创业意愿的形成有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同时也受到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如果高风险倾向的个体感知到创业风险性很高,也不会选择去创业。换言之,一方面,许多高倾向的个体积极去创业,是因为他们没有感知到创业真正的风险或不利条件,而选择盲目创业,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未来的失败;另一方面,风险倾向低的个体,如果感知到创业风险很小,因为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现状的影响,也会选择去创业,这种现象在大学生、农民创业中是比较多见的。基于此,未来高风险倾向的潜在创业者在真正创业前,需要仔细分析创业风险,避免盲目创业的发生,而政府或学校则需要加强创业方面的培训、教育以及支持,帮助低风险倾向的个体真正认识创业的收益与损失,降低他们对风险的担忧,从而提升其创业意愿。
在创业教育中,政府、学校与社会相关组织必须加强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的培养,而潜在创业者自己也需要通过创业学习来提升自我效能的水平。创业自我效能的重要价值,经过本研究的论证,确实在个体创业倾向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对于个体创业意愿的形成,有直接的积极影响[14];另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可以增强风险倾向对于风险感知的负向作用,同时弱化风险感知对于创业意愿的负向影响,从而促使高倾向的个体因为高自我效能而有更强的创业意向。另外,对于低倾向的个体而言,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的风险趋向程度,但是能够显著提高其创业自我效能水平,那么他们的创业意愿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4.3研究局限与未来发展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本研究选择的样本群体是以企业的管理者、普通员工为对象,未包括所有类型的潜在创业者,而样本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群为主体,该类人群的背景特征与其他人群(如大学生、农民等)有较大差异,所以对于其他人群是否适合本研究的结论,需要进一步检验,未来可以扩大样本的范围,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细致的调研或开展性别对比下的差异研究;②创业自我效能、风险感知都是具有多个维度的变量,但在本研究中没有区分这些维度,而是作为整体变量进行讨论,未来可以针对这些变量的具体维度,进一步探讨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③在风险倾向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可能不止风险感知一个中介变量以及创业自我效能一个调节变量,或许有其他变量的共同影响,这些也是未来可以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ITKIN S B, WEINGART L R. Determinants of Risky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Propens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6):1 573~1 592
[2] FORLANI D, MULLINS J W. Perceived Risks and Choices in Entrepreneurs’ New Venture Decis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4):305~322
[3] GREGOIRE D A, CORBETT A C, MCMULLEN J S.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Entrepreneurship: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1, 48(6):1 443~1 477
[4] DING M L, WANG Y F, ZHAO Z. Self-Efficacy and Cognition Based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s Decision and Learning Processes in Nascent Firm[C]. Nanjing: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2007: 1 302~1 307
[5] BUSENITZ L W,BARNEY J B. 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in Large Organizations: Biases and Heuristic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1):9~30
[6] BRUYAT C, JULIEN P A. Defining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2):165~180
[7] 李敏,董正英.风险认知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与规则聚焦的调节效应[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3):26~32
[8] 陈震红,董俊武.中国创业者的风险感知与创业决策——以武汉“中国光谷”的创业者为例[J]. 当代财经,2007(9):10~16
[9] VLEK C, STALLEN P J. Rational and Personal Aspects of Risk[J]. Acta Psychologica,1980,45(8):273~300
[10] SCHNEIDER S L, LOPES L L. Reaction in Preferences under Risk: Who and When May Suggest Wh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86,12(4):535~548
[11] PALICH L E, BAGBY D R. Using Cognitive Theory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Risk-Taking: 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6):425~436
[12] FAZELINA S H, GARY J R, FAUZIAH M T,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Propensity,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in an Emerging Marke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3,10(1): 134~148
[13] BANDURA A. 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Revisited[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1):9~44
[14] MCGEE J E, PETERSON M, MUELLER S L,et al.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Refining the Measur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9, 33(4):965~988
[15] HMIELESKI K M, CORBETT A C, HMIELESKI K M. The Contrasting Interaction Effects of Improvisational Behavior with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nd Entrepreneur Work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8, 23(4):482~496
[16] AHLIN B, DRNOVSEK M, 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 Creativity and Firm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4,43(1):101~117
[17] JR N K, DICKSON P R. How Believing in Ourselves Increases Risk Taking: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J]. Decision Sciences, 1994, 25(3):385~400
[18] GIST M E. Self-Efficacy: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7, 12(3):472~485
[19] WILLIAMS S, ZAINUBA M, JACKSON R.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Intention[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3, 18(2):126~137
[20] CHICKERY J K, SUSSIE C M, MORGAN P M.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planatory Style between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5, 11(1):1~17
[21] DENOBLE A F, JUNG D, EHRLICH S B.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M]. Waltham:P&R Publications Inc, 1999
[22] 马昆姝,胡培.基于风险感知的创业决策研究[J].软科学,2008,22(9):104~107
[23] SIMON M, HOUGHTON S M, AQUINO K. Cognitive Biases, Risk Perception and Venture Formation: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Start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2): 113~134
[24] LINAN F, CHEN Y W.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Practice, 2009, 33(3): 593~617
[25] 胡玲玉,吴剑琳,古继宝.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 11(10):1 484~1 490
[27] 马昆姝,覃蓉芳,胡培.个人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关系研究: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J].预测,2010,29(1):42~48
[28] 钱永红.个人特质对男女创业意向影响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7):8~13
[29] 刘万利,胡培,许昆鹏. 创业机会真能促进创业意愿产生吗——基于创业自我效能与感知风险的混合效应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1,14(5):83~90
(编辑丘斯迈)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k Propensity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The Mixing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Risk
DING DonghongZHANG X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cognitive theory, risk perception is taken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k propensity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441 samples was conducted with SPSS18.0 and AMOS17.0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risk propensity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risk, and the risk perception has either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risk propens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②risk perception has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risk propens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③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has a positive adjustment effect between risk propensity and risk perception, and has the role of reverse adjustment between risk percep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④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propens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has the mediated moderating effect; and the risk perception has the moderated mediating effect.
Key words:risk propensity; risk percep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通讯作者:丁栋虹(1963~),男,安徽安庆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230011)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E-mail: dingdh1963ustc@163.com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16)02-0229-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33402110040)
收稿日期:2015-03-10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