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邓华谈抗美援朝
2016-03-23本刊编辑部
开国上将邓华谈抗美援朝
当彭德怀在10月11日来到兵团司令部检查出国作战准备情况时,邓华又向彭德怀建议:“我军火力弱,敌人火力强,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得用两个军,所以还得向中央建议增调部队。”
“他打他的优势,我们打我们的优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7月,中国组建了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渡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中央军委调邓华担任13兵团司令员。
这一年,邓华刚满40岁,正是英年锐气。
邓华认真研究过“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他想,如果朝鲜人民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战争时间拖延,朝鲜人民军久攻敌方最后阵地不下,那么麦克阿瑟很可能有大的反扑动作,战场形势也许会发生逆转。
久思后,邓华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延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对美军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及方向,邓华指向明确,如果他当时就在朝鲜战场上的话,后来的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就要遇到麻烦了。
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召见了他,说道:“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要准备他们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停止笔记,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我军可以从侧翼和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包围,打近战、夜战。他打他的优势,我们打我们的优势。”
毛泽东脸上透露出欣喜。邓华把他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表达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
1950年8月初,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获得美国最高当局的批准。
半个月后,也就是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了。朝鲜人民军的主力被截断在南朝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朝鲜战争形势由此急转直下。麦克阿瑟在实施仁川登陆计划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问他的手下人:“会不会泄密呢?”他最担心的是登陆作战计划被对方知晓,那样的话,他将可能一败涂地。
遗憾的是,当时朝鲜人民军被拖在鏖战中,没能注意到麦克阿瑟的冒险之举。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成功,28日即占领了汉城,随后迅速北进,直至10月19日,平壤陷落。
“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得用两个军”
本来,麦克阿瑟在10月2日下达的第2号作战命令中,要求美国第8集团军在占领平壤后,与夺取元山的第10军在元山蜂腰部汇合,然后再向北推进。但是麦克阿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10月17日下达了第4号作战命令,取消汇合计划,命令这两支部队继续前进,直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
唇亡齿寒,中国人民不能眼见战火烧到自己的领土上。东北边防军13兵团所部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迅速集结在鸭绿江畔,只待一声令下,立即奔赴朝鲜战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沈阳召开了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会议结束已是深夜了,邓华等13兵团领导人仍在一起商讨着:入朝作战的兵力有些不足,必须具备优势兵力才能取得初战胜利。
按原定的作战部署,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约12万人,而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兵力已达42万人,地面部队拥有5个军,其中美军为3个军。除了地面部队外,“联合国军”还拥有作战飞机1000多架,各型军舰300多艘。且不说对方的海空军优势,仅同它的地面部队相比,我军仅出动2个军,也不具备优势。
邓华和洪学智决定面呈彭德怀。邓华直言道:“先过去两个军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4个军一起过江?”洪学智接着补充道:“美军飞机已经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鸭绿江桥炸了,我们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
第二天,彭德怀即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志愿军部队全部过江。毛泽东随即复电同意。历史证明,当时的处置是非常正确果断的,如果志愿军首批仅出动两个军,是不可能取得初战胜利的。
根据敌情和战场形势,邓华认为出动4个军入朝参战仍显兵力不足,于是又向彭德怀建议:“我军火力弱,敌人火力强,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得用两个军,所以还得向中央建议增调部队。”
彭德怀听取了邓华和洪学智这些意见,并报告给中央军委。中央军委随后紧急调遣驻扎在天津的第66军加入志愿军序列。11月份,又调第9兵团3个军入朝参战。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6月15日,中朝联军司令部向部队发出命令:从6月16日起,一律停止主动向敌人攻击。6月16日,交战双方参谋人员按照实际接触线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双方的文字专家也在逐字逐段地最后审定停战协定的文本。
“技术是科学,仅靠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和平即将到来,然而,6月17日深夜,南朝鲜当局却以“就地释放”为名,在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就地释放”了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按照停战协议,双方战俘都需交还对方。南朝鲜此举实际上是扣留战俘,蓄意挑起事端,明目张胆地破坏停战协议。
邓华对李承晚当局的猖狂行径极其愤怒,对身旁的副司令员杨得志说道:“看样子还得给李承晚点苦头吃才行!”考虑了一会儿,他决定对李承晚军队当时占据的一个突出部狠狠一击。这个突出部对我方威胁较大,而打掉这个突出部,则能将双方实际停火线拉直。
6月20日,彭德怀听取了邓华的作战设想后,立即于当天夜里给毛泽东发去电报,请示打击南朝鲜军队一事。第二天,毛泽东回电,表示同意打击李承晚集团。已经准备和平签字的邓华和志愿军将士们再一次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
志愿军当时在金城地区有4个军的兵力,为了保证我军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邓华决定再增加1个军,并增调3个炮兵团。这样,志愿军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火力上都优于对方了。
7月13日21时,金城反击战打响,志愿军1000多门火炮突然发起猛烈轰击,顷刻间,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山崩地裂。志愿军6个军同时向南朝鲜军4个师25公里正面发起攻击,1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阵地。
同时对敌人4个师正面进行战役反击,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啊!拿火炮来说,解放战争中天津攻坚战我军发炮7万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空前的。随后进行的淮海战役,我军一共发炮20多万发。到了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一共发射了40多万发炮弹,令许多老战士难以想象。而现在的金城反击战,志愿军一下子集中了1000多门火炮,准备了70万发炮弹,不到3年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起来了,可以硬碰硬地压制敌手了。
经过3天激战,志愿军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向南推进了15公里,歼灭了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随后又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7个师的反扑。整个战役歼敌5万多人。到7月27日,基本拉直了战线,我军的防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双方谈判首席代表签字后正式生效。燃烧了3年零23天的战火熄灭了。和平降临到了朝鲜大地!
邓华说:“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技术是科学,仅靠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种由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宝贵经验,是对志愿军参加2年9个月现代化作战的科学概括。这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
(《军事文摘》2007年第9期北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