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志:枯葵更觉怯霜残

2016-03-23文云乡

领导文萃 2016年5期
关键词:陶铸衡阳延安

文云乡

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城关镇,1924年秋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时改名“曾志”。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名?”她说:“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同年10月,她加入党组织后,在彭镜秋的帮助下,坚决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约。1927年春,她与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结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不久,夏明震牺牲,曾志与蔡协民结婚。1934年5月,蔡协民被叛徒出卖牺牲。在厦门,她和陶铸以夫妻名义一起开展革命工作,随着感情加深,于1938年结为夫妻。

1939年12月,曾志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秋,任中央妇委秘书长。看过央视热播剧《延安颂》的人,也许会记得这样一个桥段: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拜见毛泽东。她来到毛住处时,毛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她望着毛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地踮着脚,轻轻绕到毛的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毛一回头,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这位敢于直呼“老毛”、让毛泽东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曾志。

1945年,根据党的需要,陶铸和曾志将被派往东北。恰在此时,曾志患了阑尾炎,做手术时,她考虑到敌后斗争会很残酷,就提出要同时做绝育手术。当组织征求陶铸意见时,陶铸回答:“尊重曾志同志意见,同意。”术后不久,他们夫妇就奉命奔赴东北战场。临行时,曾志恋恋不舍地把女儿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交给了一位经过长征考验的战士杨顺卿照看。母女俩分别时,曾志无法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和女儿团聚,就十分郑重地对杨顺卿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

曾志一生坎坷,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志离开东北,任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后相继担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等职。“文革”开始不久,陶铸上调北京,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文革”办公室主任,不久,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央“第四号人物”。但时间不长,1967年1月,陶铸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全国“打倒陶铸”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口号声此起彼伏,“挂牌批斗”更成了家常便饭,曾志也经常被拉去和“刘、邓、陶”一起挨斗。每次见到相依为命的丈夫被一拨一拨的人踢来打去,她的心都在颤抖、滴血。为了强忍心中的刺痛,她经常把嘴唇咬出血来。1967年9月的一天,刚刚早晨7点,曾志就被有关负责人叫去。“中苏关系紧张,可能要爆发战争,组织决定陶铸疏散到安徽合肥去,明天就走。”这位负责人传达了“上级的指示”。曾志回到家里,看着重病在床的丈夫,她唏嘘不已:“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天了……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我对不起你!我一直想着补偿……”陶铸对曾志说:“我非常留恋过去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有了。我真想再有一次。”一生雅好文墨的陶铸从身边拿出一张纸片递给曾志:“这是我最后送给你的一点纪念。”纸片上写着一首诗《赠曾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含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曾志把丈夫的诗作小心翼翼地卷起,一针一线地缝到了衣服里。

不久,曾志也被遣散广州,远在大西北的陶斯亮被通知回来为母亲送行。此时北京已是初冬,凉风阵阵,满地落叶,曾志在女儿的陪伴下,匆匆南下。就在这对母女于半路中转时,得到了陶铸在合肥去世的噩耗。陶斯亮听到消息后泪如泉涌,难以自持,而久经风雨的曾志则紧握双手,含悲忍痛。1977年12月,曾志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协助胡耀邦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和考察培养经济、科技战线干部和人才等重要工作。199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除了陶斯亮,她还生有两子,石来发(与夏明震之子)、蔡石红(与蔡协民之子)。曾志生前就立遗嘱要求亲属:“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中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北京的任何战友不要通知……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言辞凿凿,掷地有声。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写道:“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猜你喜欢

陶铸衡阳延安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陶铸《悼亚楼同志》诗
陶铸在广西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大城衡阳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走进延安
完善我国人大选举监督机制的思路——以衡阳破坏选举案为例
中油桃4号在衡阳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