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另类形象工程

2016-03-23张锋

领导文萃 2016年5期
关键词:红帽子笔杆子形象工程

张锋

当前,仍然有少数地方的官员与专家热衷于搞课题调研,制造经验,培育模式,创造“软政绩”,典型的是制造各式各样的“某某模式”。当然,如果他们是真正地结合实际,根据长期的跟踪经验,在政府部门、相关专家、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提炼一些具有代表性、指导性和规律性的经验,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某某模式”,这是制度创新的产物,也是政界、学界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成果。如改革开放时期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官员、专家往往为了模式而模式,为出名而模式,为了仕途发达而模式,模式异化为“笔杆子”与“红帽子”利益结盟的载体。“红帽子”与“笔杆子”共同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模式”,并通过专家、学者、媒体的鼓吹、宣传,或者通过参加上级部门、单位的调研成果评选,来培育一种“软政绩工程”,以求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社会公众的关注。

其实,这种“软政绩”是形象工程的另类翻版,只不过它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但是,官员为何如此沉迷“软政绩”呢?

“软政绩”投入成本低。与软政绩工程相对应的硬政绩工程,比如,盖楼、修路、上马重大工程等,这些政绩往往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的投入,并且程序繁琐,需要各种专家论证、听证、上报批准、备案、检查、验收等,受上级单位、相关群体以及社会的监督。而制造“软政绩工程”,则很少受上述因素的限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

“软政绩”的政治风险小。传统的政绩工程由于巨大的投入,上级单位、媒体、社会公众的关注度高,人们可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以此来衡量该政绩工程的实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官员都要承担相应的政治风险,甚至为此丢官、入狱、身败名裂。而“软政绩工程”则不同,公众关注度不大,而且不具有实体工程,社会很难发现其缺陷、纰漏和危害。即使“软政绩工程”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虚构的,官员也可以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为由推卸责任。

“软政绩”的收益大。“软政绩工程”可以借助专家、学者、媒体的资源进行宣传,很快提高该官员的知名度和绩效,给人一种“仕而好学”的印象。这种巨大的收益与微薄的投入、几乎很小的风险相比,其中利弊得失显而易见。

“软政绩”不易监管。“软政绩工程”因为缺乏实体,并且其运作的抽象性,价值的模糊性,其实施效果如何很难评估,导致人们对“软政绩”的事前监管和过程监管“无处下手”。并且,我国目前的各类法律、法规也没有关于软政绩处罚的相关规定,这致使“无法”对“软政绩工程”进行监管,“软政绩工程”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

“软政绩工程”表面上看对政治体制、经济实体、社会结构、文化发展没有多大的危害,其实不然,它同样具有负作用。其一,它可能会误导相关政府部门对形势的判断、政策的取舍与制度的供给。其二,它容易刺激官员的投机、浮躁、急躁和浮夸的心理。

猜你喜欢

红帽子笔杆子形象工程
红帽子和大尾巴
红帽子找主人
红帽子找主人
笔杆子里出英雄——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笔杆子为什么歇不得
笔杆子为什么歇不得
变“形象工程”为“惠民工程”
浅议作文写作中的“形象工程”
不做“笔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