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曾伯词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

2016-03-23朱思玉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入世

朱思玉

摘 要: 李曾伯是南宋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和词人,现存词七卷,共200余首。多年的边塞生活和战争经历塑造了其词风的慷慨悲壮之气,表达着他对国家战事的关心,希望驱逐外敌,收复失地的积极入世理想。但朝廷黑暗、奸臣陷害,却迫使着他无法施展才能,最后悲愤离去,加之其自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精神自由的追求,便使他豪放壮阔的词风中透露出一股隐逸恬淡的出世情怀。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形成了李曾伯词的一种独特风格,在南宋后期乃至其后的遗民词人中都独树一帜。

关键词: 李曾伯 入世 出世情怀

李曾伯(1198—1268),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南渡后流寓嘉兴(今浙江嘉兴),北宋末年“浪子宰相”李邦彦之后。《宋史》卷四二〇有传,以文人出身主军,通兵事,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天才卓越,儒而知兵,屡以疏陈军政获迁”。①曾任淮东西制置使、广西安抚使、京湖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湖南安抚使、沿海制置使等职,官辙几遍天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②时有盛名,一生以事功显。牟子才赞曰:“首蜀尾吴,几二万里,今两淮惟贾似道,荆蜀惟李曾伯二人而已”。③卷四百十一徐硕又称其“天才卓越,为一代伟人”。④

同时,李曾伯也是南宋后期的一位重要词人,戎马之中素有儒雅之好,在残酷的的疆场战斗环境中,创作了包括边塞词、寿词、送别词、写景词等在内的大量词体。据统计,李曾伯创作寿词58首,居南宋个人寿词创作数量第四,而边塞词数量更是为两宋幕府边塞词之最,达34首之多。⑤且目睹着国家危亡,战争的惨烈,其词“不屑做莺娇燕呢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⑥今存《可斋类稿》五十四卷,计200余首,后人赞其词为“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而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于牙后”。⑦

对李曾伯现存在的200多首词进行分析考证,尤其是其边塞词和寿词,不难发现,其中大都蕴含着一种复杂的矛盾思想,既有驱逐外敌,救国家于危亡的积极入世理想,又有淡薄功名,向往乡村田园的恬淡幽静,追求精神自由的出世情怀。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这首先与南宋后期孱弱的国家形势、混乱的政治局面有关,是一位文人士大夫自愿承担民族责任的救亡之音,但也是其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及对官场黑暗、奸臣弄权的控诉与愤懑。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这多种复杂的情绪心境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李曾伯词中隐逸情怀与报国理想、建功立业的矛盾,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冲突。以下,笔者就将结合其具体作品,从不同角度对这种复杂思想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论述。

一、田园向往与残酷、昏暗现实的矛盾

李曾伯身为南宋重臣,边疆大吏,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的兴亡,以挽救天下危亡为己任,将儒家的报国理想视为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召唤,始终渴望以自己的努力救民族于患难,实现报国壮志。然而,作者在这种豪放昂扬的斗志之下却又多次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一种归隐之情。使得所怀抱的理想壮志与超旷闲适的心境难以相融,内心也因而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之中。

最能体现这种矛盾冲突心境的作品是《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首韵》:⑧

老子家山,近古苏州,有监本呆。叹长途荷担,斯宜已矣,急湍鼓枻,岂不危哉。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君恩重,乃边戈未偃,阃毂犹推。

东南休运将回。幸天日清明公道开。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人口如碑。青眼旧交,黑头新贵。快九万里风鹏正培。诗筒寄,正多情未已,聊解君颐。

这首词是李曾伯矛盾心境的集中体现,作者在词的上片直接写出“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表达对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羡慕与敬佩,明确提出自己的归隐意愿,可以说是其向往田园,退居归耕的一篇宣言。然而,在表达了这种归隐情怀之后,却又陡然笔锋一转,“君恩重,乃边戈未偃,阃毂犹推” 。交待出当时的严峻形势,不仅君恩浩荡,无法推辞,且“边戈未偃,阃毂犹推”,国家仍处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存亡之秋,自己又怎能无视民族危难,而独享田园宁静,一个“未”、一个“犹”,道出了作者的多少无奈与辛酸。这种严峻的现实形势、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对内心深处向往田园宁静的违背与剥离,正是其产生思想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

对闲适恬淡生活的追求虽然在作者内心深处形成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真正使这一矛盾加剧,并表现出来的却是南宋后期昏暗的政治局面。李曾伯从政30余年,朝廷内政党对立,奸人掌权,无数贤臣良将遭受迫害致死,李曾伯从政前期虽被重用,却也是仕途坎坷,多遭弹劾,屡被调迁,始终无法稳定下来成就一番大业。宋理宗执政后期,更是任用贾似道、丁大全等一批奸臣,听信谗言。李曾伯也最终与一帮重臣遭陷害下狱,不再得到重用。

与内心精神向往的违背相比,这种壮志难酬、人生失意的苦闷才是其矛盾冲突的根源。才能无法伸展,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也力不从心,所以作者才会唱出“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的哀叹。这种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在其词中还有多处展现,如《八声甘州·癸丑生朝》中“磊落中心事,只有天知”。《水调歌头·丁亥重阳登宜昌二郎庙楼》中“对长江,流不尽,古今愁”。《水调歌头·丁未沿檄过颖寿》中“叹平生,身客路,半天涯”。《贺新郎·辛亥初度自赋》中“此生何以酬明主,怅新来,鬓毛添白”。

现实的苦闷无法排解,所以才会追求精神的乐趣,向往田园隐逸生活的愿望才会如此强烈,才会唱出:“功名后,却归来廊庙,细展经纶”(《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抱孙弄子聊吾适。且从今,时复一中之,杯中物”(《满江红·丙辰生初自赋》)。“正柴桑栗里,稻肥蟹健,松江笠泽,莼美鲈鲜”(《沁园春·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向酒边,多做数篇诗”(《八声甘州·癸丑生朝》)。这些词句,正是其内心苦闷的写照,是其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残酷、昏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

二、追求精神自由与建功立业的矛盾

李曾伯在《水调歌头·幕府再和,再用韵》一词中道:“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其中,“子陵”即东汉著名隐士严光,自北宋范仲淹建立严子陵祠堂之后,严光即成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树立隐逸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典范。被学者称为:“宋代隐逸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的精神追求。”⑨李曾伯即借用此意,表达自己对不被现实羁绊,能够顺应心境,追求精神乐趣的古代隐士的钦佩与向往,另外,如《水调歌头·戊申和八窗叔为寿韵》中“休说射雕手,且学钓鱼翁”。《沁园春·己未初度》中:“不退寻岩壑,相安耕钓,重来岭峤,犹事驱驰”。《贺新郎·辛亥初度自赋》中“世事付之酒杯外,那棋边,得失都休语。来共看,雁儿舞”。《满江红·洪云岩、刘朔齐用韵》中“安得松江江上去,一蓑独钓丝千尺”。《八声甘州·和韵》中“任从渠,翻云覆雨,愿老于耕钓乐于诗”。等词句描写的都是对这种超脱尘寰、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然而,身处乱世,南宋王朝的边塞危机不断加重,使得许多文臣武将深感外患之重,使命之强。作为国家重臣的李曾伯虽对绝对的精神自由有着无限的向往和追求,但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了这种国家危难、边患难息的军事环境的感染,而在词作中极力的表达出一种驱逐外敌的豪情壮志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建功立业实现国家不断强盛的愿望。如其词《沁园春·丙辰归里和八窗叔韵》写道:

万里戍边,八载去家,始遂一归。怅年中早历,虎头兵幕,平生屡建,豹尾神旗。乞得闲身,毋庸多议,感荷九重渊听知。当时事,似狂澜欲倒,孰障东之。

天教狂虏灰飞。更莫问儿郎存血衣。把雪裘霜帽,绝交楚檄,雨蓑风笠,投老吴矶。径与松荒,人同鹤在,交友晓天星样稀。从今去,共麴生相约,愿乐清时。

这首词是作者矛盾心境的集中写照,词的上片写出国家的危难局势“似狂澜欲倒”以及自己的征战经历“万里戍边,八载去家,始遂一归”。虽是异常劳苦,“乞得闲身”,但却并没有丝毫推辞,依然是“平生屡建,豹尾神旗”。下片更是高唱出“天教狂虏灰飞。更莫问儿郎存血衣”的豪情壮语,希望建功立业,驱逐敌寇的雄心壮志使人敬佩。但结尾处却又笔峰一转:“从今去,共麴生相约,愿乐清时”,待天下太平之后,只希望归隐山林,独享清时。至此,一个忧国忧民,希望建功立业而又追求精神超脱,向往闲适自由的矛盾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

三、欲去还留,对现实的超脱与不舍

南宋后期、蒙古崛起,金亡宋危,边疆危机不断加剧的同时,朝廷内部却政党对立,奸臣弄权。李曾伯作为边疆重臣,凭借着满腹才能与一腔热血,想拯救国家于危难却力不从心,壮志难酬,不免对时局失望之极。加之其内心深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更使他迫切的想超脱尘世,追求内心自我的闲适生活,但又深感自己的责任所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又使他不忍目睹国家衰亡、民族患难,于是便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中走上了抗敌救国的道路,反应在其词中便是对具体战事的思考以及对天下太平后自己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如《水龙吟·癸丑二月襄阳得捷,和刘制参韵》一词:

黄旗吉语飞来,胡儿已落将军手。吾皇神武,一新城郭,断谟天授。铁骑才临,雕戈京逐,击蛇击首。快风驱雨洗,江空谷静,淮淝上、似之否。

此事老臣何有。想捷传、延英方昼。玉颜应笑,金瓯堪保,贺声交口。吾责免夫,吾归可矣,萧然一叟。把功名,分付诸公,聊自赏酒盈斗。

此词写于襄阳大捷之后,开篇即将其兴奋之情满溢而出,“黄旗吉语飞来,胡儿已落将军手。”接着写在皇帝英明神武的领导及苍天的眷顾下对敌人迎头痛击直至胜利的过程,“快风驱雨洗,江空谷静,淮淝上、似之否。”以襄阳城的平静衬托自己内心难以抑制的喜悦与激动。下片先写战争胜利后君臣交相称贺的场面,随后,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的美好愿望以及天下清平时自己飘然归隐的情怀,“把功名,分付诸公,聊自赏酒盈斗”。这样,一种忧国忧民、关注现实民众苍生、但又不恋权位、希望超脱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矛盾心境便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

作者这种欲去还留,既想实现对现实的超脱,但又不忍弃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复杂情绪在其词中还有很多处展现,如《哨遍》中“怕胡雏穴隙尚相窥。有淝水儿曹举兵麾……何须岘万勒丰碑。有天知,方寸余地”。《水调歌头·戊申送历守赴濡须漕》中“斗极泰阶动色,归佐太平基。客有问僕者,只说在渔矶”。《沁园春·丙午和淮安朱赞府韵,以同在丙寅安陆围中,朱八十余矣》中“群贤拱木,畴记官军夜战时……闻公里,有藩溪堪钓,盍亦云归”。

总之,身处南宋末年的乱世,国家危难,李曾伯作为当时的名臣重将,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担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但朝政昏暗,奸臣弄权,又使其始终力不从心,难成大业,最终遭迫害下狱,忧愤去世。这坎坷多变的人生遭遇反应在其词中便是那既心系国家,希望建功立业,拯救危难的雄心壮志,而又壮志难酬、失意苦闷的愤慨与悲痛。这种心情是复杂的,是矛盾的,既有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匡扶社稷大业”的社会责任感,又有无力排解苦闷,而不得不转向道家随遇而安、追求精神自由的无奈,并凭借着这种对精神向往的支撑去继续承担自己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终其一生,李曾伯的人生是痛苦的、悲剧的一生,他始终生活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之中,无法调和,更无法消解,而这种矛盾复杂的人生境遇便是其词作中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冲突的根源。

注释:

①嘉善,曹庭栋.宋百家诗存[M].四库全书.[Z].

②[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457.

③[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④徐硕.至元.嘉禾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

⑤牛菲.两宋边塞词产生机制初探[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9.

⑥张静.南宋词人李曾伯年谱[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

⑦[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00.

⑧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⑨刘方.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学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入世
梁启超与他的时代
栖真清论与入世盛仪:英国爵士的百年道家印象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出入相宜天地宽
功止美酬 出世入世——作品“福合提梁”的创作意境谈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中国入世15年
中国入世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