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

2016-03-23张丽君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与时俱进

张丽君

摘 要: 此文对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和湖南省旅游局分别组织编写的两类五种体例和内容各不相同的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进行分析比较,获知该类教材存在诸多不足,并阐述了对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服务旅游,突出实用,攻克难点,深入浅出,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教材编写 服务旅游 突出实用 与时俱进

“旅游类专业”,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旅游类所涵盖的6个专业(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是供学生或学员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学习的教材。文章对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和湖南省旅游局分别组织编写的两类五种体例和内容各不相同的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的分析比较,获知该类教材存在诸多不足。

这两类教材,一类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三版)[1]、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一版[2](以下简称“国家版”一和“国家版”二)。一类是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以下简称“湖南版”)。它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导游语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5]。“国家版”与“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国文学史”专章,且份量居全书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为例,“中国文学史简述”就有两章,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国家版”就完全没有这个内容。第二,“国家版”专门辟有“普通话语音知识”专章,篇幅近全书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点,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应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安排篇章,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一定要精讲,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要大刀阔斧删除,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删除了。相反,“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内容芜杂,光是明朝一代诗歌,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谓“文学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但是,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其中“书信”一项,讲了11种,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除“一般书信”,“咨询信”,“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另外的七种,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二)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较而言,“国家版”(二)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结合字音加以辨析”,这41个字,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在文字学上,今天称为“视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从“礻”的字,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偏旁为“衤”的字,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所以,“初”应是“衤”旁。“国家版”(二)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在攻克难点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仄声字)的识辨问题。第二,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除图书馆馆藏,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经过一定的学习,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种种皆切实可行,简单快捷,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在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有学术水平,解说精准。所谓“浅出”,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前,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则更属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再说举例。“湖南版”(三版本)在谈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知识点中,虽举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无趣味性。“深入”了,但没有“浅出”。如果像陈蒲清、刘衍在《教学语法答疑》[8]一书中就同一问题举的案例:曾国藩修改幕僚的奏折,将原文“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达的效果是“败军之将”,改后的奏折表达的效果则是“百折不挠”。语序,在写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达魔力!在谈及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词十分丰富”。这一提法,并不精准。汉语的量词除了十分“丰富”,还十分“形象”,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和“文学性”。如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就很形象,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对量词语法特点是揭示,光提“丰富”,就欠全面和深入。

“湖南版”(三版本)第七章“风景名胜诗词曲选”中选了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在“赏析”中指出:“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同样“深入”不够,也未讲到点子上。因为这末尾两句真正的价值,是在于它运用了“通感”:通过比喻的形式,把人的不同的感觉进行沟通,把抽象的“离情”转化为的滔滔不绝东流的万里长江,可感可视,形象生动。该章还选了李白的《塞下曲(其一)》,对其中的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金鼓”一词的注释是“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鼗鼓、鼛鼓、晋鼓”,有“浅出”不够之嫌。所谓“金”,就是铜锣;所谓“鼓”,就是战鼓;是古代军队作战时发号司令用的两种工具,可译为“号令”。“随金鼓”,即“听号令”之意,就通俗得多。

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还应海纳百川和与时俱进。即编写教材成员要尽可能广泛地吸纳与文化旅游有关的多方面人才,除旅游院校的资深教师,多年从事旅游实践工作的专家,还应有专业的文化研究工作者,研究本土文化的,电视台相关栏目的编导和主创人员,如“湖湘讲堂”栏目的有关人员等。选入教材的内容既要紧扣旅游业,也要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

参考文献:

[1]刘兰英.汉语言文学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冯冬明.汉语言文学知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夏先培.汉语言文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4]屈中正.导游语文[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

[5]夏先培.汉语言文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6]郭芹纳.诗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4-146.

[7]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8.

[8]陈蒲清,刘衍.教学语法答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4CZY06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与时俱进
对初中化学用语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数学教材的心理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