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布朗《夜巡》的张力美学研究

2016-03-23闻莲萍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艺术性张力

闻莲萍

摘 要: 伦布朗的《夜巡》以其独特的光影画法在荷兰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画面的明与暗、艺术作品本身的“静”和它所表现内容的“动”、艺术家苦心追求的艺术性和订件者们虚荣的“满意度”等等这些看似可以调和的矛盾却始终都充满着对立、冲突。这幅画的张力美诠释着艺术家的使命和担当:在艺术梦想和商业利益之间,伦布朗恪守前者。

关键词: 伦布朗 夜巡 张力 艺术性

十七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这一时期有两类画家:一类继承尼德兰传统精于分析和记录视觉细节,喜画静物,充满对生活现实的满足;另一类则受到意大利卡拉瓦乔风格的影响,以光影对比来表现体积和群像的构图。第二类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因此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伦布朗显然是第二类画家,他一生中画了数量巨多的自画像,是西方绘画史上的一个大师。然而,伦布朗的代表作却一直被认为是《夜巡》这幅巨大的人物群像画。这幅画在伦布朗的生前给他带来的是惨痛的损失和致命的打击,却在他死后给他送去清凉的慰藉和至高的赞赏。西方文论中,“张力”是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提出的,是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但是这种张力所具有的“多义性”、“矛盾性”和“紧张感”亦是《夜巡》这幅画在构图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的一个美学特征。

一、情节的“动”与画面的“静”

《夜巡》是荷兰画家伦布朗1662年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委托而创作的群体肖像画。按惯例,订件者的肖像应在画面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都付了一样多的定金。可是伦勃朗并没有迎合订件者们的“意愿”,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射手队在班宁·柯克大尉的带领下,紧急集合准备出发的瞬间为切入点,赋予这幅画戏剧性和震撼力:这种新的布局使得整个场面显得紧张和仓促。大尉和中尉站在画面的中央,神情镇定,他们似被舞台灯光所照亮,显得十分醒目,周围的射击手则沉浸在或明或暗的光影里。《夜巡》以光影画法技巧为特色打破了常规集体画的“排列式”的画法和布局,伦勃朗在观察与表现上更多地服从自己内在的力量,更重视由于对比形成的画面效果而不是一般的逼真描写。他的戏剧性的手法原本大量运用于宗教、神话、风俗画题材,情节中人物有着虚实、隐显、主从等变化。伦勃朗创造性地将这种手法运用于群像画作品,其画面效果与定制者的期待相去甚远。

这幅画中库克队长和他的副手引导着他们的射手连,所有人物皆着花式的盛装模拟着往昔的出巡。《夜巡》中人物道具众多,虽不是左右完全对称,但以中心人物为主,左侧和右侧的人数基本相同,左侧和右侧的形象道具虽不同,但是各个道具所指向的方向以及拿在手里的位置,都是相当对称的,整个画面的疏密处理的非常好,人物都是集中在底层,但是每一个人的高矮以及位置都不一样,错落有致,各个人物都对整个画面的均衡做了一定的贡献,在整体的感觉上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在《夜巡》中,伦勃朗的用意在“巡”,追求的是动感和情节。①

绘画不同于文学。文学作品能描写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曲折变化,一部书里可以表现人物喜、怒、哀、乐情绪的发展过程。绘画却不能这样,正如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评论家莱辛所说:“在永远变化的自然中,艺术家只能选用某一顷刻,特别是画家还只能从某一角度来运用这一顷刻;既然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地反复玩索;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把握地说,选择上述某一顷刻以及观察它的某一角度,就要看它能否产生最大效果了,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②莱辛在上述一段论述中,提到了绘画只能从某一角度的某一顷刻来表现,明确阐明了绘画的特定范围,只能是选择最能揭示人物内在本质的,能引起观赏者相应的心灵震动,能给予他们充分想象余地的某一角度、某一顷刻。画面上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这幅画充满了变化与统一,带给人们一种紧张有序的感觉。

这幅画的中心毫无疑问是处于中间位置的民兵上尉,他的神情比较从容,谈吐优雅,举止十分有气度。而别的队员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物,杂乱中又可以看出是统一在上尉的领导之下的。上尉与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使得上尉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更加突出,也更显现出他的领袖气质。上尉与这些民兵,就像是鲜花与绿叶一般,整个画面的感觉是非常和谐的,上尉的领导气质与民兵们比没有起任何冲突。黑格尔认为17世纪荷兰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崇高精神之所在”就是“唤醒心灵的自由活泼”。③

二、光与影:色彩的张力

论明与暗:光和影,再加上透视缩形的表现构成绘画艺术的主要长处。④莱顿时期,伦勃朗把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画法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气韵生动,层次丰富,而且富有戏剧性。画中沉着镇定地走在前面的指挥官很清楚队伍正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而士兵们将会遵从他发出的指令。那个人群中发光的小女孩,还有藏在阴影中隐约可见的那条狗,则隐隐地暗示出这群民兵队的职责,他们是在保卫这个城市的居民。“明”与“暗”本是一对矛盾体,但是伦布朗将其处理为“光”与“影”的差别,这样一来原先的对立性就被削弱了,这种“张力”和“紧张感”亦随之得到了缓和。艺术家用明暗、光影和黑白强烈对比的手法让整个画面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库克队长和他的副手似被一束舞台灯光照亮,显得突出。其他人物则渐隐在或明或暗的光影中做着各自的准备。这是一幅极大的画,画面中的人物都如真人般大小,虽人物众多但主次分明,除了两个队长和小女孩之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并有一种向中心汇聚的动感。二十多个人物复杂的安排,形成生动的形、光的图案效果。整个构图、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搭配和光影的调度使得画面有声有色。《夜巡》采用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并好像正在向观众走来。这种手法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

明暗对比是伦布朗的一个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为“紫金色的黑暗”。明暗的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可感受的形象,造成视觉效果。这种视觉形象不是机械的记录对象的各种元素,黑格尔认为不是单纯的摹仿,而是一种来自精神的再造,从个别现象集中概括为典型形象。因此,造型艺术基本特征之一,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突出视觉表现。⑤

黑格尔认为绘画与雕刻的区别主要在于绘画把三度空间压缩为平面,或者说是取消三度空间的一度,使平面成为绘画的表现因素,绘画是把反映对象放在平面上刻画,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怎样才能造成这种“可以眼见的”空间形式呢?黑格尔把它归结为:只有通过“物理方面的差异现象才能成为明显的,可以眼见的”,就是通过光与影、明与暗、颜色等为描绘手段,塑造出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使心灵内容获得真正的生动表现。⑥画面美博得观众的喜爱,是要靠绘画表现手段的掌握和运用才能达到画面上的神奇妙肖,自然精巧。运用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过程正是发挥绘画艺术特长的过程。绘画能使瞬间事物具有持久的能力;能把瞬息万变的人物活动、面孔表情描绘给人们看,还要对事物生动、鲜明的个性进行刻画。在绘画史上,黑格尔以发展的观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在运用色彩的基本特点做了分析研究。他提出:“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彩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就是再现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⑦色彩的形式是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单纯颜色不能构成造型艺术作品,颜色当它表现了一定形态对象,形式表达一定内容时,色彩就具有一定意义了。《夜巡》的色调是典型的伦勃朗风格,在黯淡的背景中,因光的照射而呈现出生命的色彩。中尉的军服和小女孩的服装呈明亮的浅朱黄色,颇为抢眼。接着我们的目光会被库克上尉雪白的皱褶领所吸引,他华丽的黑色军服在其衬托之下益发显得醒目。然后是上尉的红色披巾,呼应着他右侧穿着红色军装、持长枪的士兵。在明亮的黄色和黑色的背景之间,红色起到了一种平衡和过渡的作用,增添了画面色彩的丰富度和层次感。

三、情感的实与形式的虚

“情感”与“形式”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到的一对概念,不过在书中,她用“符号”指代“形式”。他认为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在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上,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17世纪的荷兰画多从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描绘了世俗生活以及自然界的事物等一些具体的现象,如正当、欢乐、安静但又狭窄的生活。伦布朗的《夜巡》在表现这些场面与人物都显出自由欢乐的气氛,体见出心灵的明朗。他将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以此来表现每个人物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同时也真实刻画了荷兰人的鲜明性格。尽管取材于平凡的自然中不重要的偶然的事物,这些景象却显得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以至形成真正的题材内容的不是那些平凡村俗的东西而是这种毫无拘束快活气氛。“我们看到的不是平凡的情感和情欲,而只是生活中的朴质的接近自然本色的东西,也就是快活的谑浪笑傲的喜剧性的东西。”⑧伦布朗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右侧击鼓者的神气,左边挑着旗帜的巡警形象,班宁·柯克正在与他的少尉威廉·凡·雷伦勃克谈着话;其余人物都被安排在中景和后景。有的在擦枪筒,有的在举长枪,大有当年荷兰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那种阵势。画家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得错落有致。这幅团体肖像画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透过画面上人物的穿着、神情以及动作和姿态我们能窥测到他们性格的某些特点。在伦布朗的画面中不仅有对现实场景的如实描摹,也穿插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和虚构的部分。绘画中人物形象神态表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揭示人的心灵。“他竭力要表现的绘画似乎无法表现的东西——人的内心世界。”⑨实际上,人的心灵完全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虽然人的心灵本质在人的面孔上得到了最近似的表现,但是它还不能自己挣扎出来让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画家,也不可能用物化形式完全感性地把它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物化形式的启发让观赏者从多维的角度自由地去想象、领悟。绘画所做的也正是要诱发观赏者的想象。人们想象的发展只能以合乎想象的对象为契机。

伦布朗对他的绘画题材做出这样的限定:“我只画使我感动的东西,正像希腊人用斧头砍大理石一样。”⑩对于人物风俗画来说,模特是画家的一个关键性道具。然而这里的模特并不都是“可见的”,艺术家们常常将自己想象的形象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从小的方面来看,在《夜巡》这幅画中,那个拎着鸡爪的小女孩始终是一个谜。现今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一个解释为:她是一个象征意象,是伦布朗所进行的一个虚构的形象。除此之外,画面上还有很多画家为了填充画面而虚构的人物形象,他们大多是不完整的脸,对于这些个不完整的脸比较公认的一个解释是画家为了填补画面的空白而有意为之的。不可否认,这些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在《美学三讲》第三讲中,鲍桑葵引入了“艰奥美”的概念。鲍桑葵把美分为广义的美和狭义的美他认为广义的美可分为两类,还提出了“艰奥美”的三个特征:错杂性、紧张性和广阔性。其中错杂性主要是强调欣赏对象自身的庞大性,而广阔性则主要是讲欣赏主体知识结构和想象力的丰富。伦布朗在画中所虚构的人物或者说意象正是需要欣赏着细心体会琢磨的地方,这一“填充”式的做法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大的方面来看,整个《夜巡》就是一个虚构。画面中的巡警们的行为举止都是在虚拟的情境中产生的。换句话说,画中所有真实存在的人物都是在有意识地进行“表演”:队长下令不是真实情境的。换句话说,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是在表演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画面上的人物的动作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演出来的,但是伦布朗并没有将这种表演生硬地搬到他的画布,而是采用了“化假为真”的表现手法,从而将画面人物的动作协调起来,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伦布朗把艺术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不愿迎合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这是艺术家对艺术情怀的恪守,是对艺术的尊重与敬畏。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夜巡》,但却也因为这幅画,使得伦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这幅画的订画者不满意该作品的人物的构图以及形象的描摹,因而要求退款。这种略带戏剧性的举措与艺术家的艺术品质本身构成失衡的、不协调的关系。若将视野拉到当下,这种不失衡的关系更显得突兀。并不能责怪十七世纪的订画者们的在艺术鉴赏和审美趣味上的不堪,相反,正是这种关于艺术的不解与怀疑使得艺术家伦布朗在其以后的绘画生涯中不断地反思、沉淀。时代是存在局限的,但正因有了这种局限,我们才有了超越局限的斗志和不断前进的勇气。

注释:

①林碧珠.荷兰画家哈尔斯与伦勃朗的技艺特点及两张群像画[J].国际美苑,2008(4).

②[德]莱辛(G.E.Lessing):拉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

③黑格尔:美学[M].第1卷,商务印书馆,2009,217.

④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7.

⑤刘德滨.黑格尔论造型艺术特征——读美学札记[J].美苑,1983(03).

⑥刘德滨.黑格尔论绘画中的美学问题[J].美苑,1981(01).

⑦黑格尔.美学[M].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2009,194.

⑧黑格尔.美学[M].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2009,326.

⑨龙润霞,张克敏.世界名人名家名传第五十七册伦布朗传[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3.

⑩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225.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德]莱辛.G.E.Lessing).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美]温尼·海德·米奈,李建群译.艺术史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戴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9.

[6]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7][法]保罗祖姆托,张今生译.伦布朗时代的荷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8][法]贡布里希,杨成凯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艺术性张力
巧测水膜张力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张力
张力2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播音主持的艺术性魅力展现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