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管理思路分析
2016-03-2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四川成都610091
康 璐(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四川成都610091)
茶叶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管理思路分析
康璐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四川成都610091)
摘要:茶叶作为我国主要的饮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大有裨益,而且基于“喝茶”发展起来的茶文化,更是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中国文化精髓。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饮茶之风依旧盛行,而茶叶连锁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发展形式,为茶叶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对树立茶叶品牌以及茶农增收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针对茶叶加盟经营管理模式及其管理思路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茶叶连锁店;经营管理;管理思路
强化茶叶加盟店的经营管理,是提升茶叶加盟店经济效益,促进稳定经营的关键。茶叶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具有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点睛之笔。因此做好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茶叶企业连锁经营面临的机遇分析
1.1人均茶叶消费需求增加
在国家经济繁荣时期,茶业必然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茶叶需求量的增加。我国是世界茶叶的主要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每年茶叶生产总量非常巨大,近些年来我国茶叶出口量稍有下降,但是国内市场销售量却持续走高,目前依旧呈现出稳步增加的势态。如下图1所示,是我国2010年到2014年度的茶叶总销售量走势图,单位为万t。
图1 2010-2014年全国茶叶内销量(单位:万t)
从上图可见,我国茶叶销售量增加速度非常快,并且国内茶叶销售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茶产品的其他功能也在不断研发,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叶深加工的发展,这些都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市场所面临的必然趋势。
国民在茶叶选择上也开始从以往的大众茶叶向名优茶品过渡。从全国范围来看,乌龙茶、红茶以及花茶的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收益颇丰。比如福建、广东地区的消费者就十分偏爱乌龙茶,这使乌龙茶生产总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北京近些年来的乌龙茶销量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已经超过地区茶叶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从这些城市的茶叶销售情况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居民饮茶的喜好越来越浓厚,对于名优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使更多的名优茶进入到大众消费领域。茶叶连锁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茶叶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它是茶叶进入更广阔消费市场,更高消费层次的有效途径。
1.2跨地区茶叶交流合作增加
在茶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台两地的茶叶往来逐渐密切。首先,由于两地在茶叶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都具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良好的茶叶生产能力,因此,强强联合成为了必然。这两个地区的茶叶交流合作,不仅可以将地方茶品的优势凸显出来,同时还能够相互补充,为茶叶经营创造更好的机遇。福建地区的茶叶生产可以积极借鉴和引入台湾茶叶的现代科技手段和经验,台湾的茶叶市场反应机制与销售网络建设也是福建地区学习的榜样。而福建地区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茶叶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这为台湾茶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平台。在最近几年,闽台茶叶交流愈发频繁,而且未来两地合作的势态还会逐渐加强,这使两地原本分散、偏离的小市场聚集了起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市场。地域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在茶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帮助企业站稳脚跟,实现经济与市场扩张的双赢。正是这种跨地区茶叶交流合作的增加,使我国茶叶市场更加繁荣。
1.3政府对于茶叶生产与经营的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茶叶生产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也获得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以茶叶生产为主要经济发展形式的地区都制订了区域布局规划,将茶叶、农业发展列入重点战略计划中。同时,政府还给予茶农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茶叶经营补贴。政府对茶产业在资金、政策上的各种支持,不仅有效改善了茶叶生态环境,提升了茶叶的综合产量与质量,同时也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生产工艺的革新,为我国茶叶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发展基础。
2 茶叶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对茶叶连锁经营所面临的有利形势分析,能够了解到积极进行茶叶企业连锁经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借助大好形势,迅速占领市场,茶叶企业必须要全面落实管理创新工作:
2.1强化连锁经营创新管理意识
为了规范茶叶企业的连锁经营,加快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意识。在企业经营方面下大功夫,作为连锁经营核心内容,经营的规范化是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管理从店面、进货、配送、广告、核算、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建立统一标准,全面落实统一管理。茶叶企业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严格依据这些统一的管理标准进行经营,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从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叶企业的管理情况来看,规范化管理意识在企业还不够强烈,就是因为无法全面落实规范管理,使得茶叶企业连锁经营模式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必须要明确一点就是,连锁经营与规范化、统一化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开展连锁经营,这样才可以确保经营、生产的高效化。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引入销售试点管理系统、条形码管理系统以及库存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等,这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管理系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确保了管理时效,管理质量得以提升的同时,还减少了用工量,缓解了工作强度。企业中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对各部门,各销售点实现动态化管理,同时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迅速做出新的管理计划,做到及时进货、及时配送、减少库存、提升商品流转速度等等。另外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规范化管理要长期坚持,长期执行,在经营制度与运营规范上必须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规范化管理要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入手,具体到总部运营手册、配送运营手册以及促销手册等等,企业内部定期开展监督考核,随时了解管理监督的情况,并随时进行调整。最后,在价格体系上也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价格体系的稳定,做到茶叶品质与价格的统一,树立产业品牌的形象与信誉。
2.2加快企业连锁经营标准化建设步伐
茶叶企业连锁经营管理创新过程中,管理者还应该意识到标准化建设的效率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持续加快建设步伐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企业自身要针对过去的管理体系进行细化以及标准化的完善,在企业中全面普及生产标准化,从连锁经营的原料、茶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入手,确保质检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长期落实,从源头上保障茶叶质量。其次,要提升改造与治理的步伐,在企业中落实各项标准与规范,茶叶企业需要积极进行整顿,生产环节必须要确保清洁,国家所规定的各项法律制度必须严格执行,通过这样的规范化建设,提升茶叶企业连锁经营效益的提升。
2.3重视连锁企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在实现茶叶企业连锁经营管理创新中,企业管理者还必须要关注企业配套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匹配,企业内部需要建立配送中心、信息中心以及运营人才基础服务体系等等。同时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茶叶企业还必须要提高连锁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作为生产管理的依托,在企业决策能力、风险预警能力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企业连锁店铺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企业总部可以随时掌握连锁店铺的动态,而连锁店铺也能够及时受到总部的各种指令。目前连锁经营模式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对网络的迫切需求与依赖,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和标准化管理的可能。所以说,企业必须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采购、配送的通讯系统,从客户、财务以及价格、库存的各方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在管理人才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企业对市场形势的应变反映速度,保障所有连锁店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做到高效运作。
2.4构建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
传统茶叶企业中,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方式落后,企业管理意识淡薄,企业人才结构不健全,茶叶专业人才过多,营销管理人才过少,这种情况必然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实现连锁经营之后,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不可忽视。连锁经营所面临的市场会更加广泛,管理工作的内容会更加复杂,同时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更高,对于各项操作管理会更加严苛,企业中现存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不够,结构单一,同时人力资源队伍流动性大,这些都非常不利于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所以说,茶叶企业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与构建,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在管理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连锁经营中人才结构进行定位,重点放在提升人才应用技术能力方面,为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操作管理岗位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另外,人才培养要符合经营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并做好员工考核工作,针对茶叶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品种以及文化设置考核内容,尤其是各店店长以及部门经理等高等管理人才的考核,需要更加严格和细致。
3 结束语
茶叶企业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为了实现更新、更快的发展,开始积极探索连锁经营模式,而管理创新也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茶叶企业所面临的有利发展形势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创新策略,旨在助力我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茶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郑龙章,张春霞.提高福建茶叶质量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3.11
[2]李道和,高岚.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 2013(07):4.23
[3]刘年艳.中国茶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垦.2012(07):9.25
作者简介:康璐(198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