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学角度来设计“热力环流”一课

2016-03-22陈国祥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161

地理教学 2016年4期

陈国祥(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61)



从科学角度来设计“热力环流”一课

陈国祥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61)

摘要:本文对常规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提出“气压和等压面”是作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培养高中生科学技能的重要内容。抓住这一本质,可重新开展“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等压面;热力环流;科学角度

“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典型内容,笔者听过许多课例,总有一种感觉,即常规设计的多,真正有突破性的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现象与问题

很多课例都是以生活现象或实验演示导入的,不管是空调、暖气、孔明灯、热气球,还是冰块热水的演示实验。其实,学生对于热力环流的现象还是非常熟悉的,对由于冷热产生的空气垂直运动及环流的生成,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也就是说,热力环流这种运动环流,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简单。不要说高中学生,估计初中生或小学生,如果有生活经验或实验演示,要想画出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见图1),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图1 热力环流示意图

既然如此,为什么地理一教,这个问题反而变得复杂了,一些学生反而变得不知道热力环流是什么,也经常画错呢?是不是高中地理就不要教了呢?

二、质疑与原因

学生已经建立了冷热与运动的关联(特别是垂直运动),但这样的认识是不是科学呢?有没有什么问题呢?这是我们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思考的问题。事实上,由于缺少了相关的科学概念,这样的认识还有不少科学上的困难。

1. 冷热无法进行准确测量。因为冷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实际中只有“温度”这一可测量的物理量。一个地方的温度是20度,你不能判断它是热还是冷,必须知道另一个地点的温度,有了比较,才有冷热的判断。当然,要想得出冷源与热源,光有两个点还不够,你必须把所有点的温度都测量出来,才能知道哪里是热源,哪里是冷源。

2. 环流高度也无法确定。同样的道理,你不知道这个环流有多高。到达什么高度,空气才会从垂直运动变成水平运动,这也是你无法准确测量的。因为气流的运动,不是云或水,是无法肉眼看到,也无法进行精准的选点来测量。

3. 热力环流能不能进行逆推?这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根据气流的运动,反过来推断一个地方的冷热呢?是不是空气垂直上升的地方一定热,空气垂直下沉的地方一定冷?这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才能证明的。

有了这些质疑,我们就会发现,仅仅根据我们现有的概念来研究热力环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来对热力环流进行精准的、科学的分析,这个物理量就是气压。

三、概念与解释

初中生接触过气压概念,知道气压是大气的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多少。但初中生对大气压的分布和变化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高中地理在这部分增加了不同高度气压值变化和等压面的知识内容,为学生的科学认识提供了概念工具。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同高度,气压值的大小是变化的。近地面气压值大,高空气压值小。近地面到底有多大,大约是多少百帕,学生可能都忘了,只知道多少个大气压,对于百帕这个单位是陌生的。高空气压值变小,到底变得多小,学生也是没数的。如果这时能举些例子,告诉他们,多少高度,多少百帕,是不是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呢?

2. 气压变化。气压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的多少,通过垂直运动,不同高度的空气分子是有变化的。所以,受热的地区形成近地面空气分子减少、高空增多的情况,而冷源的地区,近地面增多,高空减少。这样一来,原来水平方向上的空气密度差不多,但现在不同了,比同一水平面高的,形成高压,比同一水平面低的,形成低压。

3. 气压变化的表示。除了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每个点的气压外,我们还可以把相同气压值的点连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叫等压面。大家想想看,如果同一高度的点气压值相同,这个等压面是什么样子?如果各个点的气压值不同,会形成一个怎样的等压面呢?如果有凹凸,那么凹的地方是什么压,凸的地方是什么压呢?

4. 用气压的高低来解释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平面上的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这就叫风。

通过气压这个概念,就可以总结热力环流的成因。表面来看,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在这部分讲解时,主要帮助学生建构如下的认识模式(见图2)。

图2 热力环流认识模式

四、科学与认识

了解了气压的概念及性质,就让学生掌握到科学分析空气运动的工具。因为在现实的气象研究中,我们每天都在测量各个地方的气压,都在绘制不同高度的等压线与等压面。如何根据等压面来推导气流的运动,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准备一张等压面图(有三个地点的图),让学生反过来分析这个地方的空气流动,并总结方法。

1. 等压面凸的,为高压;等压面凹的,为低压。

2. 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3. 垂直方向:根据气压形成原因,气流由凹处指向凸处。

4. 判断冷热:近地面下凹处为热源,近地面上凸处为冷源。条件:只考虑热力原因的情况下。

五、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旨在体现科学分析方法的培养。空气是一种流体,流体的运动应该有不同于固体的地方。对于流体运动的分析,不能仅仅从受力或冷热角度进行简单分析,而应该强调场域概念的建立,强调流体与周围的事物构建一个场域。流体个体的运动看似没有规律,但处于场域中,它就存在着规律。所以,流体的运动规律必须从场域角度来分析。

对于热力环流来讲,这个场域就是等压面。让学生能通过等压面,来分析流体的运动,这才是一种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因为气压是可以测量的,等压面是可以绘制的,由此是可以推导出大气运动的。而由冷热不均推演形成的大气环流运动,虽然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能测量,不能定量分析,因此是一种思辨式的认识,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分析。

(责任编校: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