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选修课程实施中的体验活动设计初探*

2016-03-22蒋梅芳

地理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廊桥同学活动

蒋梅芳

(1.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 200241; 2.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地理选修课程实施中的体验活动设计初探*

蒋梅芳1,2

(1.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 200241; 2.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体验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体验活动是提升选修课程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和培养必备地理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亲验”与“想验”、个体与群体体验的有机结合,采取“观”、“查”、“宣”和“悟”等形式,设计有效的体验活动,不仅能使地理选修课程实施摆脱传统“灌输式”模式,也为地理选修课程开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选修课程;课程实施;体验活动;地理教学

*本成果系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验学校研究项目“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项目号:SHGE2014B08)]和2015年浙江省普教研究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学科转变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项目号:01470)的研究成果。

一、体验活动在地理选修课程开发中的价值

1.体验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哲学界已有理论共识: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1]在教育领域,体验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学家认为: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教育的本体。体验教育是对传统灌输教育模式的革新,它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

2.体验活动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的重要载体

地理科学是一门“生活化”的科学,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是注重“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科学。传统地理教学中,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往往被忽视,“灌输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理念占据主导,地理知识学习“难”、“繁”、“旧”等问题突出,而对生活的体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尤其是对地理现象的“观测”、“调查”、“统计”、“实验”、“模拟”以及地理思维发展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体验。因此,地理教学应充分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学生体验地理规律和现象的重要手段[3]。

3.地理选修课程开发为实施体验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2年秋,浙江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创生的课程实施取向,即课程实施不是就原初的课程计划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一个真正的创造过程。选修课程的开发,为教师的创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创生,那学生很难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选修课程的实施就很容易回到传统灌输式教育的老路,其应有的功能就难以实现。因此,在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体验活动为抓手,是地理学科走向生活,培养必备地理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地理选修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设计的切入点

1.精选课程内容,有效选择体验活动

地理课程要求关注生活,关注乡土,关注生产,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热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以开阔的视野来选择课程开发的内容,并结合课程来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如结合乡土地理开展参观访问,结合环境保护领域开展社会调查,结合科技领域开展观测、实验等,均能设计出一系列有效的体验活动。

2.注重“亲验”与“想验”的有机结合,提升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教育学家将体验活动分类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4]就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的现状而言,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全部体验活动均为亲验活动,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的特征,适度将“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有机整合。因为很多亲验活动要延伸至课外,如果大量设计亲验活动,与中学教学时间与空间均有冲突。故课程实施中,亲验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少而精,要用在关键点,如观测、调查走访、实地参观等亲验活动,必须精心策划,体现实效。此外,应合理设计系列想验活动,如参观展览、图片和视频观赏、角色扮演和交流探讨等活动,努力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起到亲验活动的效果。

就活动对象而言,亲验活动的设计可以是针对全体同学的,但数量不可能很多,更多的亲验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小群体,根据学生群体的特征进行个性化的亲验活动设计,从而体现差异化的教学。想验活动则可以更多的是针对全体同学的,当然也可以针对个体的同学开展。

三、地理选修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设计的形式——以《浙江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结合浙江省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都市中学学生地域来源多元的特征,笔者参与主持了校本选修课程《浙江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实施。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和实践,在课堂内外感受非遗的魅力和品味身边的传统文化,为非遗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构筑美丽“中国梦”。

在课程开发与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本着以下基本原则:唤醒学生的乡愁,培养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使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凸显体验活动的实效。重点采取“观”、“查”、“宣”和“悟”等四种形式设计体验活动。

1.观

很多地理事物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观测、实验以及模拟等形式来进行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机结合的地理事物,通过参观、观赏、游览和参与等“观”的形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体验效果。

(1)看展览

2014年,浙江省泰顺县组织了“诗画泰顺 最美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作为展览的主角——中国木拱桥(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属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利用学校地处杭州市高教园区的区位优势,将原本只在高校巡展的大型展览引入中学展览。教学中,将“亲验”和“想验”有机结合,师生一起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画廊桥”。具体活动设计如下:将学生进行分组,把来自于泰顺或到泰顺参观过廊桥实景的同学分为三组,第一组作为义务讲解员,向师生讲解廊桥景观特色及相关制作技艺;第二组通过视频方式采访其他同学或老师对非遗的了解程度;第三组同学则跟随有过亲身体验的同学,一起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在下一节课交流参观的感受。通过生生之间亲验与想验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未曾亲历泰顺的同学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去泰顺实地参观,体验这一人地和谐的典范。

(2)观影视

视频是开展想验活动的重要载体。表1例举了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视频内容及实践活动应达成的目标。

表1 《浙江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教学示例

(3)游实景

根据学生的籍贯,选取一种当地的非遗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心得体会(见表2)。此环节基本由学生借助假期完成。

表2 《浙江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游实景成果

2.查

调查搜集相关信息,深化对地理事物的认知,是体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也是亲验与想验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如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调查搜集相关资料,能够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知。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菜烹饪技艺的教学实施中,笔者就让绍兴籍的金煜凯同学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从经典绍兴菜的烹饪特点、绍兴菜的选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绍兴菜烹饪技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角度去调查搜集资料,并制作成PPT课件(见图1),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图1 金煜凯同学课件封面

3.宣

在亲验和想验活动的基础上,把自身的感悟与体会宣传展示出来,本身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活动。同时,通过宣传展示,也让其他同学有了体验的机会(想验活动),从而提升了体验活动的实效性。

(1)课堂展示交流

部分同学经过调查搜集等亲验活动获取的资料,教师可在精心筛选的基础上,让同学在课堂中展示交流。

如金煜凯同学在“绍兴菜烹饪技艺”的交流展示中,有两个内容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声情并茂地对“清汤鱼圆”做法进行了讲解(见图2),把爷爷做菜时的情境演绎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制作这道菜要求“刮”肉细腻,“排”斩透彻,“榻”柔中有刚,“梳”茸充分糅合,“挤”圆不带尾巴,整套动作的动词演绎,让人捧腹,听的同学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对绍兴菜烹饪技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宣讲(见图3),金煜凯同学如是说:“香与臭、鲜与腐,转换的是神奇,这就是绍兴菜。曹娥江畔的宁绍平原,属于中国水稻文化圈,鱼米之乡。味觉地理上,常把它归入霉鲜地带。绍兴特色菜——腌菜、霉菜、臭菜以及淡水鱼虾河鲜及家禽等都带着地理环境的烙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宁绍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图2 清汤鱼圆

图3 绍兴菜与地理环境关系

(2)课外宣传展示

展示推广的课程实施,旨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达成个体向群体,小群体向大群体宣的目的。在课程实施中设计了以下展示形式(见表3)。

表3 《浙江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展示形式汇总

4.悟

“悟”的含义包括了理解、明白、觉醒、领悟、参悟、感悟和觉悟等诸多层面。在体验活动的设计中,这是最高层次的形式。如在观看“诗画泰顺 最美廊桥”的校园展览的基础上,笔者还让学生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化体验,一是找机会实地参观,二是参与“廊桥巡展”系列活动,三是了解廊桥保护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以期达成并深化以下教学目标:

(1)唤醒乡愁

通过对“诗画泰顺 最美廊桥”校园展览的了解,唤醒了部分泰顺籍同学的思想情绪,也激起了他们参加“廊桥巡展”系列活动的热情,如一位同学在“廊桥巡展”系列征文活动中写道:

对于我——一个离乡求学的游子而言,廊桥更像是一个符号,一段令人魂牵梦萦的记忆。离开家乡之后,走过了许多路,也看到过许多桥。像杭州西子湖畔的断桥,宽阔的湖面上一条长长的白石桥,在清晨的雾里像一个冗长的梦境,白娘子和许仙在这里邂逅,成为世人口中一段佳话。但在寂静的夜里我总会想起那座岿然静默的廊桥,那桥下潺潺清澈的流水,那桥边枝叶茂密的古樟树。因为我俯瞰过桥下编插的木桩,触摸过她斑驳沧桑的朱红桥身,也仰望过她整齐的盖瓦,惊叹过她精美的雕栏与檐角。那是一座故乡的桥,没有传世的故事,没有繁花胜景,更没有数不尽的游人争相欣赏。她仅有的是百年间不辞辛劳的奉献和历经暴雨洪灾却依旧伫立的精魂。这样的精魂在离乡的人心里种下坚守本心的执着,在每一个思乡的夜里,都用她静默的华丽告诉游子心灵的归宿。

(2)感悟人地的协调

廊桥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地协调的典范,同学们参观后深刻领悟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感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中国廊桥之乡泰顺的人,世世代代享受这山水之间的清静纯净之美,建造桥梁亦采用遵循自然法则的方式。一根根上好的粗壮原木被运到路与路被河流切断的地方,娴熟的人们有条不紊地搭好一个大框架,不用一丝一毫钢筋混凝土,全靠原木之间压力与弹力的紧密结合,使得廊桥变得万分结实牢固,经受得了背负贸易商品的马、驴的践踏,不受风雨摧残,洪水过后安然无恙。

(3)反思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围绕廊桥遗产保护的问题,同学们课余去图书馆、网络上查找历史上对廊桥的破坏、改变廊桥结构和用途的一些行为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反思。一篇《拯救<清明上河图>活化石》的文章(瞭望观察网http://www. 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4322)在同学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并从地理视角反思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破坏。以下是其中一位同学的反思:

据说,在中国目前1561座传统村落中,下桥村的传统遗存还算较为完整,保存状况颇为难得。下桥村的古建筑群散布于山水之间,皆呈背山、面田、向水之布局,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村落景观,活生生就是一幅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相结合的天然画卷。但是,首次造访下桥村的人往往只能看到号称世界最美廊桥的“姐妹廊桥”,却几乎一点也察觉不出这里还有一座千年古村。因为触目所及,所有的新建筑几乎都是清一色2~4层楼房,外观则为单调的方盒子,多数为白瓷砖贴面,少数直接裸露红砖墙面,均与传统村落格格不入,与自然山水毫不协调。这种发展,也许是现代中国广大农村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的事情,但我怎么感觉有些悲凉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很多农村为什么走的都是破坏的步子呢?我们人类为了所谓的“发展”,就一定要毁坏祖宗留下的遗产吗,而取而代之以一系列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和谐的所谓的现代化建筑吗?

参考文献:

[1][4]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2):36-40.

[2] 田兴隆.体验教育的意义与价值[EB/O L ] . http://www.stty.net.cn/lilun/Show Article. asp?ArticleID=813,2013-03-08.

[3] 耿文强.充分关注学科特性,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J].教学与管理,2009(9):54-55.

(责任编校:左秀萍)

猜你喜欢

廊桥同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去廊桥找你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犹记廊桥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