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6-03-22董成森
鲁 锐,董成森, 2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农村工作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0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鲁 锐1,董成森1, 2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农村工作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05)
摘 要:介绍了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况,及我国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概况,构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选取资源与环境和经济2个方面的代表性指标,涉及到6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可为今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指标体系;构建;评价
洞庭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为确保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湖南省申报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式被纳入了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湖南省洞庭湖 生态经济区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湖南省范围内的行政区域主要包括了岳阳、常德、益阳和长沙望城区4个部分。对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可为今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1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1.1 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从21世纪开始,专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定量分析的基础,选取的指标必须对评价的对象具有代表性作用,能够全面地体现对象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因为资源环境与经济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较复杂,所以导致指标体系的确定各有不同。有的学者习惯采用PSR指标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压力、状态和响应[1]。
国外对于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目前有2个基础框架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PSR)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R);前者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后者欧洲环境局提出。目前的DPSR指标体系分为3个级别,指标分别有4、25和142个。2010和2012年,OECD建立了绿色增长战略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同时还提出了1个绿色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增长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涵3个级别指标,分别为一级4个,二级14个,三级23个。
我国牛文元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度DSD指标的体系,洪银兴建立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吴林娣等[3]以“协调度”基础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度的分级办法。同一时期,王黎明[4]提出了人地关系系境构型理论,这一理论针对的是区域PRED问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建立整合化、改体系、增分层、多地区的PRED模型。朱孔来[5]在1996年建立了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体系中对地区经济整体实力进行了定义,同时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判断来构建评价模型。赵莹雪[6]科学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农业县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1990年后,我国开始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研究小组,最终得出的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8个,三级指标99个。其存在的问题是:参数过多,操作性差,指标存在重复,数量性指标远多于质量性指标。
1.2 我国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概况
我国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最早开始于1990年,通过近20 a的研究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张於倩提出了黑龙江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建议[7]。冯久田在2005年对山东省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情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并且针对目前山东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8]。柯健通过利用数理统计法计算出了安徽省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关协调数值[9]。黄贤凤在2005年通过对Ec-R-Ev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了江苏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分析出了江苏省Ec-R-Ev系统的协调现状[10]。孟昭岩在2012年构建了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选取了20个环境与经济指标,构建了河北省经济与环境相关指标的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的经济与环境协调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11]。童玉芬在2013年建立了北京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市1996~2010年的经济与环境相关数据进行变异系数处理方法得出北京市的协调度,综合分析后得出北京市1996~2010年的协调度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协调度依然未能达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的优秀水平[12]。陈西蕊在2013年对目前陕西省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及协调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12]
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指标体系的选取方面主要考虑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可采集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因考虑到综合评价的准确性,选择的指标避免了定性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避免指标的模糊性导致计算结果的不科学,同时考虑到研究时间及人力方面的因素,在指标数量上选择了2个一级指标 、6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 ,确保指标数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被准确的采集。
可采集性原则:由于研究对象范围较大,因此在指标的选取上优先考虑大众性指标,避免稀缺指标的选取,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指标体系建立的对比,得出目前最主要的指标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及政策6个方面,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变数较大,因此对人口指标不予采用,同时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定量性原则,因此政策、社会指标不予采用,最后考虑到可采集性原则,对剩下的资源、环境及经济三大指标涉及的下级指标进行了科学的筛选和比对,决定选取资源环境与经济两个一级指标,选取资源与利用、环境压力、环境治理、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6个二级指标。
独立性原则:通过对社会大众性指标进行筛选,确保三级指标具有独立性,即能全面独立的反映出二级指标的全部或核心内容。
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能耗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资源的利用率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现状,此三项指标是属于二级指标中的资源与利用指标体系;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固体废物产生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域的环境承载压力,此三项指标是属于二级指标中的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工业废水达标率、当年造林面积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域的环境治理现状,此二项指标是属于二级指标中的环境治理指标体系;农林牧渔总产值、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也是研究区域社会工业化程度及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准确反映;城镇化率、二产占比、三产占比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域的整体经济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城镇化率能体现研究区域的城乡劳动力分布情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研究区域的居民生活水平,研究区域的人均纯收入情况能反映该区域整体的社会资源分配情况,同时因考虑到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因此居民生活水平的三级指标选取并未选取研究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标和人民生活幸福度指标。
通过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三级指标进行的分析与确定,得出的第三级指标选取为:农林牧渔总产值、单位GDP用水量、当年造林面积、单位GDP能耗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达标率、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城镇化率、二产占比、三产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共19个指标。因此,对于研究对象建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对比得出适用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研究分析得出了目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指标选取的范围必须涵盖区域的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政治六个大方面;(2)因为所研究对象范围较大,所以导致指标选取需要考虑代表性和易取性;(3)湖南省洞庭湖区域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区域,因此在指标筛选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动静分类指标的选取原则,指标应该能动态的反映研究对象在指定时间、空间范围的具体变化情况;(4)研究区域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需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集合计算,同时对于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政策适宜性原则,评价得出的结论需要符合该区域的基本政策导向。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被批准为国家战略,后期的建设将陆续展开,但如何建设和如何定位的关键在于分析出目前湖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各方面的协调现状,并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只有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上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for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97.
[2] 洪银兴.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3] 吴林娣,方国伟. 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1995, 14(7):2-5.
[4] 王黎明. 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2): 38-44.
[5] 朱孔来. 省(市,区)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4): 294.
[6] 赵莹雪.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 经济地理,2002,22(5): 534-538.
[7] 张於倩,王笑非. 黑龙江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J]. 中国林业企业,2005,(5): 21-22.
[8] 冯久田,尹建中.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3): 135-139.
[9] 柯 健,汪燕敏. 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688-691.
[10] 黄贤凤,何有世. 江苏省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5,(2): 71-73.
[11] 孟昭岩,苑晓阳. 河北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3): 91-92.
[12] 童玉芬,刘长安. 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J]. 人口与发展,2013,19(1): 44-51.
[13] 陈西蕊. 基于距离协调度的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陕西省为例[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6(1):99-104.
(责任编辑:叶雪娥)
Co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LU Rui1,DONG Cheng-sen1, 2(1.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PRC; 2. Rural Work Committee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5, PRC)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ed the studies on the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China’s empirical studies on regional resource &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t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The index system selected two aspects of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volving 6 second class indicators and 19 third class indicators. It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construct; evaluate
作者简介:鲁 锐(1987-),男,湖南华容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JY051)
收稿日期:2015-10-21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1.027
中图分类号:F124.5;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1-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