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艺美术之“薪”讨论

2016-03-22BasicDiscussiononArtsandCrafts

创意设计源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漆艺生产

A Basic Discussion on Arts and Crafts

撰文:姜弋



工艺美术之“薪”讨论

A Basic Discussion on Arts and Crafts

撰文:姜弋

[摘要]工艺美术专业具有特殊地位,在学科设置中兼有艺术造型与艺术设计两者的特征。工艺美术既葆有浓重的个性艺术语言,又与衣食住行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因而“工艺”与“美术”也是教学、创作与生产等范筹内被反复拿捏与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生产;漆艺

[Abstract]The major of arts and crafts has a special position in art education, which both have the feature of plastic arts and design in disciplines settings. Arts and crafts have a special artistic language, as well as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thus “art” and “craft” were frequently talked in teaching,creating and producing.

[Key words]Arts and crafts; Design; Production;Lacquer

12月12日在上海开幕的“燃——‘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汇集了来自12个国家当前工艺美术学科的一线青年艺术家,社会反响比较大。纵观109件作品,聆听当日的研讨会,从中可以发现许多热点,解读出许多有益信息。借着展览的春风,我想谈谈我的关注。

图1 《拾趣》秦洁璐

一、作品以坚持个人艺术追求为主导

“工艺美术”的学科命名具有特殊性。造型学科以作品形态作为学科分类的依据,如绘画、雕塑,培养的人才以自主创作为主,并不被市场选择左右;设计学科以作品的功能作为学科分类的依据,如环境艺术、视觉设计、信息设计等,强调设计者为主体服务。而工艺美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学科定位的模糊化,致使其学科分类时而以材料为依据,如漆艺、玻璃、陶瓷,时而以作品形态为依据,如首饰、纤维,时而以某种工艺为依据,如景泰蓝。由此出现的结果就是,在不同高校,工艺美术被分在不同的学科之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下的二级学科;中央美术学院则将工艺美术拆散,以不同的工作室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当中;日本的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则将工艺美术独立,既不属于造型,又不属于设计。这种学科范畴的含糊,使得人们对“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的讨论游离在“工艺”(图1)“、美术”(图2)、“设计”(图3)三种方向的孰轻孰重中,难以定论。

图2 《英雄时代2014》姜弋

图3 《银梗壶》杨钊

近年兴起的工艺美术热,使得工艺美术展览和研修班随之增温。在展览和研修班的命名、内容上,可以反映策展人的思考:各地非遗类的展览和非遗传承研修班,普遍以传统的工艺保护、继承为话题,强调作品中“工艺”的核心价值;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工艺美术展区和南通当代工艺美术大展,强调作品的艺术属性,作品多关注造型的探索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是以“美术”作为核心价值的例子;上海举办四届的“中日韩艺术邀请展”则相对综合,不过其更加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设计元素。还有许多强调“造物”概念的中小型展览,都是实用美术的展示平台,“设计”是其关注重点。

观察本次“薪技艺”的展览,实际上以上三种方向的作品都有出现,说明展览的涵盖方向是比较全面的。参展艺术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高校的青年教师,他们的作品也可以反映出未来工艺美术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探索趋势。

必须承认,此次展览的所有作品更加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性是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主要追求,这或许是对当下众多讨论的一次宣言:未来的工艺美术更加包容,而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高度的攀登必须是创作的核心,这需要用作品说话。

二、普遍反思工艺美术与生产的关系

“工艺美术与生产”是一个验证艺术家教育经历的有趣话题。将工艺美术放在艺术设计学科下的高校,强调作品的实用功能和社会意义,因而势必注重工艺美术作品的量产可行性,这类高校培养的教师和学生普遍接受生产实现工艺美术设计价值的理念;将工艺美术归在造型学科下的高校,主张作品的个性和当代性,往往激烈抨击作品的批量复制。当然,这么概括并没有科学数据的支撑,只是出于笔者的感性认识,实际上在各个高校,都有工艺美术量产和反复制的坚持者。

图4 《清香》钟声

那么,还是需要讨论“工艺美术”四个字的内涵。限于篇幅,这里仅做简单的个人思考:国内的工艺美术专业,对应为英语的“arts and crafts”或“crafts”,再译过来,则是“手工艺”。中国美院成立不久的“手工艺术学院”就是与国际接轨的尝试。“手工艺”的概念强调“手”在创作中的地位,实际上在名称中就定位了作品的不可复制性。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正是起源于英国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的同质化进行反思,强调在衣食住行中手工艺的复兴,反对机械化生产,因而导致了手工艺行业的繁荣。

中国最早的“工艺美术”专业诞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该校工艺美术专业源自于特艺系,强调的则是多种特殊材料在公共空间、专门定制和个人创作中的应用,主张艺术为衣食住行服务,同时也更强调作品对于唯美和形式感的追求。

工艺美术生产这个话题,更多存在于办学管理者、理论研究者、社会公益机构和一些政府文化部门当中,他们则分别出于对招生与就业的思考、对传统工艺日益遗失的担忧、对中国文化地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对应的急躁。然而,工艺美术的生产实则是工艺美术品的复制,生产线的建立势必考虑相应的成本与市场,如果将生产作为工艺美术从业者的主要目标,等于是为工艺美术的作品创新戴上了紧箍咒,未必是件好事。笔者并不反对生产,而是认为生产并不是所有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都能够承担的重任,毕竟“术业有专攻”,想让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水准更加符合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让其购买工艺美术家的作品,另一条途径应是懂得与生产线的设计师合作,实现一些作品的市场价值,如此,设计学科辅助工艺美术生产,合情合理。

三、关注当代艺术语境

当代艺术介入工艺美术是否是对工艺美术学科的破坏?当下有人提出这样的反思。

让我们来看看漆艺学科的发展轨迹:漆艺工艺古已有之,有近7000年的发展史,到新中国建立前,历经时间洗礼,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建国后,在周总理的关注下,中央工艺、中央美院、广州美院派出学者赴越南等地学习,开始在高校建设漆艺学科。漆艺学科此后不断迈入新的里程碑:一次是在乔十光等人的努力下,20世纪60年代中国美协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进行展示;一次是2013年皮道坚先生策划的“大漆世界:源·流”国际漆艺三年展,将国际漆艺作品汇聚中国,引起极大关注;一次是在潘鲁生先生推动下,中国美协成立了工艺美术艺委会,为工艺美术作品(含漆器)参加全国最大的美术展览创造了机会。三位先生分别从壁画、艺术理论、油画专业介入漆艺、工艺美术行业,不是传统的工艺美术科班出身,却对漆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观察全国美展的众多漆艺金奖作品,原是探索油画、综合材料、国画、装置的艺术家,反而多过始终从事漆艺创作的艺术家,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时至今日,开办漆艺专业的高校从最初的三四所扩大至二十所以上,建立漆艺工作室的高校已经遍地开花,求学、从业人员队伍之庞大已经空前,目前看还在继续高速扩展中。

反是观之,漆艺学科的传统工艺丢失了吗?外学科特别是纯艺术学科的人员介入是否破坏了漆艺的学科界限?至少就目前看来答案都是否定的。然而恰恰是漆艺作品的不断当代化,使得漆艺虽作为冷门专业,其社会认知度仍迅速提高,传统工艺的复原也吸引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至于一味地追求当代化对工艺美术的冲击,客观上是存在的,特别是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者,对此担忧更甚。但若理性的看待这种“冲击”,其“原罪”并不是当代艺术,而恰恰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安于现状者,是市场的视觉疲劳导致了当代艺术的“冲击”有隙可入。相反,恰是当代艺术对于作品创新的追求,使得一些冷门工艺被不断挖掘并被学者研究,于此,恐怕当代艺术还是某些传统工艺的救命稻草。

回到本次“薪技艺”的展览,年轻艺术家特别是中国艺术家对传统工艺和儒释道精神的关注十分强烈,如图4的作品,就是对传统漆艺中“金缮”工艺的运用,其修复之难度可体现作者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图5的作品,运用失蜡法铸造的传统工艺和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作品却极具当代语境,也是以上观点的例证。

作为参展作者,我深感工艺的传承和学科的发展建立在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真爱和境界的提升之上;而工艺美术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充分的包容和学科自信之上。文中观点多出于笔者之感性认识,尚不成熟,分享给同行和观者,以期抛砖引玉,讨论、批评、精进。

图5 《金银山房》黄晓望

姜弋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漆艺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奇妙的漆艺之旅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