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社会责任标准时代的来临
2016-03-22于志宏赵钧管竹笋
于志宏++赵钧++管竹笋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责任主题标准逐渐发展,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规范履责经营实践、促进贸易公平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必将引领新一轮经济贸易全球化浪潮,本文对国内外社会责任标准梳理后发现,全球化社会责任标准时代的来临,不仅意味着全球贸易框架下责任竞争规则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也标志着全球供应链正逐步向价值链转化,成为影响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价值标准。
近年来,与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和革新世界经济地理一同来到我们时代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和世界思潮,并引领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更加兼顾自由公平效率,更能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面责任竞争时代。这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社会责任的发展为新一轮经济贸易全球化注入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逐渐呈现出标准化和刚性约束的趋势以及全球责任竞争规则体系。
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为实现贸易和服务的便利化以及全球要素高效公平配置的过程中,全球共产生了300多个社会责任自愿性标准,如奥地利、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颁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指南或标准,一些非政府组织也颁布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2010)》、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启动的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四版(G4)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些标准或倡议的制定者包括跨国公司、行业协会、NGO、商业机构、多边利益相关方联盟、国家、地区和全球组织等,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劳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议题,并对全球贸易政策、贸易投资、多边谈判,以及企业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在企业社会责任兴起之前,标准几乎都围绕产品和技术制定,伴随着发达国家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以及当前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出现,标准逐步从技术领域向价值取向延伸。社会责任相关标准、倡议的出现和流行,标志着全球供应链正逐步向价值链转化,成为影响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价值标准。
与此相对应,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及非企业组织等多元主体近年来也积极加入到制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的行列,资本市场出现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投资者出现了责任投资热潮,行业巨头要求商业伙伴或者产业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对企业商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日趋严格。不论是产业社会责任规则、企业社会责任规则,还是多利益相关方守则、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公约原则,都直接推动了社会责任规则体系的充实和完善。
一、社会责任规则体系的构成与分类
根不完全统计,目前社会责任规则体系包括跨国公司生产守则(118个)和工业和贸易协会以及多边机构制定(92个)。从行业、利益相关方等方面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如其中涉及纺织和成衣业(CCC、WRAPP等37个涉及)、玩具业(CITI等)、零售业(欧洲外贸协会的BSCI采购规则)等。涉及利益相关方如道德贸易基本守则(ETI)、公平劳工协会(FLA)、环保标签等。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类型,我们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倡议、行为守则、标准及工具等分为四类。包括:
(四)企业行为守则。这一类主要是指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行为守则。主要在企业内部或其供应链中执行。如《耐克公司行为守则》、《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
二、主要社会责任国际倡议和标准
1.联合国全球契约
1999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提出“全球契约”计划,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全球契约是为承诺依据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方面普遍接受的十项原则进行运作的企业提供的一个框架。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数千家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企业加入全球契约之后应自觉遵守涉及人权、劳工、环保、反腐败等领域的十项原则。2012年,联合国全球契约将十项原则细化为140个指标,对社会责任融入管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2.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从2001年开始着手进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ISO 26000是在ISO 9000和ISO 14000之后又一重要标准体系,并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出台。从ISO 9000到ISO 14000,再到ISO 26000,标志着企业管理范式从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到以质量、环境管理为中心,进入到以社会责任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全面责任管理阶段。ISO总干事 Rob Steele指出:“ISO 26000将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组织从对社会责任的美好愿望走向卓越行动。”
ISO 26000明确了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7个核心主题,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以及社会参与和发展等,具体涉及36个议题。ISO 26000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将企业社会责任(CSR)推广到任何形式组织的社会责任(SR),在全球统一了社会责任的定义,第一次将全球范围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社会责任的共同理解;明确了社会责任的原则,确定了践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并且描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的方法。
三、中国社会责任主题标准的发展现状
1.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意见和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在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制定、发布了社会责任相关意见或标准,促进社会责任规则的快速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要求,国务院国资委于2008年初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研究〔2008〕1号),明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促进中央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具体措施。
2008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是中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2011年6月,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牵头制定了《浦东新区加快推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三年行动纲要2011-2013》,明确了浦东新区加快推进社会责任体系的指导思想、推荐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部分城市,如常州市发布了《常州市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无锡出台了《无锡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导则》、南京市发布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标准。
2013年,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牵头制定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引的政策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措施。如陕西省的《关于省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的《关于省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2.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社会责任规范
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为其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在制定、实施社会责任规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协会通过制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和标准,指导和约束本行业企业的行为,可以大大提升整个行业的责任竞争力。
如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11家工业协会、联合会,发布《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和《关于倡导并推进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工业协会社会责任体系,包括社会责任的工作机构、职责任务、管理制度,形成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等。
同样,为了推动中国纺织工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融入国际供应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制定了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管理体系、劳动合同、童工、强迫或强制劳动、工作时间、薪酬和福利、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权、歧视、骚扰与虐待、职业健康与安全共十个要素进行考核和评估。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产业领域推行行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
随着我国林业贸易量的扩大,贸易壁垒逐渐增多,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于2011年7月联合发布我国林业产业首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的统一规范——《中国林产业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有效指导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编写社会责任报告,规范社会责任报告格式与内容,引导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社会责任报告。
3.研究机构、交易所等机构企业社会责任规则
研究机构、交易所等机构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也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规则在中国的发展进程。研究机构通过发布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深化整个社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交易所通过发布“指引”,则为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依据。
4.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生产守则
行业制定的社会责任规则,最终要由企业来实践。在企业层面,以国家电网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积极制定符合本公司实际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
以国家电网为例,2007年12月发布《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全面规划了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发展路线图,为全面提高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在进入全面试点阶段后,国家电网于2011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公司在2011年底之前选择至少一家地市公司开展试点,并要求所有省公司于2012年5月底前向社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实践报告。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国际化企业,高度重视自身以及供应链上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华为制定了社会责任采购指南,将社会责任和环境方面的要求纳入到供应商认证、选择与管理流程中,鼓励和引导供应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达到社会责任体系的要求。
编辑|赵钧 jun.zha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