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声”相惜,习作不辞
2016-03-22甄玲
甄玲
【内容摘要】针对近年来小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假、竭、怨现象,以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四个以“生”为本之“观察、说话、温故、推敲”着手,层层递进,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让自己的语文习作教学如鱼得水。
【关键词】以生为本 观察 说话 温故 推敲 习作
引言
近年来小学生习作“假、竭、怨”现象比比皆是。习作内容虚假、伪造,千篇一律。习作素材出现枯竭、空洞乏味,脱离生活,抄袭现象严重。每次遇到习作、日记、周记……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怨声载道。而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教育专家们也处在不断的探索适合小学生习作之路中。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依据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自己多年对学生习作的教学经验总结及对习作的探索研究,现就四个以“生”为本,初步为教师们提供一条“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方法。
一、以“生”为本之“观察”
“生”即“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无论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是从杜甫的“诗史”到吴承恩的《西游记》……这都是取材于生活。而新课改后对小学生的习作更是立足于“生活本源”。小学生如何做到习作取材于生活?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观察”。“小学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里的“观察”我觉得应该分为两种:一是亲身经历生活所得;二是自己广泛的阅读和耳闻所得。只有这样学生习作的素材才会更丰富,倘若必须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所得才可以作为习作素材,那样难免走向极端,对于年龄尚小、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以“声”为本之“说话”
“声”即“声音”。“写作就是说话。”(叶圣陶)突然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就让学生来写,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久而久之不仅挫败他们习作的兴趣,也导致他们对习作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但是,假设给学生一个“老师”的话题,让学生毫无任何的顾忌像平时说话一样来畅所欲言,学生却可以说的很多。所以,把习作当作一种“聊天”让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变相的降低习作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起说“话”的同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说得开心,聊得快乐,写得顺畅,习作兴趣自然而然越来越高。
三、以“伸”为本之“温故”
“伸”即“延伸”。“作文是生活的必需。”(陶行知)把平时习作当作是一种生活,和说话一样。可以随时处处习作,而不是只有习作课上才写一篇。孔子亦云“温故而知新”。习作也是一样的,也需要经常的复习,依据相同的话题偶尔再写一写。如果在写完描写“动物”的作文后,再也不去理会,时间一久,学生会忘得一干二净,十分陌生。温旧文,是不是每天都要求学生写长篇大论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了不打击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觉得下面的三点也是很必要的。
首先,时间上,要依据“天时地利”,在生活中即兴而起的习作的机遇万不可放过,好好抓住。不要刻意地布置今晚写什么题目的作文,这只会让学生觉得是一种任务,没有自己想认真去完成的冲动,效果自然不会好。其次,形式上要灵活,不一定非要写习作、日记和周记。可以写一段仅仅是描写人物语言的文字,也可以仿写、补写、续写,这些小练笔都是练习习作的好方法。再次,内容上,无论学生用哪种方式写,教师都要给一个主题内容,否则学生都不知从哪写起。把握好习作中的“温故”,教师在教习作时就不会出现返工、无效的情况,学生的习作也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以“珅”为本之“推敲”
“珅”即“美玉”。习作是在“推敲”中提高的。“玉不琢,不成器”,一篇好的习作就是一块美玉,需要经过不断的打磨方能成为“珅”。小学生对习作的推敲,莫过于修改。“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些都是新课标对学生修改习作的要求。要让学生能主动认真的修改自己的习作,我觉得需要做到三点。
首先,端正学生修改习作的态度。不管学生会不会修改习作,我觉得第一要紧的是修改习作的态度。学生只有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好习作的修改,才能有所进步。其次,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修改习作应该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对刚学习修改习作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修改习作的信心和兴趣。最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可以先教学生修改个别字、词、句。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做些语句推敲、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修改指导等,总之要依生而定。时间一久,学生的习作水平不仅得到了提高,习作兴趣也在“推敲”中逐渐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