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和演变

2016-03-21赵爽查加伟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旗袍服饰

赵爽 查加伟

摘 要:民国时期,饱受封建儒家礼教思想残害的女性获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突破和自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封建礼仪制度崩溃瓦解和女性服饰的变化。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旗袍作为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作品,不仅是国人的服装,与唐装一起成为被世界关注的“东方文化”。旗袍是民国时期女性服装的代表,旗袍的发展和演变也恰恰展现了中国女性从受封建压迫的底层到完全彻底解放,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发展历程,是女性从内心到外在形象得以解放的标志。

关键词:服饰;旗袍;民国女性

看过《花样年华》的人回想起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一定是张曼玉在里面身穿各色各款旗袍美轮美艳的样子,那些旗袍长长短短,面料的图案、色彩以及合身的剪裁,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女人美好的身材,在这里,旗袍所表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件服装,而是一件艺术品,是一种气质,一种氛围的象征。

旗袍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中西结合与满汉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抛弃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西方的审美趣味,是大胆地体现女性曲线美的创举。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也是大众审美风尚中现代因素的展现”。

1 旗袍的含義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女性人体特征,装饰也由繁复变为简洁,面料由厚重变为轻薄,色彩和图案更具有表现力;女性服装的裁剪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使新式女装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创造出新的服装形态。满清时期的华丽奢侈现象消失,女装逐渐趋向简洁、方便,色调追求淡雅、质朴,女性服装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旗袍”,这是中西合璧最典型的产物。

旗袍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旗袍原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

华梅将旗袍定义为旗人之袍,旗人是中原汉族人对满族人的称谓[1];清华大学教授袁杰英也认为旗袍是满族人所穿的服装:“满族就被称为八旗或旗人,所着服装也就统称为旗装,满足旗袍成为衣介,其形式世代相传,从西周时期的麻布窄形筒装,延传其后,同时也受元代蒙族妇女长装的影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将旗袍分为“旗女之袍”和“旗袍”,并对两者进行了定义:“‘旗女之袍”即清代女性旗人所穿之袍,发展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较为瘦长紧窄,袖口亦小,装饰简单,适应其重骑射的生活方式,后期由于生活安定,旗女之袍变得宽肥,装饰繁复。‘旗袍仅用于指民国时期的实物,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件套女服,由清代旗人之袍装演变而成,但也受古代其他袍服的影响,流行于近代,材料常选用传统丝织物,缝制有镶滚绣等传统工艺,样式繁多,领袖、襟、衣长和开衩高低都经常变化[2]。刘瑜将旗袍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旗袍是指由清代旗人之袍装演变而成,流行于近代及以后的女性袍服;广义的旗袍指清满洲旗人所穿的袍服,后不断改进,并为汉人所广泛接受”。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旗袍应该专指民国以后流行的袍服。

从以上对于旗袍的解释来看分歧主要在于旗袍存在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上,不管是旗人之袍还是现代旗袍,其款式从形成到演变的过程,经过了很多变化。

2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及演变

清代在入关前是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其所着的衣服也是为了适应在山林中生活的方式,清代满人在入关前穿的袍服基本形制是:“圆领、马蹄袖、窄袖身、束腰、捻襟、上带扣袢、下有开气”[3],这一时期的男女服饰没有太大差异。入关后生活相对稳定,山林打猎的生活方式渐渐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对衣服进行了改良,袍服主要的特点是领口为圆领或窄领,下摆和领袖宽大、袖口多为马蹄状,衣身平直,垂至地面,材料多为绸缎,而且清代的旗装注重绣饰和镶滚,衣上绣满花纹。清代旗女穿着旗袍时会把头发高高盘起,脚上穿着花盆底鞋,这样从视觉上会给人一种修长的感觉,但是宽大的旗袍旗袍把女性的身体包裹起来,不能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而且穿着宽大的衣服对于女性来的外出和活动都会有所限制,造成不方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亡,传统的满族袍服被抛弃,人们的穿着逐渐呈现西式化。20年代一批上海女学生又将旗袍穿在身上,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满族旗袍并无大的差异,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与清代的旗袍相似,但抛弃了繁琐的装饰。经过改良的旗袍被女学生穿在身上,单纯的蓝色旗袍,宽松的款式,修长的腰身,使人感觉朴素大方,别有风韵。这种式样的服装一经走上街头,当即引起了女性的极大兴趣并竞相仿效。1929年民国政府制定服装条例,长身旗袍成为国服。

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并达到辉煌,全国范围内的女性都开始身着旗袍,这一时期旗袍的式样发生变化,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连身平直的解构采用了很多西式造型的方法,使得旗袍更加合身,体现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纤细的腰身以及隆起的胸部,迎合了这一时期女性开放的穿衣观念,这是改良后的旗袍,也是现代旗袍的成熟形态[4]。

20世纪40年代,中国遭受了战乱,经济萧条,物质匮乏,一些女性开始发起穿旧衣的运动,旗袍的制作也开始减少奢靡之风。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长度和减低领子,省去了繁琐的服饰,使其更加轻便合体[10]。虽然这一时期的旗袍趋向简朴,但是却受到很多平民的支持,呈现出简便快捷的现代感,旗袍也更加普及。全民穿着旗袍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旗袍渐渐退出了大陆女性的日常生活舞台。

旗袍的改良,经过了由繁复到简洁,由奢侈到朴素,由土气到洋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旗袍最美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以其中西结合的方式展现女性的胴体之美,体现女性的曲线美。旗袍的出现,为新式女装赋予了新的含义,旗袍的改良与变迁满足了女性追求个性与美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历史大潮中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使女性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

3 结语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妆饰的变化必然引起女性整体形象的变化,这种服饰形象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封建制度的打破以及西风东渐的文明之风都促使民国女性改头换面,自然、清新的妆容,新的发式,再配以旗袍等新式服装样式,则充分展现了当时新女性的开始追求自由开放的生活方式,其服饰变迁及崭新、独特的服饰形象对现代女性及服饰流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187页,大象出版社,2013年

[2] 蒋广学,张中秋:《凤凰涅盘——华夏审美风尚史》10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华梅:《中国服饰》,91页,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年

[4] 袁杰英:《中国旗袍》,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5] 包铭新:《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6] 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1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7] 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1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8] 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1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9] 陈高华 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下)557页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2年

[10] 上海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第306页

猜你喜欢

旗袍服饰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动物“闯”入服饰界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花样年华》里23套旗袍没有夸张,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就是这样
我来说说旗袍美
服饰之美——高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