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制丝线气流烘丝机出口水分CPK

2016-03-21刘博

卷宗 2016年1期

刘博

摘 要:气流烘丝机在加工过程中,出口水分CPK较低,一般在1.0左右,严重影响车间优质品率。经过分析发现烘丝机入口水分波动以及烘丝机入口流量波动是主要原因,通过调整烘丝机的前一道工序超级回潮的补偿蒸汽阀门开度,来稳定烘丝机入口水分,进而稳定烘丝机出口水分,同时改进了烘丝机入口振槽的物料倒流方式,减小入口的物料波动。应用效果表明,改进后的烘丝机出口水分过程能力满足要求,CPK到达了1.57,提高了车间的优质品率。

关键词:烘丝;超级回潮;出口水分;过程能力

SH94型叶丝高速膨胀干燥机(气流烘丝机)是配套于8000kg/h制丝线的叶丝干燥设备。该设备用于在线叶丝的快速膨胀和干燥, 通过叶丝的膨胀率超过20%,最高可达30%以上,膨胀率可控制在20%-30%,提高烟丝的填充率,使叶丝具有良好的卷曲度和松散性,能去除青杂气味和游离烟碱,使烟丝香气显露,烟味更为醇和。该设备处理烟丝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成品卷烟的感官质量以及品吸感受。生产中发现在加工烟丝时,气流烘丝出口水分CPK较低,一般在1.0左右,严重影响车间优质品率。

1 存在问题

1.1 气流烘丝机入口水分波动大

通过分析气流烘丝机入口和出口水分可以看出,气流干燥出口水分的波动是由于入口水分波动大造成的,即是由于气流烘丝机上一道工序的超级回潮出口水分(即气流干燥入口水分)的波动引起的,从而造成气流干燥出口水分CPK偏低,如图1所示,上部分为干燥机出口水分,下部分为回潮机出口水分。

1.2 气流烘丝机入口流量波动大

通过观察气流烘丝机入口可以发现,烟丝由于振槽的往复震动,造成分层甚至露底现象,如图2所示。

2 改进方法

2.1 气流烘丝机入口水分波动的改进

通过分析可知,影响气流烘丝机入口水分(即超级回潮出口水分)的波动主要是超级回潮机补偿蒸汽造成的。补偿蒸汽过大,将会影响到超级回潮筒体内部热风系统的温度,一旦系统内温度波动,将会影响到超级回潮出口水分的波动。为此,在满足正常热风温度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补偿蒸汽流量,即减小补偿蒸汽的阀门开度。

将补偿蒸汽阀门开度设定为3%、5%、10%、15%和20%五个开度,每个开度水平下测试五个生产批次,从车间MES系统中提取出每个批次的超级回潮出口水分监控数据,并计算其CPK值。通过测试可以发现,随着阀门开度的逐渐增大,超级回潮出口水分CPK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补偿蒸汽阀门开度在3%时,因补偿温度较低,不能满足超级回潮工序热风温度65±3℃/批的要求。因此,在满足超级回潮工序热风温度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补偿蒸汽阀门开度越低越好,为此选用5%作为补偿蒸汽的阀门开度。

2.2气流烘丝机入口流量波动的改进

针对气流烘丝机入口流量波动,将气流烘丝工序段的振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物料导流板,进行大小、角度等的多次调整,使得物料在振槽上移动时,铺料均匀,无丝团、空槽现象,如图3所示为調整后的人字形导流板。

改进完成后,对气流烘丝工序振槽物料平铺均匀性进行了验证,观察多个批次通过振槽时的铺料情况,没有发现有烟丝结团以及空槽现象,说明导流板可以使物料均匀通过。

3 改进效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稳定运行,对气流烘丝出口水分CPK进行了统计,数据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个批次的CPK值均达到1.33以上,生产过程能力完全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泉忠.CTD气流烘丝机出料排潮的优化与改进[J].科学与财富,2014,(2):233-234.

[2]常会彬,马宁,朱建新等.叶丝高速膨胀干燥机料头湿团解决方案[J].价值工程,2012,31(5):50-51.

[3]于建春.SH93型气流式烘丝机含水率稳定性的分析与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1,(16):210-211.

[4]陈小林,李飞宇,李清等.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气流式烘丝前处理参数[C].//中国烟草学会工业专业委员会烟草工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4-18.

[5]丁美宙,王宏生.气流干燥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2005,(9):9-13.

[6]谭奇忠,何蓉,丁康钟等.气流式叶丝干燥过程参数影响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1,(12):131-133.

[7]谢康林,吴明毅,邹玉胜等.气流干燥在制丝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轻工机械,2014,32(3):105-107.

[8]张俊岭,李书芳,李晓等.HXD气流干燥对卷烟综合质量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5):35-38.

[9]何桢,岳刚,王丽林等.六西格玛管理及其实施[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6):1049-1055.

[10] 马逢时,周暐,刘传冰. 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MINITAB使用指南[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