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2016-03-21金靖斌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韩道德教育品德

金靖斌

摘 要: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与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中韩两国在传统上都有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值得研究。本研究主要对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进行比较与分析,包括其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比较与分析,最终通过对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字:中国小学道德教育;韩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启示

1 中韩小学道德教育目标比较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规定。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必须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特征、民族传统文化及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等因素来制定。

(一)中国小学道德教育目标

中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分为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和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其教育目标也不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从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全过程、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能力、知识,都是站在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其二,目标的确立具有全面性,即从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了认知、动机、情绪、态度、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要求等。其三,目标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强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探究、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三维目标的确立,以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基本要素出发,进行了科学地分类。[1]

(二)韩国小学道德教育目标

韩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将一盘散沙般的个人联合成一个社会共同体、一个国家共同体的粘合剂,二是为了建设新韩国道德教育体系为共同纲领,进行除旧布新的工作;三是培养有道德、有科学技术的21世纪的新韩国人,把学生培养成一流的、高雅的、有现代道德的人才。

一、二年级:理解日常生活必须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来发展道德习惯。(1)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要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義与重要性;

(2)提高解决道德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3)用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进行自律道德生活。

三、四年级:通过道德规范来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理由,并付诸生活实践来发展自主的道德习惯。

五、六年级:领会各种道德规范的相互关系,并增强解决道德规范间冲突需要的能力。

2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道德教育内容是指规定教育对象所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是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

(一)中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中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中国教育目的和小学道德教育目标或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和思想实际确定的。它规定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与道德规范等。中国对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实施“全面规划,统一制定课程,分层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各年级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2]

(二)韩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一二年级德育开设《正确生活》课程,主要学习有关礼节和道德知识。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道德》科,其内容领域为五个方面四个领域,即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生生活和国民生活、民族生活。内容由浅入深,每个年级有所不同,以适合各年龄特点。韩国非常注重小学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除课堂讲授有关知识和认识训练外,把实践具体德行也列入课程之中。每逢奏国歌升国旗时,不论是谁,不论在何处均必须肃立。教师要带领实习各种仪式礼节,大到参与隆重仪式,小到穿衣、吃饭、走路、接客等,甚至规定小教师都在学校用午餐,以便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吃饭时应当遵守的礼节。[3]

3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实施途径比较

道德教育实施是为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实现学校道德教育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己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一)中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中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途径表现为以下:

1、课堂教学: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特设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以外,还通过整个课程实施,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2、各科教学: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经常的途径,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3、班主任工作:班级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少先队、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一直最有生机的力量。

5、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各种科技、文艺、体育、班团队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6、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7、校园文化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

8、家庭与社会: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配合、协凋一致,提高道德教育效果。政府和社会各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和中央文件规定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二)韩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韩国小学道德教育正确生活、道德课程实施的途径如下。

1、课堂教学: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除特设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外,还通过整个课程实施,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2、各科教学:道德课程通过各科教学活动来加强道德教育。除道德课程外,其他各学科教学中也特别强调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各科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克服了单纯理论道德教育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课外活动,包括校内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及校外社团组织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校园建设:韩国学校很注重通过校园环境这种隐蔽课程的效果,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学校按道德教育标准安排校园建设,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使青少年在为社会服务中锻炼思想,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

6、家庭、社会和传媒:当今世界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学校道德教育社会化,是说除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方面都重视道德教育工作,都参与到道德教育工作中来。[4]

4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评价比较

(一)中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的评价

中国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上,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课程的评价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依据,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譬如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族等各方面的信息等。也强调评价结果不是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的依据,而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强调要建构尸个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如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家长辅评、学生自评、而社区则提供合作评价的平台。[5]

(二)韩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的评价

韩国道德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韩国教育部关于现行道德课评估的规定,强调指出道德课评估应坚持多样化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道德知识、道德理念、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方法上体现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化。所谓多样化的评价原则,即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的目的也不再是为学生貼标签、划等级、而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文明成长。同时,强调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改善道德教育课程、切实提高课程质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5 中韩小学道德教育的比较与分析结论

小学时期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因此中韩两国都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课程改革。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中韩两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目标从偏重灌输政治思想意识,转变为重视生活化、多层次的目标。可中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目标还是较浓政治色彩,与中国相比韩国的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对基本生活习惯、礼节及道德规范的指向相对突出。中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适时调整、补充和丰富道德教育目标。

第二,随着道德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韩两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向儿童的生活回归,与儿童的需要接轨,学科融合等趋势方向发展。两国应努力做到将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以及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中韩两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实施都强调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两国都向为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要以具体的事例、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培养儿童的习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第四,中韩两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课程评价都注重教学评价的特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两国应该进一步重视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要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德作用,切实地提高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为道德教育评价的意涵不断丰富与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采用日常表现、课堂表现、讨论相结合的主观评价方法综合运用,以便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

6 韩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要突破泛政治化倾向。我国实行的是人德育观的教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人德育观有其合理性,但道德与政治与人生观、世界观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应该把道德教育从日前的人德育中剥离出来,实施专门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小学德育纲要》中有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热爱中国共产党、辩证唯物主义等方而的内容放在专门教育中进行,减弱小学道德教育中政治味道即可增加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要突显自主性。因此,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小学生能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高尚的品格。

3、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及教育对创造新生活的作用,它要求现实的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要为了生活而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不管是杜威还是陶行知,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联系才能充满活力。

4、我国的小学道德教育要改变“圣人化”倾向。道德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因此道德标准应该从实际出发。这些道德标准对小学生来说就如同海市压楼、虚幻缥缈、遥不可及,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价值内涵,更不用说实际操作。 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只有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才能把道德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走出低效的怪圈。[6]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7, 5-6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0, 7-17

[3]冯增俊、王学风、马建国、麦青,《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第73-75页

[4]何付霞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年.

[5]朴珍,中、韩小学道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江南:江南大学,2013.

[6]李军兰,施文海. 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卷3期:160~162.

猜你喜欢

中韩道德教育品德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中韩FTA框架下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思考
论茶的君子品德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