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6-03-21耿书祎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耿书祎

摘 要: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以数学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帮助为主要内容阐述一些简单看法。

关键词:学习能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工具。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要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蓝云博士说过:“每个教师都会同意这一看法,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最大因素不是学生智力方面而是动机方面。” 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首要途径。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很短的时间讲一个科学家小时候怎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小故事或者同龄孩子有出色表现的事迹等,帮助孩子在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他们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动机。动机教育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长期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的个别学生,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生年龄小,总是喜欢模仿周围的大人,家长和老师的行为言语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听课要认真,思考要独立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和依赖性,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他们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在一年级看图列式题目中,当大括号底下是问号时,该用什么方法,当大括号底下是数字时又该用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结果。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数学分析能力的形。

(二)观察要仔细,用心去感受

低年级教材里图片的展示越来越多,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对于培养他们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问学生怎样准确记忆大于号和小于号。通过做题观察,学生最后总结出其实不管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张口”总是对大数,“尖尖”对小数。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既帮助学生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了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三)及时检查,调整思路

小学生多数喜欢做题,却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比如低年级时,我会强调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读题,检查是否按题的要求去做了,重点内容是否圈起来了,如果这点做到了,那就检查题目的解答方法是否正确,最后检查是否抄错数等。

三、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捷径。

(一)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小学生天性好强,不服输,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制造竞争气氛,可引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争取成功的心志。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发现法”,营造一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知识,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开火车”“争红花”“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質。

(二)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发表意见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学生说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引导其补充,说不正确的可以引导其更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只要与课堂内容相关,我们就不要随便指责,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认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一个学生问:“老师,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是呀!为什么除法没有呢?如果此时一味地训斥孩子多嘴,势必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一改往日常态,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谁能帮他举例试一试?”学生们“唰”地拿起笔,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举出了例子并总结了结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们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积极参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还应遵守以下方法:

一、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是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不够妥当,因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在分析探索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方法时,必须凭借“体”的形象或“体”的表象进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求这4个面的面积是用“长x宽X2”和“宽X高X2”。但如果离开“体”的形象,把两组对面放在一个平面上考察、研究,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眩感--求这两组对面的面积似乎是“长X宽X2”。由此可见,用展开法的操作方法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活动前,应制作活动教具(可逐次展开相对的两个面,且可马上复原),操作时,凭借“体”的形象,用功态演示,突出感知对象,把一组对面先展开,展开时这组对面仍不离开“体”,学生看清楚后,马上把这组对面复合“体”上。

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二、操作过程要有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邏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案例: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十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三、感知对象要突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突出感知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柱中盛满蓝颜色水;③将水分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注意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案例: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分三步进行:①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1/2问:阴影部分的1/3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1/2张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原正方形的1/6,②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2/3,涂上颜色,再折出涂色部分的1/5,口述:把2/3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2/15,推出4份是原长方形的8/15,③观察“折”的结果,1/6=1×1/2×3,2/15=2×1/3×5,8/15=2×4/3×1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

五、充分调动多种感观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除此而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启珍,丁勇;激发学习动机与维护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彭贤智,刘玉娟;对二年制师专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02期

[3]蒋俭欣;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J];山东体育科技;1998年04期

猜你喜欢

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