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2016-03-21权嘉黛程莉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权嘉黛 程莉

摘 要:本文根据哲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利用哲学知识中的观点为切入点,并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在哲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哲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与分析

哲学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形成一种高效、满意的心理状态,进而在心理活动上能够协调一致,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应用多种方法分别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哲学教学的效果,应在哲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开发哲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哲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容中又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哲学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在哲学教学备课前或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开发这些教学资源,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后,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例如在《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意义,其次学习如何正确、有效的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對友谊产生重视并愉悦地与人交往。实践证明,良好、健康、密切的友谊不但能互相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乐趣,还能互相分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因为学生心理问题而酿成悲剧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联系的哲学教学中,学生了解了事物的联系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还能产生关心集体、重视友谊的良好素质。

又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矛盾无处不在”的基本道理,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即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对待人生,明白人一生中需要不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矛盾关系,体会到人生的过程中,没有完美,没有一帆风顺,所以不必追求完美、追求一帆风顺。通常情况下,人的心态会趋势人们不断追求完美,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在做事的过程中仔细、认真、执着。但是,如果追求完美变成了过度追求完美,就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在哲学教学中要正确教导学生尽力而为,不可过度追求完美。

2 在哲学教学中补充心理教学的案例

思想政治教材中,为了论证某一个哲学原理,通常会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这方面入手,然后进行举例论证。基于这一方法,教师在哲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在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如此一来不但能论证某一个哲学原理,还能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意识的能力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自我暗示的技巧,学习如何自我鼓励,进而时刻保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相关文献中指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鼓励,能对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造成有利的影响,鼓励人们树立迎接生活挑战的自信心,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而适应生活中的种种压力[1]。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掌握自我悦纳。

又例如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教学中,教师在哲学内容基础上补充了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内容。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意志活动、情感活动,三者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在同一场测试中,甲同学取得了60分,认为自己及格了,感到开心;乙同学也取得了60分,却认为自己没考好,感到难过。同一场测试,同一个分数,不同的两位同学,却有两种不一样的心理反应,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位同学对60分的评价完全不相同。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曾指出:“刺激性事件引起人们作出消极的情感反应,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非理性的认知”。综合以上内容,学生能在印证哲学观点的基础上理解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的联系。紧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从积极的方面去评价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情绪。

需要注意的方面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在哲学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师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在备课工作中模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应用,从而进一步确保在哲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万无一失。

3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但能促进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相关文献中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的树立榜样,不但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还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2]。因此,教师在哲学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并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例如在《因果联系的方法论要求》的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一名学生在看其他书籍,教师上前收缴了该名学生的书籍。此时,有学生提出建议,让教师当众撕毁这名学生的书籍,以儆效尤。教师并没有采取这一做法,而是利用刚刚讲解的因果联系的知识向学生进行解释。在因果联系中,不应只看到事物的原因,也不应只看到事物的结果,而是既要看到事物的原因,又要看到事物的结果。产生收缴这名学生书籍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因为这名学生没有将“哲学课上看其他书籍”当成是原因,所以这名学生没有预见到“书籍被收缴”这一结果。如果这个学生将“哲学课上看其他书籍”当成是原因,就能够预见到“书籍被收缴”这一结果,也就不会在哲学课上看其他书籍了。因此,这本收缴来的书籍到底怎么处理,还需要老师在下课的时候询问这名同学的原因后,再做出决定。如此,教师通过这一巧妙的方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与人要宽容”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教育影响。

教师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处处为学生考虑,体会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3]。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用教师这一身份去压制学生,限制学生,就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可能会惧怕教师,也可能会厌恶教师,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着想,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哲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责与作用。为了在哲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学理论, 2010,08(16):225-226.

[2]莫宏杰.在哲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02(04):92-93.

[3]陈绮莹.心理健康教育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月刊, 2008,06(11):28-2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