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人数不足10人
2016-03-2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在健康数据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即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9.48%。
我国于2008年开始在全国展开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从此后的三次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9.48%这一数据,比2012年的8.8%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08年的6.5%提高近3个百分点。
但9.48%这一比例意味着,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仍不足10人,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距离国家卫计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还有不小的差距。
解读 鲁湾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健康非常重要,医学健康专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健康素养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力占到60%。国外统计发现文化知识高的人群寿命也相对较长。据2011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前4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这些均属于慢性病。从1973年到2009年,我国慢性病占人群死因构成的比例,由53%上升到85%。慢性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专家认为慢性病剧增主要缘于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生活方式不健康。
那么,健康素养包括那些内容呢?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等三个方面。据2013年有关调查资料,我国居民在这三方面的素养水平分别为20.4%、10.6%和12.5%。知易行难,这表明知晓健康知识与理念相对较为容易,但要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掌握健康技能较难。
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发布的2014年上海市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百姓在治病防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尚存在不少“盲区”和“误区”。如39.8%的市民未掌握“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应急处理”方法,31.6%的市民不知道抢救触电者时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23.3%的市民不知道抢救煤气中毒人员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14.3%的市民尚未掌握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等。有人认为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国民健康素养尤其是医疗常识素养缺乏,使医患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医患矛盾加深。因此,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迫在眉睫。
提高健康素养不仅需要每个人提高自觉性,身体力行;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群众提高健康素养。如日本把健康管理纳入国策,推动企业和机构设立健康助手,对各种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奖励健康管理做得好的人员。新加坡早在1992年就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项目”,帮助国民提高健康意识,鼓励健康饮食和有规律运动。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开花结果,许多国民自觉开展健康运动,身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保健促进局还免费向国民发放“健康日历”,宣传健康理念。韩国2014年公布了《关于改善韩国人职场文化的工作计划》,鼓励企业摒弃“加班为荣”的职场文化,强制员工休假。
人活在大千世界需要具有各种素养,《汉书》里说“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我认为健康素养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第一素养,没有健康素养一切素养都无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