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蜀道难》流传中文本异同剖析

2016-03-21马铂尧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蜀道难诗篇分析

马铂尧

摘 要:在我国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当中,李白的诗作极为的丰富,在现代编撰的李白诗集当中,都是根据流传下来的诗篇由编者编撰而成的,而李白的诗歌出现的文本众多且非常杂乱。在对李白的诸多诗篇版本和选录诗集中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可以得到,在李白所作的乐府诗篇《蜀道难》中的文本有多出的不同,文本在流传中的真实面貌和后世阅读的诗篇面貌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对李白《蜀道难》流传中的文本异同进行阐述和分析、比较,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李白诗集;《蜀道难》诗篇:文本异同;分析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集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但李白从未自编过诗集,在流传下来的版本当中都是后人整合李白的诗集编撰而成的。但是在版本上各不相同,在编撰过程中相互交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文本文字的差异性较大。同时,在李白诗集的选编中因后世对他的理解不同,各自依据的诗篇别集也有所差异,这就容易造成李白诗集在选编中不断的增加词译以及不断减少词译,各类收集的李白诗集文本更是面貌不一。李白诗集文本的混乱使得学术界极为重视,本文从李白诗篇《蜀道难》为例,通过对李白各个版本的分析和考究,揭露其流传中的文本异同,希望可以为人们阅读其真实面貌提供一些帮助。

1 李白诗篇《蜀道难》的版本概述

李白在世期间曾经托付友人魏颢编撰《李翰林集》2卷,在李白临终之前又托付李阳冰编撰《草堂集》10卷,但均以失传。在宋处年间,编撰的《李翰林集》20卷和《别集》10卷,在流传中均以失散。在现今存留的宋代《蜀道难》刻本有两种,均出自晏本。在清朝康熙五十六年间(1717)缪曰芑刻本,根据所称为晏本的翻刻,在现代人们的考究中可以得到是考定的根据是今静嘉堂文库本[1]。在后面的《四库全书》中文本均为缪本翻刻。同时,在现今黄山书社2005年所编撰排版的《李翰林集:当涂本》依据的就是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在“景宋丛书”中的《李翰林集》影印,玉海堂的范本在宣统元年(1909)年刊刻完成。

在李白的诗集中,最早的注本是南宋宁宗时期杨齐贤所编撰的《李太白集注》25卷,但现今的原书早已经流失。在明代时期胡震亨《李诗通》中其诗作的解释较为中肯,在清代王琦所作的《李太白集注》36卷中,是集前代注本的一个大成,王琦将李白诗和文合注,在李白的诗集中是注本最为完善的。在当今现存的李白别集和注本中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2 李白《蜀道难》文本的异同分析

在李白的《蜀道难》中,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别集中,所呈现出来的版本面目也就不同。在《蜀道难》的正文当中,可以发现其所呈现出来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在注释解释当中也会有所改变,在其正文中根据差异的原因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2.1 抄刻《蜀道难》中出现的讹误

在《蜀道难》抄刻的讹误中,一般是发生在诗篇单幅的流传过程中,其中,在编纂成集后整本的抄刻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异文通常发生在唐人编选的本集中,在后世人们编选的别集、总集常常会依据前人的总集而延续这种差异性。其中,在抄刻过程中,由于字母相似而造成的差异较为常见,例如《合约英灵及》文本、《又玄集》等文本中是“噫吁嚱”而在敦煌的残卷上所作是“噫呼嚱”[2]。也有的异文在抄刻过程中,是因为书写习惯而使用的相近的字体,这些字体在除了在形体上有所差别外,在解译上都能够互相通用,例如文本中的“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中“回”字和“迴”字。有的应该是抄刻中的脱文和衍文,例如,在敦煌抄刻的范文中就缺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两句诗词,属于在抄刻过程中的遗漏导致。

在《蜀道难》中,有些流传下来的译文,既存在抄刻笔误的现象又有着修改的痕迹。例如,在《又玄集》本、《唐诗品汇》本和《唐诗三百首》本,诗句“但见悲鸟号古木”中均为抄刻作“古木”,在敦煌残卷的记载中是作为“石木”,由此可断定为抄写存在笔误。同时,在《河岳英灵集》中抄刻作为“枯木”,这里便作为词译的误译。且根据从诗句的句意上判断,此处应该形容瀑布应当用“砯”。由此可见,两宋的抄刻中应该是笔误。

2.2 抄刻讹误之外的修改

在李白《蜀道难》的流传中,除了抄刻造成的讹误之外,还有一些版本在修正和改动出现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属于无心的记忆的失误和有意的篡改润色的情况。在《蜀道难》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它广泛传播的原因,在各个朝代都是被选为名作来进行赏析的。在民间的诗歌当中,很多读者都能够将这首诗牢记于心[3]。同时,因为其广泛流传在背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讹误,在独自的背诵过程中,都会因为自己的习惯用语和个性因素导致在记忆中的版本和原先的版本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对原文做了字、句上的改动。同时,无论是编撰的人还是抄刻的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记忆忽略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异,导致了在流传下来的抄刻本上出现了很多字意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在《河岳英灵集》本和《又玄集》中诗句为“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在敦煌残卷本和两宋本中抄刻的诗句为“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这种两者译本不同的差异可大致的判断出为记忆的误差上导致的。

2.3 有意修改的版本

在对《蜀道难》的抄刻中,对词句的修改一般在艺术效果、语言表达方面,这些文本的差异性表现在李白不同时期对诗词的改动,或者是由抄刻者独自揣摩诗人的句意而自己做的修改,这两种说法都是根据译本差异性所做的理论上的说法,具体的实际的情况已经随着年代的久远很难判断[4]。在《蜀道难》的改动中,属于抄刻者有意修改的地方可分为三种情况来判断。其一是通过改动名词的变化,例如句中“问君西游几时还”中“问君”与“征人”词语之间的改动,从第二人称过渡到第三人称的变化,在有些词语上,甚至还能够影响全诗喻意的改变。其二是通过在全诗中替换形容词和名词来进行修改的,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意境氛围,例如诗句中“被鸟号古木”以及“悲鸟号枯木”,从意境上分析一个苍劲有力、古朴厚实,一个传达出无尽的悲凉、凄切。再例如诗句中的“子规啼夜月”以及“子规啼月落”两者在情景的表达上各不相同,前者是慢慢长夜的寂静,而后者是黄昏时的凄凉冷清。其三是推敲动词和原文喻意相符的贴切度,例如诗句中”愁空山”和“悲空山”之间,更加的着眼于对于悲切的贴切程度。

在这三种的修改情况当中,距离年代救援又缺失相关的文献参考,所以现在很难去判断修改与原文之间的正确性。在细心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涵盖丰富的文献提供了一些线索,使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对原文的真实面貌进行还原[5]。使得有些诗句在经过学者的研究中,更加的符合当时李白的创作情况。

3 结束语

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年代的流传中,经过了多次的抄刻已经了原来的文本有所差异,使得出现了许多抄刻过程中的讹误,使文本在流传中发生了变异。同时,这种文本的差异性在古籍的流传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李白诗歌各个版本的异同,我们既要合理的去接受,又要进行资料的考究,对原来的文本进行还原,这样能够更加清楚的对李白创作文本准确的理解,又能够体会到李白诗作对后世的真正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晓红、甘成英.巴蜀宗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中想象力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7-12.

[2]毛若、毛晓红.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J].新西部,2010,(8):116-117.

[3]毛晓红、毛若.李白“逍遥游”的成因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24-27.

[4]毛若、甘成英.蜀中“逍遥游”是李白悟道、修道、行道的过程[J].新西部,2010,(12):95-96.

[5]毛晓红、甘成英.道家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17-21.

猜你喜欢

蜀道难诗篇分析
时光的诗篇
中华诗篇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雪峰山诗篇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