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6-03-21张凌子
张凌子
摘 要: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忽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打破了翻译中追求译文与原文在机械对等的局面,将文化因素纳入了研究范围。本文拟借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论语》翻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受到西方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正是需要译者的介入,来消除差异,准确而不失美感地传递原文,从而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间产生相同的阅读反应。”[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为译者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增补(supplement)、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以及劫持(hijacking)。本文旨在以女性主义翻译为指导,并将其翻译策略用于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在女性主义译者眼中,翻译不再是语言转换的机械对等,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出女性呐喊的工具。正是靠着译者的介入与操纵,埋没已久的女性声音得到了凸显。文化学派的翻译家巴斯内特和勒非威尔(Lefevere)说: “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2]女性主义翻译家正是带着自己的文化烙印与意识形态去操纵翻译过程的。正如北美女性翻译家西蒙(Simon)所说,“使女性语言得以显现,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性。”[3]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基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翻译往往被视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父权社会权威,宣扬女性政治诉求的机会。通过对于历史上女性译者薄弱地位和传统译者边缘化状况的揭示,女性主义译者对于译者的任务作了重新的诠释。
(三)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实践
加拿大文学翻译家Flotow(弗洛图)总结了三种常用的实践方式: 增补( supplementing) 、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和劫持( hijacking)。增补是译者为弥补语言间的差异而进行的干预活动,为的是增强译本可读性。而加写前言和脚注意味着译者对原文进行解读,从而加深读者对原文的了解。劫持是最有争议的一种方式 ,是女性主义译者对那些非女性主义意图文本的挪用,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2 《论语》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一)《论语》及辜鸿铭译本
《论语》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也随之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作为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20篇,498章。鉴于其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致力于《论语》的译介工作。这其中,辜鸿铭的译本因其杰出的双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外国读者最喜欢的英语译本之一。辜氏《论语 》译本“泰西购者近百万部”,更是因此获得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4]故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以辜鸿铭的译本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增补
作为一名长期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辜鸿铭始终对于中国文化持有深厚的情感。他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了处理。
例1: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When Confucius first attended the service at the State Cathedral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he enquired as to what he should do at every stage of the service. Somebody thereupon remarked,“Who tells me that the son of the plebeian of Tsow is a man who knows the correct forms?” When Confucius heard of the remark,he said,“That is the correct form.”
在原文中,辜鸿铭首先将“太庙”直译为“State Cathedral”,又在括号处补充说明了“太庙”的功能,增添了“Ancestral Temple of the reigning prince”,便于英语国家读者的理解。
(2)加前言和脚注
得益于扎实的双语文化能力,辜鸿铭倾向于在译文中加脚注,旁征博引国外文学来加强自己的观点。林语堂更是称他的翻译:“来自对两种文字的精通,以及对于它们较深奥意义的了解,是意义与表达方法二者愉快的配合,辜鸿铭的翻译是真正的天启。”[5]
例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Confucius remarked,“Those who know it are not as those who love it; those who love it are not as those who find their joy in it.”
脚注:Thi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oralist,a philosopher,and a real man of region.
在这里的脚注中,译者对于原文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并用读者熟悉的概念进行诠释,一方面显示了自己对于原文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显示了自身的感情色彩和倾向。
3 结语
综上,本文借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了其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诠释力,通过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着重分析了该理论下的增补和加脚注两个方面的实践。正是由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发挥,使得译者打破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在不失文学美的情况下,准确传递了《论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Nida,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Leiden: Brill.
[2] Bassnett&Lefevere; .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M].London&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1990: 94.
[3] Simon,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6: 14 – 15.
[4]黄兴涛.辜鸿铭文集: ( 上、下 ) [ M] .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6: 346.
[5]林语堂.林语堂作品集 [ 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