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3-21郑太昆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本质马克思

郑太昆

摘 要: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各有其自身的依据,都但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阶段,找不到通往现实的道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人的现实的劳动实践及社会关系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坚持人民主体原则的确立都奠定了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人的本质;当代价值

1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一)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1]从这一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性的命题出发,马克思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作了比较: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不断地复制着自身;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它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超越自身,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因此,人的本质即“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

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产劳动中才得以形成、丰富和发展的。离开了劳动,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人。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生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表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充分证明和全面体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3]。

劳动的前提是人,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处于特定生存状态中的现实的人,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除了强调人的自由自觉性之外,更强调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这就使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大大超出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人的本质观。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试图通过强调人和人的关系过渡到社会性。然而,他的尝试无疑是徒劳的、贫乏和空洞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他只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只能“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4]这充分的说明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仍然只是抽象的生物意义上的人。“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找不到通往现实世界的道路。他不懂得我们周围生活的世界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自身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果,他所研究的“人”不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产实践的人,而是超阶级、超历史完全抽象的人。费尔巴哈脱离了人的“现实本质”,把人的本质宗教化了。他恰恰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正是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观点,马克思在对其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

同时,马克思所说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本质。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6]这样,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2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人确立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确立崇高的价值观,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信念能否深入人心、关乎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引导人们抵制各种非理性主义的错误观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只有我们被他人、集体和国家所需要,而且也只有当我们满足了他人、集体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个人才能被社会、他人需要,才能确证个人的存在,确证人的自我价值,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个人只有与社会融为一体,才能得到发展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要求我们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人不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社会的发展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社会发展的目的就应当是促进人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物的尺度而忽视人的尺度,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只能导致与人的价值实现目标的背道而驰,到头来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社会的发展不能以人的价值的丧失为代价,而要在扬弃资本逻辑发展的同时,使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核心位置,自觉地理顺人的社会关系,有意识地去保障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实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上的一场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阐述中国梦思想时候强调中国梦实现的最高衡量标尺是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65.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87.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抉择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