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诊断与防治
2016-03-21刘海涛
刘海涛
摘 要:对自然发病鸡群,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初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结合微生物学诊断而确诊。根据目前该病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笔者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于1957年首发于美国特拉华洲的冈博罗,所以又称冈博罗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病,病程短,呈尖峰式死亡曲线,病鸡腹泻、精神沉郁、法氏囊肿大、出血,肾肿大和肌肉出血。目前本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近几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IBD的爆发和流行,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预防、诊断、治疗本病已成为养鸡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清河乡七家养鸡户所养鸡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微生物学诊断,并采取了一系列防制措施,现将诊防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病鸡来源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清河乡七家养鸡户的自然发病病例;
药品 IBD标准阳性血清 IBD标准抗原(系哈尔滨兽药研究所生产) 青霉素、链霉素(华北制药厂生产)80万 高免卵黄液(哲盟开鲁县畜牧局化验室)
器械 离心机
1.2 流行病学调查
七家养鸡户,鸡群总数1193只,发病鸡总数776只 ,病死鸡数211只,鸡群大多鸡表现突然发病,随后迅速蔓延,发病季节相对集中于3-8月,以4-6月发病最明显。
1.3 临床症状观察
对病鸡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
1.4 病理解剖变化
对15只病鸡进行了病理剖检,主要检察了法氏囊、胸肌、腿肌及肾脏的变化。
1.5 微生物学诊断
采取病死鸡肝、脾组织直接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或接种于普通培养基的细菌学检查,取法氏囊组织制成匀浆进行血清学检查及易感鸡接种的回归试验。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只引起鸡发病,该乡七家个体养鸡户共养鸡1193只,其中776只发病,221只死亡,此次鸡IBD发病率最高达85%,低的为12%;死亡率高达33%,低的达3%,高发日齡在20-60日龄之间,流行最小日龄为10日龄,最大为130日龄。
2.2 临床诊断
鸡群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约一周左右死亡逐渐减少而康复。病鸡腹泻,排白色水样稀粪或稍粘稠的白色粪便,病鸡脱水、口渴、厌食、嗜睡、羽毛松乱、翅下垂、步态不稳、精神不振,有的病鸡有自啄肛现象,体温升高,后期低于正常,最后常因严重脱水、衰弱虚脱而死亡。
2.3 病理学诊断
取病、死鸡15只进行了剖检观察,胸肌、腿肌呈条状或点出血12只,法氏囊肿大出血14只,法氏囊表面有淡黄色胶胨样物12只,法氏囊内有干酪样物10只,肾肿大充血11只,盲肠点状出血3只,肠管充血出血13只,肌胃与腺胃之间出血12只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细菌学检查
取病死鸡肝、脾组织直接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无细菌存在。肝、脾组织接种普通培养基于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无细菌。
2.4.2 血清学检查
待检抗原制备 取法氏囊15个,总重14克剪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4的组织匀浆,冻融三次,以2000转/分离心15-20分钟,吸取上清液作无菌检查并加入青、链霉素作为待检抗原,贮存于-30℃待用。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取来按常规方法制备的AGP用琼脂板、打孔、加样,中央孔加入IBD标准阳性血清,周围1、4孔加IBD标准抗原,其余各孔加入上述待检抗原,加样完毕,将琼脂板放在湿盒内。置37℃恒温箱24小时观察。结果待检抗原与IBD标准阳性血清间均出现清晰、明亮的沉淀线。
2.4.3 易感鸡种试验
取上述法氏囊组织匀浆上清液,经口服感染IBD抗体易感鸡5只,口服0.5ml/只,感染后80小时出现精神萎顿、羽毛蓬松、采食减少和不食等症状;在96小时死亡1只,死后剖检风法氏囊有特征性病变,剖检所见与自然感染发病死亡鸡基本相似。
3 防治
3.1 发病初期,除对鸡舍和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外,用IBD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用量0.5.ml/只,肌注,同时在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0.1%食盐,以防鸡脱水死亡;重病者次日重复注射1次。
3.2 搞好免疫接种工作,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鸡群采用弱毒株(PBG98)或毒株(D28)疫苗于1-3日龄和10-14日龄各接种一次,按量接种,严格 按瓶签说明操作。
3.3 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等舍内小环境,提供全价饲料和清洁饮水,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从而增强其对疫病的抵抗力。
3.4 加强消毒工作
发病后,提高舍温1-2℃,用0.3-0.5%过氧乙酸液对环境、鸡舍、用具、等喷洒消毒,无疫情时,7-15天一次,紧急情况可1-3天消毒一次;对已污染的经4-6小时鸡场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消毒可用75%的甲醛溶液。
4 小结与讨论
4.1 根据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和微生物学诊断,该病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4.2发病后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与实验室细菌学检查一致,均未发现任何细菌,经实验结果表明是一种病毒感染,即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原不是细菌,但笔者认为不能排除细菌作为致病的诱因。
4.3一般资料认为2周龄以下的鸡不易发病,但此次流行最小日龄为10日龄,最在超过120日龄,所以IBD发病鸡日龄明显变宽,所以在此期间注意加强管理和做好预防接种。
4.4IBD疫苗的免疫剂量不足和没有适时用苗可能导致此次免疫失败,IBDN超强毒株或Ⅰ型变异型的出现是否IBD流行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5综合防治措施实行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疫情很快得以控制,渐趋平稳。治疗本病有的学者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笔者认为此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致谢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霍晓伟讲师的热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表示非常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德明 内蒙古鸡传染性法氏囊的流行情况及诊治 内蒙古畜牧科学 1995;2 ;38
〔2〕李顺山 传染性法氏囊病大流行的分析和对策 禽业科技 1994;5;34
〔3〕成梦玲 郑银侠 张倩香 传染性法氏囊病 畜牧兽医杂志 1999;18(2);46-47
〔4〕刘振湘 唐晓玲 曾元根 廖仁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和控制 中国兽医杂志 1999;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