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海商群体构成浅析

2016-03-21王珍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走私海盗

王珍

摘 要:宋代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朝代,历来学者对宋代的关注点在军事上的弱小和经济上的繁荣,却很少从社会群体本身去看待真实的宋朝,本文试图从宋朝经济方面的海商群体入手,分析海商群体的构成,分别为来华贡使与蕃商、中国海外贸易的行商与坐商、中国式海商和海商走私者与海盗,探究宋朝的中国式海洋文化观。

关键词:海商构成;对外贸易;儒商之风;走私;海盗

宋代的海商群体在海外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贩运货物、行销内陆、维系内陆与海洋的关系、传播文化、贸易中对外交流意义重大,而且宋代儒商的增多是具有特色且值得研究的,现从宋代海商的群体构成来看宋代海外贸易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

1 海外来华贸易——海外诸国进贡使者和蕃商

海外诸国统治阶级为与中央王朝——宋朝保持稳定而友好的政治关系以维持其在本国的统治地位,经常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同时也希望获得优厚回赐以及往来贸易的经济因素。

“乾道三年十月一日,福建路市舶司言,……乳香象牙等,前诣太宗进贡。今应等船五只,除贩运货物外,各为 载乳香象牙等并使副人等前来。”

乾道三年占城的入贡,随着福建大海商从占城归航之际,搭载而来是毫无疑义的,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和南部,当时社会经济很是落后,《宋史·占城传》载:“其国无城郭,有百余村,村落户三五百,或至七百,亦有县镇之名。”海外诸国对中央王朝的进贡不畏险阻和克服一切困难会有相同或超值的回报,绍兴二十五年占城国王“遣使进方物,求封爵”皇帝“赐宴于怀远驿”,并“以其父初封之爵授之,报赐甚厚”。进贡国家不仅得到政治和经济等丰厚回报,还受到中央王朝的礼待。

据《诸蕃志》记载,与宋朝有贸易关系的海外国家多达五六十个,来往最频繁的主要有高丽、日本(主要在南宋时期)、交趾、占城、三佛齐、大食、真里富、真腊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进贡者受到宋朝政府的欢迎和热情的款待:

“诸蕃国贡奉使副、判官、首领所至州军并用妓乐迎送,许乘轿或马,至知通或监司客位,俟相见罢,赴客位上马……”

可见,宋朝对进贡使者接见仪式很是隆重,而且宋朝每年都有专款来经营此事:“每年发舶月分,支破官钱,管设津贴。”宋朝政府对海外进贡使者持接纳和鼓励态度,主要出于维持周边稳定、彰显国威的目的。

而且海外贡使中多有商人随同前来,即“蕃商”,这些蕃商的来华利益受到政府的保护,即除了政府的抽解和买,其余不准收税,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使蕃商获得一定利润,保持来华的贸易积极性;二是不与民争利,即蕃商贩运货物在内地行销,税少则价低,税高则价高。

海外贡使和蕃商来华是宋朝海外贸易中不可忽视一股重要力量。

2 中国海外贸易 ——坐商与行商

宋代从内陆转向海洋的因素除了国家政策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之外,东南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船舶运输成本减少和规模扩大、造船技术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是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

1. 行商——海商中坚力量

行商即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源于对内陆商人的称呼,在海商中是指随船出海贩运货物的大中小船主。

“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这类海商本身具有雄厚的资本,一般拥有自己的海船即船主,出海之时由政府委任为“市舶纲首”,政府发放公文,点明货物与人数,并要求本土有物力户三人具保,后批准后发给“公凭”或“公据”,作为外贸许可证。许可证上除事先印刷的相关条例法令外,还要详细登载船主、船员姓名,人数,始发港口,前往地点,货物品种、数量,保人姓名等栏目。半年或一年后返航,舶商即凭此种“公据”向市舶司报关登岸。

整支船队有三类主要人员组成,首先“纲首”非资财丰厚之家莫属,或为世代海贾之家,或为富有百万之家,拥有船队的完全掌控权;其次,出海船队的主要人员是中小货主。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一艘13世纪70年代的商船,船上书写货物主人的名称木牌木签99件,如“南家”、“兆郡”、“安厨记”、“狗间记号”等,根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朱彧《萍洲可谈》记载:“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可见当时海商构成的复杂性;最后,出海船队中的技术性和服务性人员——船员,将船员归结为商人有一定的根据的,《宋会要辑稿》载: 纲运船只所载货物,“依条八分装发,留二分揽载私物。”此种规定对于出洋海船亦适用。也就是说船上所载出口货物中有十分之二为船员和水手的私货作为他们的劳动报酬,他们在海外从事贸易,显然是海商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出海贩运的还有两类人值得一提。一是僧人、道士出海牟利者,僧人和道士本应该清静无为,淡泊名利,但是在海上利润丰厚的情况下,其从事营运,追财逐利者日众。《夷坚志》载:“泉州人王元懋,少时祗役僧寺,……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其兼通番汉书,……遂主舶船贸易,其富不赀。”王元懋因通晓南番诸国文字与语言,先随船舶出海,在海外经营有百万之富,开始转变为船舶主,更与朝中大臣为亲家,地位和事业一步一步的巩固。

二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为生计所迫或利益所趋,想要出海逐利,却没有船舶与资金,他们数人或数十人集合上百贯铜钱作为资本,辗转相托,交给专业海商从海外带回蕃货,在根据所出钱数分配,由他们分销各处,这类农户和渔户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海商,但他们将海外货物行销内陆,获取利润,而且形成一种特殊的职业——妇人牙侩。

2.坐商——官吏或大海商的选择

坐商是与行商相对的概念,即开设店肆、销售货物的人,在海外贸易中,坐商特指不亲自出海却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

民间海商的资财不一,大海商动则千万緡,海船数百艘,小海商只能租借仓位,出海贸易;而且海上风波凶恶,“明州有道人……自云本山東商人,曾泛海遇風,漂墮島上,”谁也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当某海商拥有雄厚资本后,往往会由行商转为坐商,他们不再亲自出海,而是出租海船或雇人贸易。王元懋就雇佣“吴大作纲首,凡火长之属,一图帐者三十八人同舟泛洋。”

另一种类型的坐商即涉足海外贸易的贵族、官吏、军将等,宋朝统治者本着不与民争利的理念三令五申,严惩贵族、官吏海外贸易者,孝宗干道七年( 1171),宋廷严令禁止官员染指外贸: “诏见任官以钱附纲首商旅过蕃买物者有罚。”但巨额利润的吸引下却收效甚微,最为有名的当推南宋初年大将军张俊,他以“回赐”的名义,把给一老卒五十万缗现金作为本钱,令其设法生利,“其人乃造巨舰,极其华丽。……珠犀香药之外,且得骏马,获利几十倍”

3 中国式海商——儒商之风

宋朝的国家政策是重文轻武,其文化发展为历史之最,程朱理学的形成的不仅影响中华儿女,而且由海商传播到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与各国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相融合,产生朝鲜儒学、日本儒学、越南儒学等,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自宋形成的儒商风气开启商人另一个时代,长袖善舞的商人以儒家“信义”、“忠诚”、“中庸”、“义利并取”等价值观为基准和行为准则,进退之间,积累万贯家财。

儒商或是科举失败的读书人,或为有丰厚家底的世代海商。儒商不似一般商人汲汲于名利,他们博览群书、诗文歌赋交往文人雅士与一般读书人无异;兴办学院,关注子孙教育;乐善好施,兴桥修路,他们更多的摆脱商人铜臭之气,经营商业却更加长久。有长远眼光的海商抓住商人可以入仕的机会,如南宋末年的蒲氏家族,蒲氏家族有两位人物蒲寿庚和蒲寿岌,蒲寿庚是南宋淳熙末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而其胞兄蒲寿岌有“外族诗人”的雅称,与当时“江湖派”诗人刘克庄关系友好。海商世家培育出一官一儒,使得蒲氏家族历经南宋、元两朝而不衰。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商人以书生之道行商人之事,更容易获得别人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对明清时期江南儒商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 倭与海商

倭寇作为“日本侵略者”之义始于《明史》,但之前的“倭”仅指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产生的走私者和海盗。

宋朝廷规定,出海贸易者必须到政府登记,发放公文,否则“诺不请公验物籍者,行者徙一年,邻州编管”,虽有严惩,但重利之下必有触犯法规者,小海商走私现象屡有发生,原因在于生计所迫的农民或渔户,随大船出海贸易资金或门路较少,只好铤而走险,走私海运。

走私现象与宋朝对外政策有关。宋初是禁止到高丽、交趾、日本、大食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但经过海外贸易的推进,逐渐放松政策,但对高丽一直有严格的限制,宋朝廷认为高丽商人有可能会把大宋的情报带给辽和金,所以“杭、明州并不许发舶往高丽,违者徙二年,没入财货”。高丽对中华货物心向往之,如有海商来国,必定“洁服焚香对之”,走私贸易者为此不惜生命。

5 宋代海商在中国式海洋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中国式海洋文化观不同于西方殖民式海洋文化观,是一种友好交流又彰显“国威”的世界和谐的海洋文化观,宋朝海商扮演重要的角色。

首先,海商是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中外交流的主力军。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离不开海商的群体的努力,大量的书籍被海商带到高丽、日本等国家,而且把存于海外但在中国亡佚的书籍带回,《朱子语类》载:“尝见韩无咎说,高丽入贡时,神宗谕进先秦古书。及进来,有六经不曾焚者,神宗喜,即颁行天下。”另外海商主动担任政府使者的现象存在,比如元丰七年,宋朝廷密令泉州商人郭敌往(高丽)招诱(女真)首领,而福建、两浙地区的海商凭借来往高丽熟识路线,先行前往,儒家讲求的“忠诚”和“信义”在海商中得以体现。儒商风范经过海商身体力行传播到贸易之处,中国式海洋文化观对当地影响深远。

其次,海商促进华侨大迁移的浪潮。宋代是中国文献中记载华侨情况的最早时期,在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国家住着许多华人,多为商人,但不乏政治逃犯和被贩卖人口,但海商作为华侨迁移的媒介是不可否认的。居住在外国的华侨带去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中国传统的文明理念,与当地民族特性融合,形成具有包容性的崭新理念。

最后,海商不仅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支撑者,更提高宋朝人民的生活品质。海商带来的香料作用在药学和日常消费方面,占城稻、玉米、花生等高产量作物对宋以后的农业经济影响深远,对当时粮食供给有突出贡献。生活品质的提高使得宋朝人民更容易去接受海外文化,融汇于自身文化中,传播到其他国家。

注释

1、《宋会要·蕃夷·历代朝贡》

2、《宋会要·蕃夷》四之七四

3、洪迈《夷坚志》补卷二一《鬼国母》,页 1741。

4、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页 133。

5、《夷坚志》三志己卷六《王元懋巨恶》,页 1345。

6、《夷坚志》三志己卷六《王元懋巨恶》,页 1345。

7、《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下八》,页 4566。

8、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老卒回易》,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页 269,270。

9、《宋会要·职官四》页4113

10、《宋史·日本传》卷四九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

参考文献

1、《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宋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3、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朱彧《萍洲可谈》,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5、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6、桑原骘藏著《蒲寿庚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宋元卷》,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年

8、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0、潘义勇,《中国南海经贸文化》,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年

11、庄景辉,《泉州港考古与海外交通史研究》,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6年

12、葛金芳、汤文博,《南宋海商羣體的構成、規模及其民營性質考述》,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04期

13、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86年02期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走私海盗
涉逃证走私行为司法解释的方法论反思——以法释〔2014〕10号第21条为切入
海盗
“海盗”变身暴走狂
我才不想当海盗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智辨走私贩
关于海盗,你知道多少
广东破获“1·26”特大走私毒品案 缴毒约71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