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的心学发展轨迹在诗歌中的表现探索

2016-03-21江沁泽雷磊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王阳明诗歌

江沁泽 雷磊

摘 要: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通过诗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他的心学思想与生命轨迹。明代中后期在诗歌创作方面力求复古,王阳明提出了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念、继承陆九渊的理念构建了心学理论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心学体系,让人们的思想及个性得到解放。笔者针对心学轨迹在诗歌中的表现展开探索。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发展;诗歌;表现探索

王阳明字伯安,原名王守仁,世人往往将其称为“阳明先生”。在明代,其为注明的文学家、心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就文学角度而言,王阳明极具诗歌天赋,其诗秀逸有致、极富审美特色。其一生中共创作诗歌600余首,内容涵盖了哲理诗、罹难诗、山水诗与求道诗,在心学方面有着较高价值。

1 心学思想的萌芽

自12岁时立志成为圣人至30岁后将身心之学首次提出,王阳明经历了较为艰难的探索过程。在这期间他接触了兵法及宋学等思想,并对其进行比较,综合各类流派进而逐步成为圣贤。

王阳明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他用心学习《五经》、《四书》等,阅读了大量的经卷,这为他今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较好的文化基础。起先他对宋儒格物之学精心研读,进而对其产生怀疑并学习辞章,这可以认为是王阳明求贤历程中的思想嬗变。阳明仕途不顺,两次会试均告失利,然而其并未灰心,从他“湖山不负此公来”、“殊觉诸峰近斗魁”的诗句中即可看出,诗中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未来充满向往,毫无一点落榜的惆怅。此时的阳明非常自信,他远大的志向亦成为发展思想的原动力。他在仕途受挫后,针对入世与出世的话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索,此种思想从其很多诗句中展现得非常充分。

28岁时王阳明终于中了进士,其首件公差为将王越的灵柩送到河南浚县并将其下葬,同时对王越坟墓的修造进行监督。施工时其将早年习得的兵法合理运用,办妥了差事,这也为其今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此之后,王阳明游览了泰山及九华山等圣地并创作了诸多内容丰富的诗歌。这些诗句除了抒发山河风光的壮美俊秀,还透过表象对更深一层的哲学思想进行揭发,抒写人生感悟。阳明游览过两次九华山,写下了“仙人招我去,挥手青云端”这样的诗句,将自身与秀美的山水禅境融于一体。月色下的山峰宁静而美好,笼罩于缥缈的仙境上。诗人通过和仙人的对话,逐步远离了凡尘喧嚣,进而抒发对于缥缈仙界的渴望。王阳明针对仕途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常常从佛道角度另外成为圣贤的诀窍。他静心观看身边事物,从哲理中实现对人生的感悟,希望寻得栖息地供心灵歇息,传达了鲜明的隐遁思想。

31岁后王阳明因病归越,此时虽未形成心学相关体系,然而其诗作已经呈现心学萌发的状况。其于病愈后赶赴山东主考,对当时佛教带来的不利影响及社会弊端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其思想也在继续演进,从其诗作中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反应。完成主试任务后返回京城,王阳明把自己的研究目标定在了针对圣学的研究,并逐步构建自己的心学体系。

2 中年经历与心学思想的铸就

王阳明已经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信心。此时阉党刘瑾把握住政治大权,很多忠臣被谋害,政治混乱、奸臣当道。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王阳明上书对明武宗进行劝谏,即使语言劝谏有力、言辞恳切,然而阳明依旧锒铛下狱,难以逃脱狠毒刘瑾以及昏庸君主的毒手。阳明今后的命运自此有了巨大的变化。

监狱中王阳明身处在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他通过诗歌对当时混乱的社会进行抨击,字里行间溢满了愤怒和失望,然而他却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始终相信天地间存在正义。他还写了很多内心的疑惑之处,还有思念亲友的情感,“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一句感人肺腑。

忠臣历尽苦难,奸臣当道执政,政治环境极其黑暗,诗人认为前途艰险,诗句中存在着两类完全相反的情感,对比正义和邪恶,悲凉色彩更加浓郁。在监狱里祭奠祖先,诉说心中郁积的纠结、困惑与矛盾。在狱中,他并未停止探索与思考,而且专门研究《易经》,希望在经卷中寻求答案,《读易》一诗就记录了他此时的探索经历。然而此时,他也并没有形成专属的思想体系。

在自己进监狱,承受着巨大的伤痛的同时,他还一直在勉励命运相似的同伴,让他们勇敢面对挫折、不要屈服。很容易看出阳明有高远的志向且性情刚毅坚忍,监狱内的经历并没有使其求圣贤的想法有所动摇,与之相反此种磨砺使其思想逐步升华,也使其成为圣贤的决心更加坚定。

被贬谪到贵州的途中,他创作了大量诗歌抒写对亲人的思念,其基调豁达而乐观,并且通过对山水的感悟来抒发个人性情。其沿途大量讲学,讲授的思想以宋学、孔儒为主导,重视教导晚生。典型如诗作《长沙答周生》,“手持一编书,披历见肝衷”,对青年学子提出殷切的教诲,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到年轻学生的身上。全诗情感强烈,没有刻板的说教内容,字里行间传递着他的研究与探索精神。抵达目的地后逐步领悟“良知之道”,将自我充分发挥,通过自身实现对外物的支配和主宰。其心学思想也由此诞生,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方为极高境界。希望通过对人们良知的启迪完成对世界的改造。他觉得自己的心学思想与先贤经典相符,而宋代儒生的求理思想存在错误。此后他开始兴建学校并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圣贤说,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也让他们逐步体会心学。

刘瑾下台后王阳明的命运出现了较大的转机,其从贵州离开赶往江西庐陵担任知县,抵达庐陵之后写下了《游瑞华二首》对自己旅途生活及贬官之后的处境进行了总结。此时的王阳明,已经逐步将心学思想付诸实践,此段时期王阳明的诗歌抒写了其坚毅的抗争精神,他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孜孜不倦地研究圣贤理想。

3 晚年心学思想的升华

随着官职的深浅,他也更加钟情于自然山水,在如画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和诗意,在对自然的感受中实现情操的陶冶。他游历了琅琊山、南京、绍兴秦望山、赣州通天岩等地。他通过山水诗实现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希望从自然中求得内心的慰藉,对大好河山充满向往。另一方面,他在游玩山水中感悟人生,寻找独立人格,用哲学眼光看待周边事物,将心学的思想得以印证。他还有机地结合了教学与山水,在山水间让弟子们体会与感悟心学哲理,实现对本心的回归。

此后,他在南安和赣州等地区经历了种种磨难,然而其从未放弃追求心学思想,其心学思想体系也在岁月的积淀中逐渐成熟。嘉靖元年正逢阳明父亲离世,加之朝廷对其排挤他便离开了政坛。此时的他追求安闲自在的生活,也逐步升华自己的思想,到了后期更是充分融合诗歌与心学感悟并对其进行升华。

4 结语

王阳明经历了充满磨难、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都笔耕不辍,诗歌的创作始终伴随着其对圣贤的追求。其心学思想内涵紧连着人生轨迹,在其文字作品中审美情趣丰富且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通过心学思想对诗歌创作进行指导,他实现了古代哲学史的转型。他从“良知”的角度,对自然及人心的美进行探索,他的文字是明代作品中璀璨的珍珠。

参考文献

[1]徐佳慧,李定乾.王阳明的心学发展轨迹在其诗歌中的表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孙继鲁.王阳明心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马晓虹.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黎燕.王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讨[D].暨南大学,2014.

[5]耿宁,倪梁康.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猜你喜欢

王阳明诗歌
诗歌是光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诗歌岛·八面来风
王阳明“因时致治”法律思想探讨
诗歌论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