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

2016-03-21海霞

卷宗 2016年1期

海霞

摘 要: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舞等,本文对这几种蒙古族民间舞蹈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舞

1 盅碗舞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流行于鄂尔多斯,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表演者一手持两个酒盅叠在一起,大拇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中指按住上一个盅的里边,食指和无名指的内侧夹住上一个盅的外侧缘,两个酒盅击打时,用上边的盅嗑打下边的盅,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随着盅碗银铃般的响声,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前进后退或绕圈行走。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都要动肩,所以形成盅碗舞的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表演者一手持两个酒盅叠在一起,大拇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中指按住上一个盅的里边,食指和无名指的内侧夹住上一个盅的外侧缘,两个酒盅击打时,用上边的盅嗑打下边的盅,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随着盅碗银铃般的响声,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前进后退或绕圈行走。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都要动肩,所以形成盅碗舞的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

2 筷子舞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

3 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4 查玛

“查玛”一词是藏语中的“跳起来”的意思,蒙古贞的“查玛舞”来源于西藏。它传到蒙古地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查玛舞原是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后来被佛教所运用,成为现今的寺庙舞蹈“查玛舞”。但从查玛舞所反映的内容上看,佛教的主张是“驱除鬼魔、普度众生、人间吉祥”的宗教思想,达到人间太平的目的。 “查玛舞”既蕴涵了藏族的古朴、刚劲,又融入了蒙古族的粗旷、豪放。不论内容和形式,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地方气息,颇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成为蒙古勒津乃至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蒙古勒津地区喇嘛庙甚多,在兴盛时期差不多每个村屯都有庙宇,有很多寺庙都有查玛会,这是一种传统的聚会活动。蒙古勒津的蒙古族民众和庙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过去有个规定,蒙古勒津地区蒙古族家庭,有二个儿子,一个必须去当喇嘛,而且必须是身体健康、智商高的去当喇嘛。所以蒙古勒津地区最大的寺庙“瑞应寺”,当时喇嘛的人数是“有名的喇嘛三千六,无名的喇嘛赛牛毛”的说法。蒙古族人崇拜喇嘛教,信佛拜佛,每家每户都供奉佛。因此,查玛会便成为蒙古族民众所观赏的、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形式,因而,每逢庙会,人们成群结队去赶庙会,去观看传统的“查玛舞”。在庙会上,人山人海,四方信徒不约而至,八方客商云集于此,使蒙古勒津的“查玛舞”庙会,盛名远扬。

“查玛舞”是形式的总称。它分为两种形式,即:大查玛和小查玛。无论是那一种,角色各有不同,人数也不相同,名称也各有差异。如:瑞应寺(现今佛寺镇)的庙会,第一天称“吉得特波额”,第二天称为“额热格彻”,这个庙会的名称统称为“额日格楞”查玛,德惠寺的庙会称为“勒贺林”查玛,还有“达拉额贺”查玛,而他本扎兰巴斯营子庙会称为“麦来”查玛。大型查玛和小型查玛,都是由参加的人员多少而定。大型查玛舞扮演角色上场表演的有60多人。即:道格西德21人,达拉贺日21人,豪迈2人,额日布海4人,阿斯日2人,玛让子4人,胡兴汗和孩子7人。而小型查玛有21人的,还有15人的。从它的内容上看,查玛舞均反映了一部佛教色彩的故事,实际上它是一部反映佛教意愿的神话舞剧。如:“米勒”查玛舞,其内容反映了两个成精的野鹿,在人间横行霸道,残害生灵,这时出现了两个打猎的老猎手,一个叫查干额布根,一个叫哈日额布根,二位老猎手带上两条神犬,来猎捉着两个野鹿。经过一番较量,野鹿敌不过两位老人和两条神犬,野鹿为了逃生去求弥勒佛搭救。弥勒佛口念佛经,这两只鹿被佛经教化,表示改恶从善,归顺了佛门。正在这时,两条神犬也赶到,听到弥勒佛的佛经后也归顺了佛门,此时,打猎的两位老人也赶到,听到佛经后也被感化,就这样,一场鹿与狗、猎人的厮杀,以结友相交的形式和好了。这就是佛教的主张,人间太平、和谐共处、吉祥谈蒙古勒津《查玛舞》的源流及艺术特色由提供海量平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