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

2016-03-21刘凯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践论毛泽东

摘 要:《实践论》产生于“九一八”事变、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之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露了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实践论》对“实践”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阐明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还论述了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作为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实践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主要内容理论贡献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顽强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实践论》等一系列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在探讨《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 《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

国际方面,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的法西斯势力趁机上台执政并积极扩军备战。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避免自己遭受损失,纷纷采取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苏联对长期奉行的战略、策略进行了调整,不再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也指出“不要机械地把一国的经验搬到别国去,不要用呆板格式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1]。国内方面,“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对华战争的序幕,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十分必要且可能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算主观主义的错误,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一)对“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对实践及其与认识关系的论述,但是他们的思想都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而无法实现质的飞越。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一样,他们普遍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将其虚幻化、非物质化处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人们对实践的理解终于走出了历史的桎梏,不再局限于精神范围。毫无疑问,马、恩、列等人科学的指出了实践的本质,然而他们关于实践的论述散布于众多著作中,十分零散。和他们相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深刻、具体地阐述了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实践,从此实践以它的本真面目出现在了中国哲学史的长河中。

(二)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最早的关于认识来源问题的解释,一种认为是神赋予的,一种认为是人类天生具备。这两种观点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只是在唯心主义的圈子里打转。毛泽东在《实践论》里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尤其是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实践推动了人类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关于人为什么要认识,毛泽东强调理论要 “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

(三)阐明了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3]一方面向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即:不断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个人,人类社会才会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另一方面,有力地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不可知论者认为认识主体不能认识客体的本质,本质是不可被认识的。毛泽东对此持以下观点: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前进的无穷过程。通过不断更替的人类社会中无数人的实践和认识循环过程,终将认识事物本质。

3 《实践论》的理论贡献

(一)《实践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结晶

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才得以实现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提炼、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现状、特点认识不清,盲目的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早期中国革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才是挽救中国革命的根本途径。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实践论》则是对“左”倾错误及其思想根源更深入、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突出强调的内容。《实践论》是毛泽东从哲学上,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斗争践进行的科学总结,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宝库,是我党发挥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典范。并且《实践论》具备很强的理论针对性,有力地把中国共产党从“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中拯救出来。

(二)《实践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首先,《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1938年,也就是《实践论》成书的第二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斗争当中,这样才能成为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它,使它的每一个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特性。”《实践论》反对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而成为人民群众锐利的思想武器。其次,《实践论》为实事求是哲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凭主观想象,凭一时热情,凭死的书本,从事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就,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实践论》的理论支撑,“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正是对《实践论》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三)《实践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践论》作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产物,不过是一本僵化的、教条主义的作品,在理论上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真正的创造和发展。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哲学教科书为毛泽东创作《实践论》提供了理论准备,然而《实践论》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之间有许多的不同。首先,《实践论》的体系与苏联教科书不同,他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哲学的一般问题,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突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其次,《实践论》将苏联教科书中的某些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挖掘,更具批判性和战斗性,突出了哲学对显示的指导意义。第三,《实践论》是一部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著作。文章立场鲜明、言简意赅,极具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毛泽东善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运用群众日常生活的经验生动形象地阐明高深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间万物,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毛泽东的《实践论》同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当今社会,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面貌更是日新月异,我们更要辩证的看待《实践论》。也许书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不过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0)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7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5)

作者简介

刘凯(1989—),男,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猜你喜欢

实践论毛泽东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社会实践论:研究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新视角
1949,毛泽东点将
实践论(节选)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