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关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现代化的探析

2016-03-21史慧丽邢中先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治理机制现代化高校

史慧丽 邢中先

摘 要: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现代化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治理是对管理的超越,更是对传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扬弃。要使高校跻身于国家与世界前沿,就必须从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以最终实现内部治理的现代化和持续化。

关键词:高校;治理机制;现代化

十八届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把“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提出,体现出“治理”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布局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现代化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1 治理现代化之蕴

管理和治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其联系体现在对资源的组织、支配和协调的运作过程。其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理念不同。治理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共同治理,管理则是管理者独大。其次,决策主体不同。治理决策主体包括大学内外部的多元的利益相关者,而管理则是行政力量来决策。再次,权力配置不同。治理注重和追求利益相关者之间力量的平衡,权力配置较分散均衡,管理则是集中于行政权力。最后,监督机制不同。治理是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互相监督与制衡,由于主体之间地位平等,可以有效地实现监督,管理则是决策、执行、监督未能有效分离,片面地追求目标和效率,下级服从上级,地位不平等,管理者独大,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有不同才会有超越。大学治理是一种革命性的管理范式,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理论,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是管理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发展,而是管理范式的革命,是对大学制度、结构、文化的重新定位,是价值理念的革新。从管理到治理,在理念上是从管理者独大到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转变,在决策主体上是从行者力量决策到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的转变,在权力配置上,是从集中于行政权力到利益相关者之前均衡配置的转变,在监督机制上,则是从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向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有效监督转变。这些从本质上变革了原有的大学管理模式,打破了行政权力独大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商共治,更好的维护大学的学术本质,实现其学术价值。这是对管理的超越,是治理本身革命性的体现。

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现代化则意味着根据高校内部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要求,建立起融入现代治理制度、现代治理结构和现代治理文化的整体架构,以实现高校治理的现代化。

2 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现代化之路径

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将有助于教育体系的愈加完善,可见高校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势在必行。。

(一)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实现职能协调运转

大学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组织结构,二是学科组织结构。管理组织结构是高校内部的党群机构的综合,而学科组织结构则是在科研领域管理学术研究(包括课程安排)等的组织结构,通常被称为学术权力机构。正确处理好管理组织结构和学术组织结构二者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二者作用并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处理的就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协调配合问题,它们关系的平衡不仅有利于遵循高校发展,甚至是教学科研发展的基本规律,扩大学术科研单位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权力范围;也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和提高高校科研学术水平;除此之外,还将有助于加强高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给予学术发展足够的空间,增强学术组织机构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学术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总之,最终的理想状态是行政权力机构和学术权利机构之间的互助服务。

(二)营造高校民主管理的氛围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主的理念是弘扬公正、自由和平等的,它的弘扬也有助于各个权力机构之间达到制衡、和谐的状态。高校的民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给予师生充分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知情权,无论什么重大活动,都应该鼓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通过建立健全的教代会制度、学代会制度等其他制度,来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制度。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高校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定期在学校网站上公开自己的各种信息,包括高校选举、人事调动、财政收支等。虽然这种方式看似一种监督形式,但这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于学校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再次,完善权利制衡机制,是行政权力机构和学术权利机构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但不能任意干涉和占有对方的言语和活动行为,避免任何形式的专断和强制。最后,建立董事会联盟。董事会联盟就是指高校的董事会、企业董事会以及其他行业的董事会联手合作。高校董事会定期可与其它董事会联盟代表进行交流,听取代表对于本校发展的形势进行分析和给出建议,以促进高校进行科学定位,顺利发展。

(三)构建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

随着国家的教育政策逐渐的改变,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学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专业也在不断的扩展,原来的院、系规模变成了校、院规模,因此管理体制不得不做出调整。首先,调整管理跨度,积极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扩大院系的管理自主权,并逐步规范管理行为,增强各组织的活力,提高运作效率。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制,把学生作为发展的尺度、发展的目的,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其个性和创造性;并且要回归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融化学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幸福。最后,加强教育的监督机制。教育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各部门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因此要建立多级评价、监督体系,形成互相监督、互促互进的管理模式。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高校的核心和主力,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实现高校不断发展的强有力动力。高水平学科依赖于高水平人才,要是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现代化就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当然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首先应遵循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即人才吸纳的稳定性原则、人才输出的高水平原则,人才培育的灵活性原则。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大引进和自主力度,对学习优异的、有突出贡献的、做出一定科研成果的应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努力;再次,给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学术活动空间,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后就是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全方位建设和打造合格、过硬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张中华.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1).

[3] 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教育报[N],2014-02-13(1).

作者简介

史慧丽(1989-),山西省阳泉人。

邢中先(1989-),河南省濮阳人。

猜你喜欢

治理机制现代化高校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
论思政课对大学校园网络谣言的防范及治理机制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