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人本主义
2016-03-21高银花
摘 要: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相当的生理负荷、教学组织的复杂多变、人际互动的频繁等方面。为了关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体育教学应本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创新精神”等理念,倡导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本主义
Humanism in the Sports-Teaching
Gao Yinhua
(The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Aviation Industry of Zhengzhou,Zhengzhou,henan,450015)
Abstract:The particular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inly in the considerable physiological load,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complicated,frequ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etc.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broad masses of young studentsphysical health,the school Sports-Teaching should be put lines in these concepts: for example, the”health first”,”people-oriented”,”lifetime sports”,”innovation”,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effectively.
Keywords: Sports-Teaching; humanism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将人视为主体,以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为基本内容,专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的参与积极性,以求达到最佳管理效率。体育教学中倡导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必然有益于课堂教学管理思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1.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活动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动作、技能与方法,发展体质,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1.1 相当的生理负荷性
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时,他们各个器官系统会积极参与并且协调配合,然而,过大的生理负荷会造成机体疲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适当的生理负荷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这是体育实践课所独有的特点。
1.2 教学组织的复杂多变性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效果,那么,周围环境状况、学生自身情况、器材设备以及教学内容等各种相关因素都是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例如:在班级人数少、场地器材条件充足时,应尽量不要采用分组轮换的形式。因为学生的全面指导、教学时间的安排以及各组的运动负荷等都不易控制。这样,体育实践课教学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就造成了体育教学组织复杂多变的特点。
1.3 人际互动的频繁性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学生大多是在群体的相互交往中完成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这些频繁而且复杂的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各种球类的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过程中,田径的接力跑过程中,体育课进行的简单游戏等,都离不开相互之间的配合与鼓励。
这些鲜明特点决定了体育实践课课堂教学管理必然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很显然,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很契合体育实践课的特点。
2.体育教学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的理念
我们应当关注青少年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重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学应倡导的理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以“健康第一”为基本方向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早在1950年毛泽东彻底实现全国解放后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时,就以“各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中体现出来了。然而,在近几年多次的全国范围学生体质监测与调查中发现,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等生理指标不但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反而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现象。
我们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因为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都需要广大青少年具备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而“健康第一”非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就是学校体育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主要教学思想。
2.2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也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探讨日本走向现代化途径时指出:“外在文明易取,内在文明难求,应先攻其难而后取其易,先求其精神,扫除障碍,为汲取外在文明开辟道路[1]”。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2]。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首先就必须通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要以“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思想。
2.3 坚定“终身体育”的信念
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指出:“体育教育与运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内容[3]”。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就指出:“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4]。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所谓体育不单是指“学校体育”,而实际上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过程。
有些学生在学校期间非常喜爱体育运动,而离开校园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体育运动,这不但但是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问题,学校体育没有使学生树立正确牢固的体育参与意识也是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必须坚定“终身体育”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贯穿每一个人的人生始终,与人生不可分割,这也是学校体育的目的之一。
2.4 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适应当代社会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我们体育教育也应当担当起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责任。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式的接受式学习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令人满意的。
3.体育教学贯彻人本主义思想的途径
3.1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就曾意识到:教育和修身都必须在运动中进行,要动,要力事,不能图安逸,越动也就越强,越安逸就越懒惰,就是雄(勇)者也不例外。毛泽东也曾指出,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高校的学校体育教学,把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去努力实现。
3.2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间只有差异生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关爱,尤其是差异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尊重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灵更加健康地发育成长[5]。新课程改革提出后,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当深刻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身份和教学观念。只有彼此在心理上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和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建立以感情为纽带的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创造性教学。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某个动作的技术要领时,有些同学会不认真听讲而急于模仿动作,他们是学习心切,但是自控能力较差,表达方式也不对。我们不能批评他们行为异常、目无师长,而应该转换角色去理解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即可。只有区别对待学生多样的个性化特点,学生的创造性才容易激发,更有益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冲突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3.3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条例,这也是人本主义管理运用于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管理的真正目的所在。在校大学生将来要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社会,体育教师作为合格的管理者应当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而不能一味的“管”、“卡”、“压”,因为它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内在根据,也是人的个体本性中最宝贵的能力。
4.结语
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必须倡导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在实际的体育实践课教学管理中应从满足学生的适当需求、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几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真正做到管理育人,寓教于管,寓管于教。
参考文献
[1] (美)艾·英格尔.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9-72.
[2]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2015(1):8-11.
[3] 范怀轲,彭丹.简论终身体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J],2013(8):145-146.
[4] 沈建华,肖焕禹,龚文浩.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6-8.
[5] 赵晨子.浅析学生个体差异对培养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5):156-171.
作者简介
高银花(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