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研究进展

2016-03-21王晨旭

电池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放电负极电解液

许 涛,宫 璐,方 雷,王晨旭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综 述·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研究进展

许 涛,宫 璐,方 雷,王晨旭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从正极、负极、电解液、制作过程和存储环境等方面,综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自放电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自放电的测试方法,包括对传统测试方法的优化及新型测量技术的探索。

锂离子电池; 自放电; 存储; 测试方法

动力电池组的性能对电动汽车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为目前市场的要求是整车与电池同质保,所以电动汽车对于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致性。动力电池是单体电池串并联成组而成,某一只电池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电池模组[1],而电池自放电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电池自放电的不均匀性会导致电池组过充电或过放电,严重影响其他正常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汽车的性能和寿命,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安全隐患。对电池自放电严格精准的把控,需要建立在对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目前,对于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研究不多,本文作者尚未见到关于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研究的系统综述,实验性论文主要围绕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材料,如正、负极和电解液,结合在实际工作的情况可知,电池的装配过程及存储环境对于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作者从正极、负极、电解液、电池封装前的制作过程及存储环境等几个方面,综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自放电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自放电的测试方法。

1 自放电的影响因素

1.1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影响,主要是在高压下,正极材料中的过渡金属氧化溶解,溶解的金属单质或者离子在负极沉积,造成内部微短路。以贮存性能较差的尖晶石锰酸锂(LiMn2O4)为例,普遍观点是Mn3+在存储过程中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Mn4+、Mn2+离子,随后在电场作用下沉积到负极。J.M.Tarascon等[2]通过卢瑟福背散射光谱(RBS)在负极表面检测到了Mn的存在,随后,在LiCoO2[3]、LiFePO4[4-5]和Ni1/3Co1/3Mn1/3O2[6]中均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杨续来等[4]专门研究了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磁性杂质,发现:正极材料由于合成路线、生产工艺的不同,磁性杂质含量也不同,主要包括磷化铁(Fe2P)、三氧化二铁(Fe2O3)及单质铁等磁性杂质。采用草酸亚铁路线合成的LiFePO4,磁性杂质含量最高(1.63%),制成的电池自放电也最大,是磁性杂质含量低(0.04%)的LiFePO4制成的电池的5.6倍。这是因为磁性杂质铁溶解后,在负极沉积形成黑点,引起了电池内部微短路,造成自放电。这种铁杂质在不同电压下的影响也不一样,电池电压越高,自放电越大。H.F.Jin等[5]发现:杂质铁含量较高的LiFePO4制成的电池,自放电随着充电截止电压的升高而变大,在隔膜上出现了黑点;杂质铁含量较低的LiFePO4制成的电池,自放电更少。F.Xu等[7]通过三电极体系给出了Fe在电池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在2.70 V和3.70 V处,Fe在正极分别氧化成二价和三价;在3.25 V和2.30 V处,Fe在负极被还原。

这种高电压下引起电池自放电的情况,在使用三元材料时也有所体现。X.Liao等[6]研究了层状Ni1/3Co1/3Mn1/3O2半电池在4.5 V和4.2 V下的自放电情况,在常温搁置8 d后,前者的电压降到了1.0 V。通过XRD、TEM及SEM的分析,作者认为是过渡金属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导致过渡金属溶解,并在界面形成新相,如Li2MO2。

1.2 碳负极

碳负极性能中,对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影响较大的是比表面积。U.Takashi等[10]比较了较为常用的硬碳、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对于自放电的影响。具有最高比表面积的人造石墨常温自放电率最大,三者的容量保持率与时间的平方均成线性,说明自放电过程为扩散控制过程。比较与SEI膜生长关系密切的界面阻抗发现:在常温下,三者的界面阻抗随着存贮时间的延长,变化速率相差均不大;但在高温(60 ℃)下,天然石墨的界面阻抗随时间的增加明显高于硬碳和人造石墨。这从侧面说明,天然石墨在高温时的SEI膜形成过程与后两者很明显差别,但细节仍不清楚。U.Takashi等[11]研究了不同粒径的人造石墨自放电情况,发现更小粒径的石墨自放电率更大。通过对嵌锂石墨负极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分析发现:在高温时,虽然边缘面石墨负极的SEI膜差别不大,但底面的SEI膜变厚。他们比较了人造石墨与碳化的有机半导体材料(PAS)作为负极时的自放电情况[12],发现两者的OCP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区别很大。PAS作为负极时,OCP随时间的平方根呈近似的线性,搁置时间为106 s时,比容量损失为120 mAh/g,但电池的内部阻抗并未随搁置时间延长而变化。作者认为,相较于人造石墨,PAS负极在搁置时,虽然同样是负极锂被不可逆消耗,但消耗的锂并没有再形成新的SEI膜,而是与电解液的组分发生多相反应,因此界面阻抗变化甚微。

1.3 电解液

目前关于电解液对于电池自放电的影响的报道并不多,电解液对电池自放电的影响主要是电解液的水分和酸度。以目前应用较广泛的LiPF6为例,由于LiPF6不稳定,会分解成LiF和PF5;PF5作为强的路易斯酸,会与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反应。E.S.Steven等[13]对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了不同Li盐(LiPF6、LiBF4和LiAsF6等)在EC+DMC中消耗EC的速率,发现含LiPF6消耗EC的速率最快。认为原因是PF5会使EC开环聚合,最终可产生类聚氧乙烯(PEO)的产物和CO2,CO2在负极继续被还原成碳酸盐、草酸盐、甲酸盐和CO,相对含量取决于水分含量和集流体种类。碳酸盐、草酸盐和碳酸盐可在正极被重新被氧化成CO2,释放活性锂,这部分属于可逆的自放电容量损失;而还原生成的碳酸盐和CO则是不可逆的。碳酸盐(主要是Li2CO3)加厚了SEI膜,而CO在含水分的情况下,会在Cu集流体上继续反应成烃类气体,造成Li的不可逆损失。从以上结果可知:电解液的酸度和水分对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很大。值得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电解液中的水含量很低,电池体系中大部分的水分来自极片或在装配过程中引入。

1.4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造成自放电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环境的问题,会给电池带入一些杂质,如粉尘。极片上的金属粉末,可能会造成电池的内部微短路。文献[14]报道:金属杂质的粒径越小,对电池的自放电影响可能越大;②分切极片时产生毛刺。以上两个原因,会造成同一批次有个别电池自放电大,但并不是所有电池的自放电异常都立即表现出来,有的电池甚至5~6个月才会在电压上表现出异常。这给筛选异常自放电的问题电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5 存储环境

存储状态一般的影响因素为SOC和温度。一般来讲,SOC越高,温度越高,自放电越大。温度的影响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涉及,随着温度的升高,导致体系的活性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加速了活性锂的损耗,甚至产生一些副反应[15-18]。SOC的提高,会使电池的自放电速率加快,Y.Zheng等[19]研究了55 ℃下30%、60%和100%SOC时LiFePO4/C体系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发现正极的可逆容量损失分别达到4.99%、13.47%和22.86%;而负极产生的是不可逆容量损失,分别有1.96%、5.94%和6.26%。分析搁置后的电池负极电化学阻抗谱(EIS)可知:负极的界面阻抗随着存储SOC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化学平衡,负极随着Li浓度的逐步提高,界面反应向消耗Li的方向移动,会消耗更多的活性Li。

2 电池自放电的测试方法

电池的自放电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与温度、SOC及老化程度等有关。目前比较普遍的测量方法为常温或者高温下搁置一定的时间(一般常温28 d,高温7 d),再通过充放电测试得到的容量,自放电的大小可由初始容量和剩余容量来确定。这种方法缺点是测试周期比较长,且占用大量资源。

段松华等[20]等常温下在0%SOC下筛选自放电大的LiFePO4锂离子电池,用7 d的时间将自放电率大于3%的电池剔除。

P.S.Jan等[21]利用脉冲测量技术开发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快速测试方法,利用脉冲电流引起的极化超电势,将电池模拟成等效电路,来确定自放电内阻,从而量化自放电。该方法得到的自放电数据与实验能够很好吻合,相比于28 d的搁置测试自放电率,此方法仅需11 h就能得到电池的自放电率,可用于研究商业化电池中温度与SOC对于自放电的影响。该方法不能区分可逆与不可逆容量损失,目前还不能作为筛选电池自放电的工艺。

3 小结

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是一个系统问题,既要控制杂质,包括正极材料中的金属杂质和生产车间可能引入的杂质,也要提升负极性能,对于生产环境也应严格的要求,同时,需要电池管理系统给予保护,防止过充、过放。

电池若要长时间存储,需在合适的温度、湿度范围以低SOC进行存储,以降低自放电;在自放电的测量及筛选方法上,还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精度,将自放电异常的单体电池筛选出来,避免装入整车中。

[1] HE Peng-lin(何鹏林),QIAO Yue(乔月). 多芯锂离子电池模组的一致性与安全性[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10,40(3):161-163.

[2] TARASCON J. M,MCKINNON W. R,GOOWAR F,etal. Synthesis condition and oxygen stoichiometry effects on Li insertion into the spinel LiMn2O4[J]. J Electrochemical Soc,1994,141(6):1 421-1 431.

[3] TOBISHIMA S,YAMAKI J,HIRAI T,etal. Safety and capacity retention of lithium ion cells after long periods of storage[J]. J Appl Electrochem,2000,30:405-410.

[4] YANG Xu-lai(杨续来),LIU Cheng-shi(刘成士),XIE Jia(谢佳),etal. 磷酸铁锂磁性杂质对电池自放电的影响[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12,42(6):314-317.

[5] JIN H F,LIU Z,TENG Y M,etal. A comparison study of capacity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LiFePO4-based lithium ion cells[J]. J Power Sources,2009,189:445-448.

[6] LIAO X,HUANG Q,MAI S,etal. Understanding self-discharge mecha-nism of layered nickel cobalt manganese oxide at high potential[J]. J Power Sources,2015,286:551-556.

[7] XU F,HE H,LIU Y D,etal. Failure investigation of LiFePO4cells under overcharge conditions[J]. J Electrochem Soc,2012,159(5):A678-A687.

[8] RACHID Y,YVAN F R. Mechanism of self-discharge in graphite-lithium anode[J]. Electrochim Acta,2002,47,1 217-1 223.

[9] RAMARAJA P R,LEE J W,BRANKO N P. Simulation of capacity loss in carbon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cells during storage[J]. J Power Sources,2007,166:266-272.

[10]TAKASHI U,OSAMU H,MASAYUKI M,etal. Self-discharge behavior and it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arbon electrodes[J]. J Power Sources 2011,196:8 598-8 603.

[11]TAKASHI U,OSAMU H,MASAYUKI M,etal.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self-discharge behavior of graphite electr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2011,196:8 675-8 682.

[12]KAZUMA O,TAKASHI U,MASAYUKI M,etal. Self-discharge behavior of polyacenic semiconductor and graphite negative electr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2011,196:3 604-3 610.

[13]STEVEN E S,JOHN B K,KIM K. The role of Li-ion battery electrolyte reactivity in performance decline and self-discharge[J]. J Power Sources,2003,119-121:330-337.

[14]ZAI Yun-xiao(宰云肖),HAN Jian-wei(韩建崴),LI Yuan(李源),etal. 金属铜对MH-Ni电池微短路的影响[J]. Dianchi Gongye(电池工业),2012,17(2):78-80.

[15]ILTEHEV N,CHEN Y,OKADA S,etal. LiFePO4storage at room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J]. J Power Sources,2003,119-121:749-754.

[16]AMINE K,LIU J,BELHAROUAK I. High-temperature storage and cycling of C-LiFePO4/graphite Li-ion cells[J]. Electrochem Comm,2005,7(7):669-673.

[17]HE Di-long(贺狄龙),MA Dong-mei(马冬梅),DUAN Xue-qin(段雪琴),etal. 存储条件对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14,44(4):226-228.

[18]GUI Chang-qing(桂长清). 温度对LiFePO4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影响[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15,45(2):99-102.

[19]ZHENG Y,HE Y B,QIAN K,etal. Effects of state of charge on the degradation of LiFePO4/graphite batteries during accelerated storage test[J]. J Alloys Compd,2015,639:406-414.

[20]DUAN Song-hua(段松华),JIA Qing-rong(贾清容),DAI Bin(代彬),etal.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筛选方法[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15,45(2):99-102.

[21]JAN P S,ANDRE W,ELLEN I T. A novel and fast method of cha-racterizing the self-discharge behavior of lithium-ion cells using a pulse-measurement technique[J]. J Power Sources,2015,274:1 231-1 238.

Research progress in self-discharge of Li-ion battery

XU Tao,GONG Lu,FANG Lei,WANG Chen-xu

(HefeiGuoxuanHigh-techPowerEnergyCo.,Ltd.,Hefei,Anhui230011,China)

Self-discharge in Li-ion battery was reviewed in terms of the anode,cathode,electrolyte,preparing process and storage condition.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self-discharge behavior of Li-ion battery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optimization of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measurement technique.

Li-ion battery; self-discharge; storage; measurement

许 涛(1989-),男,安徽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电池制造,本文联系人;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2015AA034601),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301021011)

TM912.9

A

1001-1579(2016)01-0049-03

2015-09-11

宫 璐(1983-),男,安徽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电池;

方 雷(1985-),男,安徽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仿真;

王晨旭(1985-),男,安徽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电池。

猜你喜欢

自放电负极电解液
平行流铜电解液净化一次脱铜生产实践
负极材料LTO/G和LTO/Ag-G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行为研究概述
防过充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
硫酸锌电解液中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的测定
分步电沉积法制备Cu-Sn-Sb合金负极材料
低自放电Cd-Ni蓄电池研制
韩国三星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
微粉对于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影响研究
锌空气电池准中性电解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