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介入改善大学生心理困乏的实证研究Research on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Weariness

2016-03-21陈洪波吕小峰霞CHENHongboLYUXiaofengWEIPingetal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体育锻炼大学生

陈洪波,吕小峰,魏 萍,尹 霞CHEN Hongbo, LYU Xiaofeng, WEI Ping, et al



体育锻炼介入改善大学生心理困乏的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Weariness

陈洪波1,吕小峰1,魏 萍2,尹 霞1
CHEN Hongbo1, LYU Xiaofeng1, WEI Ping2, et al

摘 要:为探讨体育锻炼介入对大学生心理困乏的影响,采用羽毛球课外锻炼作为手段来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干预,并利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体育锻炼的介入,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有显著提高,心理困乏方面有显著降低。结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困乏水平;自我控制对心理困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困乏;自我控制

作者单位: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71007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 西安,710126。1. Dept. of P.E., Xi 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China; 2.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Xi 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6,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weariness, extracurricular badminton exercise has been used as a intervention means to th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nd control group students have been measured by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trol scale and mental weariness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mental weariness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physical exercise. The conclusion is: physic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control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ariness level; self-control gives a certain accurate forecast on the mental weariness.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weariness; Self-control

1 问题的提出

心理困乏(Mental weariness),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是当人的行为活动强度不大,但活动的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过程简单重复而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乏感,其表现是隐性的,主要是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或非常的环境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以及行为活动能力的减退。长期以来,人们在精神卫生领域关注的是精神疾病的研究,虽然心理亚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心理困乏往往被人们忽视,认为是当事人懒惰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困乏现象日益增多,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效率,这应引起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困乏的研究很少,现今能查到的心理耗竭(Burnout)[1]、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2]、过度训练综合症(Overtraining)[3]、心理厌倦(Boredom)[4]等相关概念都是由国外引进,这些概念都难免以偏概全,并易于导致认识、评价和干预决策方面的误导。以国内外运动界普遍认可的心理耗竭概念为例,该概念被广泛接受的有Raedeke(1997)和Smith(1986)的定义[5]。主要偏重的是一种非常态状态下的心理枯竭症样,其主要成因是高紧张、高压力、高焦虑所致,三高持续时间较长,结果相对较严重,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警察、医生、高水平运动员等高风险行业为主)。

回顾已有研究,研究者对心理困乏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1)侧重于将心理困乏理解为神经系统、认知功能上的疲劳[6],(2)侧重于将心理困乏理解为主观体验到的情绪情感上的疲劳[7]。这两种理解都有一定局限性,前者忽略个体心理困乏时的内在体验、感受,后者忽略心理困乏中心理功能的损伤、弱化。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困乏不仅包含感知对外界刺激反应时的疲乏感以及因不断体验到某种情绪情感而产生的厌倦感,还应包括学习这一过程中坚持目标、保持动力、维持行动毅力等需自我控制时体验到的倦怠感。因此,大学生心理困乏应包括认知困乏、情绪困乏和学业困乏3个维度。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现,控制源是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源[8]。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身心理活动结果的知觉,代表了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弱,这种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个体能否成功地改善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是人们对自身行为或事件结果的概括性看法,是个体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预期。当一个人相信他自己能够对环境加以控制时就会更加进行积极的选择,进而在心理困乏方面能做出积极的改善。在已有研究中,发现体育锻炼与控制源以及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体能、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手段之一,其健身功能早己被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涉及心理疾病或障碍的锻炼疗法,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酒精或药物依赖等[9]。此后,研究者又对锻炼运动处方、锻炼动机、锻炼人群、锻炼干预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10]。但梳理起来,可以发现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减肥、健身及慢性病康复效用的研究上,对大学生心理困乏及其体育锻炼性干预性的实证研究很少。

因此,正是基于这样的文献考证和思索,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以为大学生的心理困乏的筛查以及将运动锻炼作为一种控制源来考察其对大学生心理困乏影响的实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法

2.1.1 实验工具 《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自编):量表按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各项分别计分为:1,2,3,4,5。量表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认知困乏、情绪困乏和学业困乏3个方面。各分量表的α信度系数分别为0.884,0.764,0.853,心理困乏总量表的α信度系数为0.897,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心理困乏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CMIN/DF=1.612<3,P=0.001<0.05,RMSEA=0.048<0.05,GFI=0.942>0.9,AGFI=0.914>0.9,NFI=0.911>0.9,IFI=0.964>0.9,TLI=0.953>0.9,CFI=0.964>0.9,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11]: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各项分别计分为:1,2,3,4,5。量表共分两个维度,分别为控制冲动和抵制诱惑,其α信度系数分别是0.738,0.730,总量表的α信度系数为0.760。本量表与《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一起作为测试问卷对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

2.1.2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的筛选:采用《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9份。对回收数据进行处理,其得到心理困乏较高的学生186名。从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30名作为实验组,30名作为对照组。

2.1.3 实验方法 实验前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大学生心理困乏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为了防止霍桑效应,在实验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固定的时间签到,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得请假。然后对照组签完到后不进行硬性要求体育锻炼;让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体育(羽毛球)锻炼,锻炼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每星期进行3次,每次均在下午课后进行,每次1h体育锻炼(不包括30min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时间)。球拍与球均由实验组提供,每次锻炼完后回收器材,锻炼前重新发放。两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指导语、测量工具同前测),收回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

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AMOS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而且使用SPSS软件对前测、后测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表1 实验前后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的差异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前后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的差异性检验

对60名被试实验前后自我控制和心理困乏的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便检测实验前后被试在这两方面的差异性,其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见,经过体育锻炼介入后,实验组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两方面均有良好的改变。其中在自我控制、认知困乏及学业困乏等方面有了显著性的改善(P<0.05),而在冲动控制及情绪困乏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对照组学生在各方面均无显著变化。

3.2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软件对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的相关性

表2可知,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之间自我控制、冲动控制及抵制诱惑只与心理困乏的学业困乏维度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P<0.01),且相关较强(P >0.4),而与认知困乏、情绪困乏两个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或负向相关关系。根据以上相关情况,以冲动控制和抵制诱惑作为预测变量(自变量),以学业困乏作为因变量进行强迫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冲动控制、抵制诱惑对学业困乏的强迫回归分析

表3可见,自变量冲动控制与抵制诱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03,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和为0.364,表示这两个自变量共可解释学业困乏变量36.4%的变异量。两个自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均为负数,表示两个自变量对预测变量的影响为负向。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两个自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且抵制诱惑变量的绝对值较大,表示抵制诱惑对因变量学业困乏有着较高的解释力。

4 讨 论

当前,在心理学界有关困乏的界定大都以倦怠的方式承载,根据迄今为止被引用最多的Maslach定义,工作倦怠(Job burnout)是指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包括情绪衰竭、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和成就感低落(Personal accomplishment)3个维度。Spaniol和Caputo的3阶段、Calam idas的5阶段,Golembiewski的8阶段,Maslach等认为先出现情绪衰竭,随后是缺乏人情味,最后是成就感低落[12]。

学业倦怠的概念主要由工作倦怠衍化而来,表示学生在学业活动中存在负性的情绪体验,对学业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并缺乏应付学业困难的信念。Schaufeli确定学业倦怠是由情感枯竭(Exhaustion)、讥诮态度(Cynicism)以及低专业效能感(Professional Efficacy)3个维度构成。情感枯竭是学生在学业中感到心里倦怠疲乏、压力负荷过重的紧张体验,这种体验只指向学业行为本身,而不指向他人;讥诮态度则反映大学生对学业漠不关心,并对学业产生较强的抵触与疏离感;低专业效能感代表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方面的低成就行为。

心理困乏是一种比学业倦怠更宽泛的现象,有研究者认为,具有心理困乏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国内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存在比较普遍和严重的心理困乏。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困乏主要表现在认知困乏、情绪困乏和学业困乏3个方面。认知困乏主要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关注上,Bering认为人类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能力使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含义,也使得人们努力去理解生命意味着什么,人们正是通过解释自己的经历来创造生命意义。但如果学生在生命意义的认识方面出现困乏现象,则有可能会出现困惑,无法让自己变得更为积极。此外,Heine提出,个体必须建立预期关系的心理表征,而这些预期的关系把人们外在世界的组成要素连接在一起,也把人们自我的组成要素连接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把自我和外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而大学生的认知困乏也可能将导致其处于混沌状态,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困乏中认知困乏是一个重要纬度。

认知困乏尤其是生命意义的认知困乏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生活的空虚感和价值观的矛盾。有自杀念头的人往往找不到存在理由和生命的意义,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13]。因此,如果大学生的认知困乏能得到识别,并通过干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升,则会增强其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则会从根源上减轻其心理困乏。

而情绪困乏是心理困乏的一个主要焦点和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会发展成为情绪耗竭等[14],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缺乏精力,经常有劳累感且觉得心理资源已耗竭,是一种由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的反应。本研究的分卷编制中,也发现学生的情绪困乏对心理困乏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学业困乏是大学生作为心理困乏的重要载体,学生是以学业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指标,学业困乏是指大学生在没有达到学业倦怠或者学业枯竭,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业倦怠和耗竭的前期,指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的情绪体验;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厌学行为主要由内部和外部原因造成。外部原因包括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技巧等教学因素以及就业压力、社会风气等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目标、学生投机心理等。从本研究的问卷编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业困乏是心理困乏的一个重要指标。

心理控制的概念是由J.B.Rotter提出,主要研究为什么在应付困难处境中,有人会积极主动,而有人则表现出的消极态度。不同的态度导致个体不同的主观判断,尤其在对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在影响和决定外部事件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主观判断。从表2中可见,经过体育锻炼介入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与心理困乏两方面均有良好的改变。其中在自我控制、认知困乏及学业困乏等方面有了显著性的改善(P<0.05),而在冲动控制及情绪困乏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

在人的一生中,所有感知与信念中,控制感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它为个体提供体验乐观,希望的认知基础,往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以及行为的产生与方式,被看作是真实控制的表征。但是有证据表明控制感和真实的控制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结构。研究发现,控制感对个体的影响胜过真实的控制。当个体面对一个有威胁的情境而又感到没有明显适当的措施时,就有可能或产生失控的感觉,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的压力。换而言之,控制感能有效降低个体的紧张、压力以及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提升个体的抗压能力。

本研究中体育锻炼(羽毛球)介入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困乏及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有显著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规律的羽毛球锻炼,能较好地获得一定的内控感,使他有了一定的可控性。自我控制对大学生心理困乏的具有预测作用,但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学业困乏的预测方面,特别是抵制诱惑对学业困乏的预测作用较大。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其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改善了情绪的困乏,有研究表明,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改善人的情绪,同时,通过规律的羽毛球锻炼导致其也积累一定的社会支持,使学生的认知困乏得到一定的改善。有学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与重建,而规律的羽毛球运动导致学生在与同伴的规律交往中去认识可能与自己不一样的一些人与观念。

参考文献:

[1] Ozkan A, Ozdevecioğlu M. Th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n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study in accountants [J]. Quality & Quantity, 2013, 47(5): 2785~2798.

[2] Lorist M M. Impact of top-down control during mental fatigue [J]. Brain research, 2008, 1232: 113~123.

[3] Gustafsson H, Skoog T.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perceived stres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optimism and burnout in competitive athletes [J]. Anxiety, Stress & Coping, 2012, 25(2): 183~199.

[4]German D, Latkin C A. Boredom,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HIV risk behaviors among urban injection drug users [J]. AIDS and Behavior, 2012, 16(8): 2244~2250.

[5] 张连成,李四化,刘 羽.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体育学刊,2014,21(1):98~103.

[6] 夏 岚,王见荣,梁妃学,等.基于生理信号的精神疲劳评估[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

[7] Boksem M A S, Meijman T F, Lorist M M. Mental fatigue, motivation and action monitoring[J].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06, 72(2): 123~132.

[8] 黎建斌.自我控制资源与认知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整合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2):235~242.

[9] 赵永峰.体育锻炼抗抑郁的研究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4):81~85.

[10] 马 申,王白山.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3(3):058.

[11] 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68~470.

[12] 廖 卉,鲁振刚.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91~95.

[13] 陈艺华,叶一舵,王丽馨,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423~426.

[14] 高 明.学业情绪在大学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3):037.

基金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A710059;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5051299013。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体育锻炼大学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可信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