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生态”评价——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有效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2016-03-21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
■ 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 汪 新
“和谐”教育“生态”评价——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有效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汪新
【编者按】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自2011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有效德育建设工程,从目标、内容、路径、推进及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构建,分别选定实验区进行深入实践与探索,并以现场会的形式在全市深入推进。基于此,江岸区承担了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研制任务,经过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区域“N+I”(即Normal +“independent自主、initiative主动、innovate创新”)的德育“生态”评价模式,区内各校也因校制宜,进行了自主、多元、开放的德育评价模式建构,切实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2015年11月26日,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评价体系推进会在江岸区七一中学成功召开。推进会上,江岸区全面介绍了“N+I”有效德育“生态”评价模式,鄱阳街小学、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武汉市育才高中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特点,作为区域学校德育评价代表依次展示了情景评价模式、班级团队管理PK评价模式及交互式评价模式。现将区域、学校德育评价模式文本刊发如下,以供实践者借鉴。
近年来,江岸区始终坚持“和谐教育”主线,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基”为德育工作理念,按照“三个回归”要求(教育回归本质、管理回归本位、精神回归宗旨),着力有效德育“生态”评价研究与实践,以促进学校发展、师生成长。
一、继往开来,完善生态评价新模式
(一)发展回顾——区域实践为德育评价打下夯实的基础
多年来,江岸德育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在“质量优、特色新、品位高”的总体目标引领下,遵循“常规工作规范化、特色工作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思路,把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我区构建了中小学德育规章体系——《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规程》(以下简称《德育规程》),这是全区中小学德育操作蓝本。《德育规程》的有效落实促进了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按学段、分层次、分模块,系统构建了有效衔接、渐次深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了德育“五大系列教育”体系(革命传统系列教育、社会实践系列教育、生命奠基系列教育、人文素养系列教育和科技环保系列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健全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了多途径多形式多层面的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新模式;健全德育考评机制,出台了《江岸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班主任常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江岸区教师育人工作评价内容及标准》、《江岸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考核标准》等系列考评标准,力求多维度实施立体评价;围绕“构建文化、拓展内涵、提升品位,打造特色”的发展思路,挖掘区域特色内容,着力特色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小学“两基”(基础知识、基本习惯)、中学“诚信与责任”教育区域性特色彰显。
(二)传承整合——完善“N+I”有效德育“生态”评价模式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全面启动并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提出构建“五大体系”目标,推出“六大育人项目”,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乘此东风,江岸区积极行动,以“目标、内容、路径”三大体系为支点,以“每个生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传承已有的区域德育评价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以“润泽每一个生命”为核心理念的“生态”评价思想,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关注内需的生态思想引入德育评价,按照有效德育评价体系新要求,对已有的系列考评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层次的系统重组,积极完善“N+I”有效德育“生态”评价模式。
“N”即“Normal标准的、常规”的意思。即立足常规常态,传承“夯实常规,注重规范”的德育基础建设,区级按照“标准统一,评价细化”的基本策略,在坚持市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容和分值权重一致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整合我区系列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德育评价文本《江岸区中小学“有效德育”考核评价标准》,并出台一系列配套评价细则,按规范标准实施学校“基础性”星级评价。
“I”即“independent自主;initiative主动;innovate创新”的意思。在实施常规评价的基础上,留足空间,创设生态成长环境,鼓励学校改革创新德育评价模式,自主独立实化评价操作,主动完善自我管理,形成“自主、主动、创新”的百花齐放的学校评价格局。
“N+I”有效德育评价“生态”模式,营造了德育生态氛围,既保证了市级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生根,促进了德育工作的生态发展,又实现了“常态评价夯常规,多样评价激活力”的德育发展新局面,促进了学校规范、多样化优质发展,学区联动均衡发展,学段整体协调发展,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笃行践履,实施“三多”评价新举措
(一)多元评价实施,让评价“立”起来
在评价实践中,结合我区《高素质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和谐教育发展性研究》国家级课题,根据校情、生情,围绕“评价内容、评价载体、评价形式”等方面自主开展小专题评价研究,以“综合实践活动日”、“校本课程日”和“学生社团”等为实践平台,积极构建由市、区两级评价系统生发而出的“多元”校级评价模式。
情境性评价——从评价的方式入手,根据心理教育特点,采用情景观察法(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观察学生表情、言语和行为。通过日常活动,对班集体进行整体性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定性描述;或按照目标要素设计模拟情境,确定测试指标和评分标准,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从自然情境或教师预设的模拟情境入手,帮助学生达成道德发展目标,再拓展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锻炼,在评价中收获。如鄱阳街小学的“情境创设”评价、育才家园小学的“小小楼栋长”评价、长春街小学“多彩文化之旅”评价等。
竞争性评价——从评价的形式入手,通过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将教育内容置于其中,开展团队竞争性实践,实施团队群体评价,把团队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引导学生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以个体行为带动群体行为,以群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效果。如七一华源中学的“班级管理团队pk”评价。
榜样性评价——从评价的载体入手,尊重学生心理需求,摒弃空洞的说教,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树立多层次多类别的榜样形象。通过“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树更多榜样”的循环评价系统,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找准不足—确立目标—制定措施---努力实施—认定进步—树立榜样”的自我教育过程。如六中的“科技达人”评价、解放中学的“十好学生”评价、二七小学的“二七星光娃”评价、三眼桥小学的“梦想乐谱本”评价。
积分性评价——从评价内容入手,以德育目标核心要素为蓝本,采用量化评价法,根据学生个体平时实际表现或活动表现进行分数累积,利用积分的形式对学生进步或不足给予一定的分值,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调动学生热情和积极性的目的。如育才小学“E币嘉年华”评价;花桥小学“超级棒奖章VIP在线升级”评价、铭新街小学“绿色‘三公’信用银行”、二中“德育学分制”、汉铁初级中学“志愿服务”积分、台北路学校“美德习成”评价等。
交互性评价——根据高中学段特点,以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三大课程实施为依托,注重活动的指导、视角的创新、过程的落实及活动效果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个人道德素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应,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研究的问题,提高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尝试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科知识评价、技能实训评价、德育评价、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等方面的交互。如育才高中综合实践交互评价。
(二)多维评价推进,让评价“实”起来
根据武汉市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围绕“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德育总目标,结合学段特点,选取德育核心要素开展阶段性项目化研究,切实加强目标达成的过程指导性评价。
情感教育评价——正确运用道德明理,为学生树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良好的情感感染学生,产生道德上的震撼与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借助校内外各种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指导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爱国爱家的情感。
习惯教育评价——以“三实”(习惯培养实,亮点打造实,阵地建设实)德育实践为抓手,开展“两基”序列研究、“十大校园活动”品牌创建、德育阵地建设研究,通过成长记录袋、家校联系本、成长日记、习惯养成评价卡、好习惯争章,采取每日记录、每周评价、每月表彰等方式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养成文明有礼的习惯,形成文明雅行的生活方式。
意识教育评价——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知、情、意、行”,而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夯实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会、班(队)会、晨(夕)会、德育课程、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安全自护、保护环境、明辨是非、遵规担责、公民意识的教育,通过问卷调查、情境观察、模拟体验等评估手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自护、遵规担责的公民意识。
品质教育评价——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是成功人生的有力保证。强化实践体验育人项目的研究,有计划地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实践场所,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活动,从德育活动到劳动活动、体育活动、生活作息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锻炼。同时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用格言、座右铭警醒法,榜样比较法,日记反思法等。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诚实守纪、自制耐挫、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
志趣教育评价——立足实际,通过我区综合实践活动日、校园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尊重学生意愿,实行菜单选择,开展走班式活动,邀请专家、民间艺术家进校进行专题指导,开展家长义工活动,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激发了兴趣,体验了乐趣,培养了特长,树立了理想、提升了能力。学生的乐学向上、立志怡情的志趣、追求卓越的理想情操循序渐进逐步形成。
总之,各校根据校情生情,分阶段有步骤开展评价内容的校本研究,通过整体规划、系列安排、重点突破,全面落实评价目标。多维度评价推进,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方评价互动,让评价“活”起来
评价主体互动——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创设“全员育人”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凝聚育人合力;家庭德育建立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以家长学校建设为依托,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家庭德育长效机制;社区德育建立以街道为核心,多个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德育网络),力求将评价从单向转化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共建单位、社区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全面真实地接受多角色的评价与帮助。
评价方式互补——对学校的评价,采取“学校自查——片际互查----区调研督查”的方式实施过程评价,拓展了评价领域,拓宽了评价空间;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班主任终结评价方式进行,强化教育的全过程评价对接,实现学生成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有效衔接。
评价载体创新——依托“云教育”平台,尝试“互联网+”的德育评价,建立学生个人成长空间,将学生成长、品德养成、家庭教育、德育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置于大数据库中,促进以学校、师生、家庭之间的云端多方互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评价的便捷性、动态性和及时性。
三、生态发展,绘就学生发展新画卷
在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中,江岸德育在“和谐”教育统领下的“生态”评价,以“开放、绿色、协调、和谐”的特质,有效促进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吐故纳新,增强内部生命活力。江岸德育工作遍及全区中小学的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评价触及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个体,润泽每一个灵动的生命,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师生、学校共生共长。
绿色。践行“以人为本”的评价观,从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立足教育主体的内在需要,通过行政力度与科研合力,由学校到教师、由面到点、由表至里、由浅入深地实施、渗透,增强了内驱力,实现了自我的完善与进步。学校更关注每一个生命本真,以评促内涵管理,整体工作获得全面发展;学生更关注行为内化,以评促素质提升,个体潜质、潜智、潜能得以不断开发。
协调。注重“终结性和过程发展性”相结合的“生态”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二次发展,引领江岸德育工作从规范管理走向精细管理,更使学生、教师、学校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和谐。“生态”评价下的学校管理和谐,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学段之间衔接和谐,课内与课外协调和谐,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的统一和谐,最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师生与学校发展”的统一,“学校与片区发展”的统一,达到教育的整体和谐发展。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在改变,以评促管、以评促建,学校德育工作围绕“五大体系”不断完善,朝着规范、内涵、科学发展之路行进;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变化,每位学生在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评价中,增长着德性智慧,幸福成长。未来之路,任重道远,评价实践还有很多问题需继续探索,相信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评价这块领域里不断实践、总结、探索,德育工作的明天会更灿烂。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