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6-03-21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徐 强
陈道红
朱公瑾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
■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徐强
学校德育的社会工具职能,决定了其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影响着民族复兴与国之强大。而学校德育的实施又难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环境的影响。因此,学校德育能否实现多方合力育人,并接受现实效益、未来意义的重重考量,必须研判新形势,在理论创新、顶层设计、模式优化、自主发展等方面系统思考、综合考量,构建符合需要、符合实情的工作体系。笔者结合区(县)基层德育工作实践经历,提出以下观点与读者思辨。
一、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研判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研判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必须要将其放在大势、大局中思考,也必须结合基层实际等关键领域综合考量。笔者认为现阶段,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有:
1.学校德育面临的大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现阶段,德育工作外部环境主要有三大变化,一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提出,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定,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明确。
(1)“依法治国”执政理念势必要求学校德育更趋规范操作。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这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还是第一次。近年来,尽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人治”痕迹过浓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层面如中学屡禁不止的违规补课等问题,教师层面如教育失当失法、高耗低效等问题,家长层面如家教缺位、越位交错并存等问题,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教育政策等问题,让教师集体罢课、个别学生自伤、家长围攻学校、媒体攻击教育甚至部分职能部门随意打搅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乱象丛生。
当走访部分学校的德育干部后,大多数同志反映,现在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有“六难”:“班主任难选聘——不愿当、不好当;学生难管理——不好管、不敢管;活动难开展——怕影响教学质量、怕安全隐患;家长难沟通——留守型家长不见人、溺爱型家长不讲理;阵地难保全——德育时间被挤占、德育阵地成摆设;家校难对接——‘5+2<7’德育怪圈”。
从以上信息来看,过去学校德育工作面对法治部分缺失或法治变味解读,因而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当“依法治国”执政理念提出后,教师更希望管理层面要强化依法治教的主动作为、科学作为,而不是片面强调教师个人的依法治教行为。因此,相信“依法治国”执政理念如果成功推行,学校德育工作将迎来政治、政策等大环境的改善,可以让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和党政部门各履其责,各尽义务,携手育人。在这一新形势正在或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熟知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能合理维权,又能合法育人,让德育行为更趋规范有效。
(2)“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势必要求学校德育更趋实效操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德育都被比喻为“德育是个框,什么都可装”。除了不管钱、不管物(总务处负责)、不管教学(教导处负责)之外,其他的都是德育处的事。德育部门往往都被称为“杂货铺”,德育干部或班主任都被称为“万精油”、“救火队员”。在许多基层学校校长甚至某些行政部门主官的眼中,只要“学生不闹事”、“学校不死人”,学校德育工作就可以交差了。因此,长期以来,学校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停留在表面,甚至不成体系,较少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更莫谈能影响学生思想的长远发展;更多地是让社会和时间这两个大“搅拌器”,帮助学生“自育”或“自愈”。而事实上,忽略学生“德”的结果,恰恰造就了一批“无德有才的危险品”,导致许多令人揪心、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
当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后,明确了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统一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学校德育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多重元素,其中学校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当前,一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问题较为突出。2014年5月,北师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显示我国11%的中小学校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突出问题,说明学校基本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急需指导和改善。
2014年8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的要求,基本回应了学校管理“管什么”的问题,为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要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检验标准,势必会给学校德育带来重大利好因素。
(3)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势必要求学校德育更趋显性操作。党中央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表述:一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内容将学校德育目标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也是学校德育未来工作的旗帜和方向。
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5月4日、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北京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视察,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这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同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将“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列入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分别从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四大块18个指标明确评价要求。2014年8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生守则》,整合了原来的守则和规范,明确提出了与“24个字”相匹配的“三爱”、“三讲”、“三护”的具体要求,为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标准。此外,2014年高考,已多达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将学生道德表现作为加分或优先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些举措让德育评价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0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个是多元性,一个是矛盾性。多元性是指00后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极其严重,相应地心理状态和思维变化也更加复杂多变。具体表现在对当今时代各种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程度较高,比如同性恋思想等,并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比如各种手机软件等;矛盾性是指00后大学生身上同时兼具相对立的心理特点,令人难以捉摸。具体表现在极其渴望独立的同时又极度依赖父母家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难以完全独立的现实造就了矛盾的心理状态。而基于个体则呈现出热情积极与沉默寡言交相辉映的特点,这种忽冷忽热的“个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颇深。
因此,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24个字”基本表述鲜明提出后,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了新任务、新标准,这对地方教育主官和学校管理干部势必会带来新的冲击,相信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真正登上并站稳中轴线,让学生之“德”真正成为成人成才前面那个无形但确实很关键的“+”号,也才能让学生之“才”之“艺”存在的更加有意义。
2.学校德育所处的内部环境迎来重要挑战。众多问题之中,有三个新问题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一是教师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德育队伍可能断层;二是部分家长缺位,德育实效难以提质;三是片面追求个性,忽视德育的趋同性,让德育异味。
(1)“一拖三”现实带来的教育断层。何谓“一拖三”,就是一位老龄教师教育了一个家庭三代人。出现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殊产物。由于当时教师极度缺乏,一些部门就从部分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就从会认识几个字的农民中,选拔出一批代课教师,当政策调整后,部分代课教师成功“民转公”。随着师范专业体系完整、教育投入逐年加大,这类教师慢慢稀释在大数据之中。可是,稀释不代表被洗掉。在很多偏远农村、偏僻山区的学校里,能够坚守下来的基本是已经融为当地生活的老龄教师。这一批老龄教师基本都是“50后”。据笔者抽样调查,这些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历基本都在30年以上,多年班主任工作经历,让他们负荷难堪。而近几年正是他们退休的高峰时期,也是学生数开始反弹之际,一旦他们退休后,势必会带来大量的缺编缺岗问题。那些没办法或者不愿进城的原住民,他们的下一代还会依然面临着“一拖三”的教育现实吗?
(2)“两甩”家长带来的教育尴尬。“两甩”家长即夫妻双方把孩子教育的问题甩给学校或长辈或其他亲人。第一种“两甩”问题普遍出现在农村,即一些壮年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甩”给学校,把老人“甩”在家中。于是,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第二种“两甩”普遍出现在城市,即一些家庭由于夫妻关系破裂或夫妻双方均从事高节奏的职业岗位,前者由于夫妻离异,对孩子教育问题难以及时对接,让孩子内心“很受伤”;后者由于夫妻忙于工作,不能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内心“很孤独”。试问,不完整的家庭教育或者缺位的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何其之大?
(3)“三独”现象带来的教育关卡。“三独”现象即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三方都为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现象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的独有产物。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很多独生子女家长都有高等教育甚至海外留学的经历,独生子女家长的综合素质逐年上升。而随着教师收入相对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让一些社会精英不再向往教师职业。尽管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趋向多元、多样,让教师业务提升的速度明显滞后现实发展需求。于是,很多发达城市的学校中,一些学生或家长能掌握的现代技术手段或兴趣特长能力或最新最前沿的信息,让教师自叹不如,深感压力。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独生子女家长和学生普遍强调个性化,但学校德育有一个趋同价值,如行为习惯等,这让德育工作在“三独”中更加显得难以调和。
二、学校德育新工作体系的初步构想
谋事者,先谋人。因此,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首先需要构建层级清晰、责任明确、运行流畅的育人团队。此团队的主要内容一是理顺德育工作的行政推进和业务引领等工作;二是整合校内外德育队伍;三是组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学生社团。
1.直接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指挥机关建设
目前来看,学校德育常规工作基本都是由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科)和教育局团委来传达或布置。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后,许多地区出现了以宣传部、文明办、综治委、教育局、团委、妇联等单位联合印发的文件,造成文件传阅、责任分工不好安排,分管领导之间也出现相互撞车、相互推让的现象,导致指挥机关不统一,基层学校也容易出现疲于应付或虚以应对的现象。德育机关的行政推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阻塞”问题;德育业务部门也没有较好地区分,很多地区教育局下设的业务部门,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都有专门机构,唯独负责德育的业务部门鲜有组建。
目前,从上海、武汉等地关于德育业务职能部门的实践来看,可以为区县业务部门的组建提供思路。比如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单设德育室,精选业务骨干各自分管学生行为规范、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少先队组织等工作,同时各块负责人还各自对应某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在进修学院中单设德育业务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德育业务指导和管理,还负责德育队伍的培训等工作。武汉市教科院单设了德育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家庭教育办公室等业务部门,各部门在院所领导的调度下,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因此,笔者建议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一是在教育局机关中从基础教育科室或团委拿出编制,单设德育科,也可将安全或体艺等工作综合其中,负责区(县)这一层级的行政管理工作,既可统一各级各类部门传达的德育相关工作,也可在管理职能上强化德育工作的考评考核和奖励等工作。二是整合或调整现有的二级职能部门,将德育有关工作有机划分,统一归口管理。如可以按学段进行管理范围划分,设小学德育组、中学德育组;也可以按业务性质进行职能划分,设班主任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家校共建工作办公室和团队总辅导员等,分别与上级工作有效对接,同时还将可业务覆盖各学校,这一调整也可以在相关职能部门中打通使用。
2.学校内部层面的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基本都是落到班主任身上。近年来,教育部有关文件中都分别明确,学校德育要“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因此,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班主任队伍无需多言,但如何调动、组织和考核全体教师都来关注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多地多校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基本作法如试行正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实现AB角色互补;或试行德育导师制,让师生相互选择搭对;或成立班主任教研组,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工作,将非管理类的事务从政教处(德育处或学工处)中剥离出来,充分激发和引导班主任走专业化之路,同时也为其他教师参与德育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3.学校德育相关群体的队伍建设
除了班主任队伍外,学校德育要抓家长群体、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2014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也对学校开展家校共建工作明确了要求。因此,组建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大学生、“五老成员”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的热情越来越高,规范好和使用好这一大批德育队伍,可以让德育工作如虎添翼。因此,建议学校可以结合办学需要,从家长、志愿者队伍中遴选出一支德行高尚且有一定兴趣特长的代表,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如设置课程开发部,负责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设置综合实践部,负责学生外出实践的组织与管理;设置家校联系部,负责师生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设置监督评价部,负责有关工作的监督和反馈,等等。
4.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社团建设
一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建设。主要是班级和校级两个层面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建议学校大胆尝试“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作法,把学生能做的事还位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精神引领下,和谐相处,和平共事。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社团建设。要尽可能地依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设置兴趣社团,而不仅仅是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开办兴趣班。学生的社团要按照大小并存的原则,既有较为稳定、一定规模的社团组织,也有参与学生数量较少、相对稳定的兴趣小组,充分释放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细胞,让自信与快乐伴随学生成长。
面对利弊共存的新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坚守信仰,促成内外适宜,运行流畅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建设,让德育之花绽放。
责任编辑郑占怡
人文绿地
RENWENLUDI
卜算子·复旦研修感怀
陈道红
冬意正阑珊,冷冽欺无主。
一众同仁寄教心,沪上逐风舞。
半老做学娃,频惹青春妒。
搜尽余生力与心,莫把光阴误。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科院)
南歌子·教师节抒怀
朱公瑾
绿树接朝日,白云话孟秋。
佳人粉笔写神州。大地飞歌现彩柳烟悠。
墨与天融意,心同众荡舟。
情结诗诵两江流。无限风光又是画黉楼。
(作者单位:武汉市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