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分散实习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016-03-21普洱学院杜一萍
普洱学院 陶 涛 杜一萍 乔 磊 李 立
现阶段分散实习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普洱学院 陶 涛 杜一萍 乔 磊 李 立
摘 要: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不是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滞后、集中实习模式难以为继的现实下采用的权宜之计,而是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能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实习学生、实习单位三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互利的“三方合作平台”,使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存在的校内实习准备片面、监控和指导薄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学前教育 分散实习 必要性
一、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的现实意义
1.分散实习是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颁布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急速扩大的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纷纷扩招。扩招后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有了大规模增加,但在短时期内,高等院校可以利用的实习基地资源却难以跟上扩招速度。过去在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采用的高校统一组织集中实习的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分散实习是相对于传统集中实习而言的,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接受单位,学校实行松散管理的一种实习模式。这种模式减轻了学校安排实习的压力,缓解了学生的实习困难,成为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必然选择。
2.分散实习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方式和内容
从实习模式的本身特点看,分散实习不完全是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一种“无奈选择”,而是对现有实习模式的一种完善。
首先,从实习方式上看,以往各高校采用的集中实习模式固然便于高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强化实习过程的监管,最大程度上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学校学习的相关理论与幼儿园的保教实践相结合。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个难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难题。部分学生可以联系生源地或其他优质的甚至是个人认为更适合自己需求的幼儿园开展实习活动。一刀切地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必然让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从实习内容上讲,传统的集中实习模式虽然能集中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安排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办学资质过硬的幼儿园进行。但随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单一的幼儿园实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很多实习生对就业的预期岗位是0~3岁早期教育教师、学前家庭教育指导者或学前儿童玩教具设计专业人员等非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渠道。单一的幼儿园保教实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习需求。分散实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供需矛盾。
3.分散实习能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目前总的来说呈现“供需两旺”的势头,即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相对旺盛。但是也要注意,一方面,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择业上更倾向地区中心城市办学资质较好的学前教育机构或公立幼儿园,而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多样化的实习条件;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学生要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从而进一步观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作为是否接纳学生就业的前提。可以说,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和学生通过分散实习完成实习任务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存在的问题
1.校内准备存在片面性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校内准备,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开展实习前的模拟试讲、见习等。准备的重点一方面是提升学生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的了解。研究表明,这种实习准备是有一定片面性,实习教师在幼儿园生活中较少有教学关注,更多的是非教学关注。也就是说,实习期间,实习生最迫切的需求不是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各项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个别幼儿的特殊行为和需要、幼儿和教师的关系处理、游戏活动的组织、班级环境布置、卫生消毒、生活护理、衔接活动的过渡、场面的调控等。当实习生无法在校内获得这些方面的充足经验时,容易产生对实习过程的不适应以及专业认同的波动。
2.指导、监控体系尚不完善
分散实习模式较之传统的集中实习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习需求,这是一大优势。但是,最为人诟病的问题也出现在“多样化”这一特点上。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单位,高校不可能像集中实习一样对实习单位有深入了解,实习单位资质难以保证,甚至实习生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都在高校的控制之外。
同时,高校难以安排专门的带队教师随时指导实习生。实习生遇到一些原本在实习中非常正常却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由于没有指导教师的监督和帮助,容易选择回避或放弃。另外,实习时间、内容皆由实习单位控制,实习质量如何,高校很难进行监控,甚至出现实习生并未参与实习,托关系填写实习鉴定,返校后依然获得实习学分的情况。这些问题不解决,分散实习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评价机制建设滞后
分散实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来自学生上交的实习作业,如听课记录、教案、教学反思(日记)等。另外,实习单位也会按照学校要求,在学生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鉴定。高校依据这些内容对实习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容易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方面,实习作业并不能完全反应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另一方面,实习鉴定的标准由于实习单位的多样化而无法统一,鉴定结果也就不具备横向比较性。
三、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管理制度的建立
1. 开展多样化的实习准备指导
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的实习准备应该着重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强化实习生的“非教学需要”,即增加在校生的见习时间和加强对见习的指导。同时,将“走出去”的见习和“请进来”的一线教师专题讲座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最大限度地与实际幼儿园保教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照顾部分学生的就业倾向,结合学前教育目前的发展实际,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幼儿英语》《幼儿观察》《师幼互动》《幼小衔接》等课程,强化部分学生在专业课中已经接触但并未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此满足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环境创设、卫生保育、师幼互动、幼小衔接等实习中的“非教学需要”。
2.完善分散实习监控和指导体系
首先,对实习生选择实习单位做引导。在制度和认识上破除学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公办幼儿园作为实习单位的误区,强调私立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其他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本领,采用新的方法,适应新的挑战。
其次,签订跟踪联系和沟通的“三方合作”协议,安排专任教师落实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和对实习生的跟踪指导。每位高校实习试讲指导教师负责各自试讲小组,定时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及实习生通过互联网通信工具进行联系,搭建“高校——实习单位——实习生”三方合作平台,并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一方面,表示学校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感到一定压力,从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实习行为,提高实习质量。需要提出的是,分散实习监控和指导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高校对校内试讲指导教师的动员、培训及补偿。
3.建立严格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教育实习评价中如果将评价仅看作一种结果,则会在实习结束阶段草草操作了之,如果将评价视作一个过程,则会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杠杆作用。过程性评价在学前教育分散实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传统的集中实习模式之所以可以采用标准的、较为统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进行实习考核和评价,原因在于实习生进入的是高校统一安排的、条件大体相当的、实习内容基本一致的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模式难以做到实习标准、实习单位甚至实习内容的统一,因此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较之过程性评价更不易操作。
学前教育专业分散实习的过程性评价应主要利用前文所述的“三方合作平台”,由高校指导教师根据每周与实习生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系获得评价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实习前的校内试讲成绩以及返校后的实习汇报讲课应该作为评价的一个部分。最终的实习评价应该以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记录的实习单位的反馈以及实习生的实时实习反思为主,比例大致为2∶5∶3,即实习前的试讲成绩占20%,实习学校的成绩占50%,实习结束后学生进行分组汇报讲课,汇报讲课的成绩占30%。
参考文献:
[1]陈新国.会计学专业分散实习的组织及利弊[J].石油教育,2002
[2]王香平,徐 琳.实习教师的关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新视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
[3]林浩亮,杨少卿.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分散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4]庞建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2
(此文系基金项目:普洱学院科研资助项目“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XYS06)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249